王碧思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群體性的自主探究活動,也是耗時耗力的一項主題式的活動。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適合具有時代特征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為此探尋一種高效的課堂形式,是教師必然的選擇。在項目學習中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構建,學會根據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實現深度學習。然而,農村中學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為了更好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通過項目學習,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構建一個新型的、動態開放的探究平臺,獲得主動構建知識的能力。
為了落實以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受教育部委托,由北京師范大學牽頭的研究團隊于2016年提出了我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學生具有發展語文的核心素養的潛能,因潛能而產生的需要,因需要而產生的問題,因問題而產生的探索,因探索而產生的綜合,通過綜合而激發能力的生成,需要項目學習進行內化和優化。通過推行項目學習,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本身所具有的語文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一、基于項目學習下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項目為形式,提供各類學習支架,將知識置于驅動問題之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過程中提高核心素養的學習模式。這是一種新型創新的學習模式,融合了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等理論,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在完成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意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板塊。教材編寫的內容只能作為參考,教師需要整合和篩選,進行二次開發,精準定位,掙脫教材的束縛,設計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活動內容,讓學習方式和學習形態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那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讓語文綜合性學習真正立足,以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為主線,以項目為形式,借助多種學習“支架”,促進學生自主去實踐,挖掘自身的潛能,這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才更具有活力和創新。
二、基于項目學習下的教學過程的案例評析
教材的內容只是學習的起點,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準定位,整合課程資源,進而再次開發,創設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構建有價值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持續性發展。其中,以《少年正是讀書時》和《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為例,談談如何運用項目學習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
(一)立足學生的需要,巧設活動流程
開發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部分內容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二是參照教材的設計從實際出發開發綜合性學習活動。對于學生不太感興趣的內容可以通過合理的整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正確把握了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價值取向,靈活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過程就會變得流暢、自然,深入學生的內心。
項目學習,從宏觀層面來看,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評價階段;從微觀層面可細分為以下流程,即項目背景——項目任務——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項目評價。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被認為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最佳方式,是學生創造力的實現過程。(如圖1)
例如,七年級下冊開展以《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教材只有三個板塊的內容,分別是“征集活動方案”、“分工合作,組織活動”和“分享體會與感受”。在備課中,我廣泛地征詢了學生的建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對于制作海報比較感興趣,于是我重點組織學生制作宣傳海報,并整合大量的資源把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分為“曬曬我家的‘檔案袋”、“曬曬我做的海報”和“曬曬我的體會與感受”三部分內容,根據“了解孝親敬老”——“體會孝親敬老”——“感悟孝親敬老”這條情感線索制定科學的實施方案組織項目學習。
(二)以任務為導向,優化教學思路
項目學習的開展,對教師的要求提出更高的標準,教師的學識和涵養決定了綜合性活動的學習開展的深度和廣度。教師要聚焦中考,創新地把中考的考點滲透在活動的過程中,讓語文教學充滿靈氣和活力。以七年級上冊《少年正是讀書時》為例,對教材設計進行取舍和改造后,并對活動內容作了整理。(如表1)
【教學片斷】
師:大家一起來找找,各組調查表的數據,看看有哪些共性的問題。利用本組實踐調查的數據繪制柱形圖,并完成數據分析與總結。
師:同學們,從2018年中考題可知,看懂圖表,讀懂文本,對于完成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是多么重要呀!
生1:隨著閱讀方式多樣化,人們通過數字化媒體閱讀時間越長。
生2:2017年與2016年相比,人均閱讀時長增加了。
……
【案例評析】
近幾年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成為廣州市中考熱門考點板塊,但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往往會感到陌生而晦澀。活動任務二,要求學生根據調查的數據繪制柱形圖,目的是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從認知——體驗——實踐的三個維度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性質和特點達到宏觀的把握,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支架”,因此在活動任務三中,滲透中考考點,完成中考真題,學生就容易讀懂文本,做題時就能全面而準確地表述。
(三)提供“支架”,善用小組的合作學習模式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來“支架式教學”。該理論認為,教師首先在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學習目標之間建立一種幫助學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這種支架的支持下,幫助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最后再逐步撤除支架,讓學生獨立完成對學習的自我調節。”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和為他們搭建“支架”,這些“支架”包括組織社會性的幫助、計劃、資源、師生間互動、同伴咨詢、展示的形式等等。教師提供的“支架”不同于學習的任務和材料,那是來自師長或同伴的言語或學術上的支持,學生在不同的任務驅動中,借助各類的“支架”,實現活動的深度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小組的合作學習模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不少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小組內分工明確,責任落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團結的意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四)搭建交流平臺,滿足個性化的展示
教師作為協助者,共同交流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分享項目完成的成功和喜悅,或失敗的教訓,促進共同成長。例如,報告會、海報設計評比、調查報告、通過PPT分享收獲、照片或視頻記錄探究過程等等。
例如,在《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第二部分“曬曬我做的海報”,課堂上各小組的成員都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小組設計的海報,學生都有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小組把設計海報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克服以及收獲,做好記錄表,并通過圖文并茂的PPT呈現出來,可見他們確實做到了“小組討論——搜集資料——學習制作——成員分工——創作完成”五步驟,過程逐步遞進,活動內容飽滿,學生不僅增強了動手能力,而且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項目學習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評價方式
評價是為了更好得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讓項目學習更有質量。
一是評價內容要有廣度。包括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掌握具體操作技能、獨立完成任務的情況、與組員合作的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成果展示的情況等等。
二是評價的模式要有層次。針對不同的綜合性學習的板塊,設計貼切的評價方式,最好細化的每項探究任務的達成要求,該項需要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相結合。
三是找準展示與評價的最佳融合點。展示不是檢查,是通過展示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在展示中,師生共同參與、有對答、討論、互動,形式多樣,課堂生動,這樣做到評價中學習、學習中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教學相長。
三、基于項目學習下開展語文綜合性活動的效果與反思
高質量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讓學生的樹立大語文觀念,把強調教育對人的改造教育作用,進而上升到關注人自身潛能的發掘。
“但教師如果并未真正領悟項目式學習的精髓,使用不當的話則很可能會產生很多問題。”確實,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在項目教學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獲得研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語文潛能,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新的面貌。然而盲目地打著“項目學習”的名義開展的教學活動,不僅浪費師生的時間,加重學生學習負擔,還會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
當前,通過項目學習來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遇到不少的阻力和困惑。教學時間不夠、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整合資源能力不足等都是制約綜合性學習活動有效開展的因素。因此,在開展綜合性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知識觀,在注重理性、顯性化的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性化、感性、隱性化層面知識的引導,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突破自己,不斷更新教學資源,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對活動設計定位多總結和反思,這樣才能輕松駕馭項目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師生教與學互動有效,為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助一臂之力。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林崇德等. 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6):4-5.
[2]劉海濤 王林發主編. 項目教學的方案與實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9:3-6.
[3]郝琦蕾,焦芳芳,陳小伶.基于項目學習的語文教學實踐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20.02:4-8.
[4]王榮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83-85.
[5]羅伯特.M.卡普拉羅,瑪麗.瑪格麗特.卡普拉羅,詹姆斯.R.摩根.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1:66-67.
[6]王淑娟.美國中小學項目式學習:問題、改進與借鑒[J].基礎教育課程,2019(11):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