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榮新

【摘要】形聲字占漢字總數的80 %以上,形聲字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生掌握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構字特點,識字難度也會大大降低,同時也讓教學變得有規律可循。筆者將統編本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六、八中“識字加油站”中形聲字部分重新整合,歸納形聲字聲旁與形旁規律,為日后學生的識字提供思路。
【關鍵詞】形聲字? ?聲旁? ?形旁? ?規律
一、分析教材
在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共有3個語文園地的識字加油站與形聲字有關,且規律十分清晰明了。如語文園地八:“睜”“眨”“瞪”“瞅”“瞧”這5個“目”字旁的字均以“目”為形旁,與眼睛有關。“爭”“乏”“登”“秋”“焦”為聲旁,與讀音相關。由此可見,編者選取相同或相似形旁或聲旁的漢字集中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中觀察、發現其規律。因此筆者打破單元界限,將形聲字重新組合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規律。
二、發現構成位置,在學習中認識形聲字
形聲字由形旁、聲旁組合而成,從形聲文字的構成位置來說,賈公彥《周禮疏》分做六等:
(一)左形右聲,如:江 河
(二)右形左聲,如:鳩 鴿
(三)上形下聲,如:草 藻
(四)上聲下形,如:婆 娑
(五)外形內聲,如:圃 國
(六)內形外聲,如:聞 問
根據以上六種構成方式,筆者先以“睜”為例引出“左形有聲”構成方式,接著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其它構成方式,最后引導學生發現其規律,并根據規律推測出:外形內聲、內形外聲這兩種構成方式。
師:我們來看“睜”這個字,形旁“目”,與眼睛有關,聲旁“爭”表讀音,這種組合為“左形右聲”,接下來請同學們來看看這些詞語是怎么構成的呢?
生:“教”,形旁“攵”,聲旁“孝”,組合為“右形左聲”
生:“界”,形旁“田”,聲旁“介”,組合為“上形下聲”
生:“鯊”,形旁“魚”,聲旁“沙”,組合為“上聲下形”
師:你們可真會舉一反三,總結出了“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上聲下形”,那除了這4種組合方式外,我們來猜測一下還有沒有其它的方式?
生:像“園”“圓”這兩個應該也是形聲字,外面的“口”是形旁,“員”“元”表讀音。
師:這種是外形內聲,相對應的就有內形外聲,例如:“悶”“問”
三、發現聲旁的規律,在發現中掌握形聲字
形聲字聲旁一共有以下3種情況:
(一)完全表音。馮麗萍(1998)在《對外漢語教學用2905漢字的語音狀況分析》的計算結果是:音符和整字讀音相同的為37.2%。例如:青(qīng) —— 蜻(qīng)
(二)不完全表音。聲旁與整字聲母相同的比例為7.6%;韻母相同為21.3%。例如:
音節相同,如“店”(diàn)——“踮”(diǎn)
韻母相同,如“垂”(chuí)——“睡”(shuì)。
聲母相同,如“不”(bù)——“杯”(bēi)。
聲母或韻母相似,如“非”(fēi)——“徘”(pái)
(三)完全不表音。聲韻全不同為14%。例如:“又”(yòu)——“鳳”(fèng)
根據以上三種聲旁規律,給出例子,發現規律,引導學生。先以“伸”為例發現“伸”與“申”讀音完全相同,即聲旁完全表音。接著以“憶”為例引導學生發現“乙”和“憶”音節相同,然后給出例子,引導學生發現“韻母相同”“聲母相同”“聲母或韻母相似”這三種情況,最后引導學生質疑是否存在不表音的情況。
師:我們來看“伸—申”這一組詞語,從它們的讀音你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的讀音相同。
師:你觀察真仔細!那來看看“憶——乙”這一組讀音又存在著什么奧秘?
生:音節相同,但聲調不同。
師:是??!那你們再找找還有沒有其它類似的情況?
生:“教——孝”它們的聲母不同,但韻母、聲調都相同。
師: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到了。音節相同、韻母相同這些都可以歸類為同一聲旁。那除了以上兩種情況,還會不會存在書里沒有的情況呢?
生:聲母不同
師:是的,聲母不同也是其中一種,比如:“杯——不”。聲母或韻母相似,如“非——徘”那你們猜猜看有沒有完全不表音的聲旁呢?
生:沒有,因為形聲字有形旁和聲旁,聲旁可以半表音,但如果不表音應該就不是形聲字了。
生:我覺得是存在的,現在的普通話有些讀音和之前古人說的話不同,讀音不同,自然現在有些聲旁可以不表音。
生:而且漢字發展歷史這么久,經歷了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字也有一些變化導致讀音變化也很正常。
師:是的,的確存在著完全不表音的聲旁,比如:“又——鳳”,而理由呢也確如同學們所說的古今讀音不同,且有些字這個字創作時就是不表音的。不過聲旁是否表音建議同學們去查《說文解字》這本文字工具書。
四、總結形聲字規律,在練習中熟記形聲字
通過整合、學習語文園地三、六、八識字加油站,了解聲旁表音共有3種情況,聲旁與形旁的構成位置共有6種。接下來完成相關練習幫助學生鞏固這一識字方法,給予學生識字的金鑰匙,提升學生內在的識字能力。中國漢字本身就凝聚著古人的智慧以及中華文化,因此識字教學就不能陷入機械而生硬的泥潭之中,而需要借助趣味性的識字教學來滲透相關的漢字文化,讓學生得到魚,收獲“魚”“漁”。
【參考文獻】
[1]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馮麗萍.對外漢語教學用2905漢字的語音狀況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