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婧

從一直以來的教學經驗來看,我們都覺得在該篇文章中作者都在圍繞“憂”這個字,都認為是擔憂人才難得,但是筆者覺得這個“憂”字實則含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討論。該文會圍繞下一個思維導圖來探討:
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在詩歌中曹操并不是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句話之后直接表達一種難以忘懷的憂思,它中間接了一句“慨當以慷”,這個特別的表達語句結構就給人了不一樣的感覺和效果。日本有一個文學家寫過一句話“我知這人生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仔細體會我們可以感覺得到,這句話的精髓全部在這兩個然而的轉折上,既有對人生苦短事實的無奈和承認,但是卻注重的是對于人生的一種無限眷戀和尊重。這里也是一樣的“慷慨”不僅僅是指歌聲的激越,更有一種尼采式的在生命看似走向無意義方向之上的價值重塑,所以筆者認為曹操想表達的可能是人生苦短,但是確實有價值的,按照哲學家休謨的話來說“事實”和“價值”并不是同一件事,人生苦短的“事實”并不等于放任人生的“價值”,但是很明顯這兩者是有聯系的,后者在前者的襯托下更為難得。后文的“憂思難忘”賦予的是價值的積極,集中體現在“志”的難忘,其中主要的途徑——人才,還未完全實現,這個“憂”是非常積極的。而在途徑中,而這種積極主要是體現在對于人才的態度和行為。
接下來,筆者要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但很顯然:這個獲取筆者覺得是一個積極解決問題的過程,體現著“憂”中的“不憂”
第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里說曹操對于人才是如同女子思念心上人那樣,古詩說得好“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卻導致了“妾擬身嫁與,不能休”,其實表達的就是“不能停止的”我“要”你,想和你隨時保持聯系的心情。
第二“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集傳》云:“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然一于嚴敬,則情或不通,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饗之禮”而且這里的鹿鳴是樂音,這句話主要是表達著曹操在政治效率之外的人情關懷,甚至既莊重又輕松的待遇和環境,實質上對于人才地位的一種承認和尊重。其實我們從“枉用相存”和“心念舊恩”也可見一斑,人才屈尊的一個原因肯定是和“舊恩”密不可分的,說明曹操以前就一直很看重人才的事情。
第三:“周公吐哺”至少有三層意思:對于人才很高的價值排序;人才越陌度阡而來的激動;想要把握留住人才的急切。
第四:大家注意“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為何要強調向”南飛”的烏鵲徘徊,無處可去呢,如果我們假設該首詩歌真的寫于赤壁之戰之前,那么曹操的這句話我們大膽猜測一下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性,對于荊襄之地的人才,他自信他們只有在自己這里才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所以銜接后面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般的真誠態度也就十分合理了。顯然,這又是主動吶喊的積極過程。
曹操的“憂”一定程度上“憂”得并不低沉,筆者覺得他是一個有堅定的目標并且知道該怎么做的政治家,這個“憂”更多的是曹操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之后,對于客觀因素的不確定,更多的有一種“盡人事”但是卻“天命不定”的感慨,這里的“憂”實際是“慨”,比較自己的吶喊,對于“天下歸心”到底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天下歸心是他期望的,但又不是必然的,不定的“慨”油然而生。
全文從肯定人生價值,到對于具體人才問題的解決,都滲透著一種壯闊的積極,當然這也跟他的政治家身份密不可分的,和毛澤東筆下《沁園春·長沙》的“寒”又“不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正是“建安風骨”難得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