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過程持續推動,工業化的迅速開展,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的使用材料不斷更迭代替,出現了大量的廢舊材料,許多廢舊材料被當做廢品處理掉,而這些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時間性、屬性、與藝術裝置的材料相輔相成。本文就裝置藝術中,淺談對于廢舊材料的運用、優勢、以及個人創作中引發的思考。
關鍵詞:廢舊材料;裝置藝術;感知空間
一、裝置藝術廢舊材料語言的定義及關系
(一)裝置藝術的概念
裝置藝術,指的是藝術家,在特定的現實空間環境中,將人類日常生存生活中,已消費或未消費過得物質文明實體,進行有指向性的藝術性組合、改造、及利用,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手法,或人類豐富的精神意蘊的藝術。“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1]在西方長達數百年的當代藝術創作模式和創作技法中以及對“物”的探求基礎上,已將當代藝術本身發展成了多種媒介相互融合碰撞的綜合藝術。因此,由于裝置藝術的概念,與材料構成了如魚得水的優勢,兩者相互反應,發展成為重要的藝術表達手段之一,它啟迪了我們的審美發現,以藝術形態讓我們反觀社會,反觀世界,在此基礎上,研究裝置藝術的材料運用,對裝置藝術的發展方向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二)廢舊材料的概念
廢舊材料目前沒有明確的準確的概念,它包含了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過程所產生的各種廢舊耗材,如廢品回收站中部分處理過的廢品,廢棄物,其中包括了電子、醫藥、工具、家具、以及建筑廢料等等。但是并不包括由廢品再次利用生產出的新產品,因為藝術并不是完全在執行簡單的“廢物利用”。本文所提出的廢舊材料,是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或可能性的材料,同時不僅限于物質上的可回收材料,如廢紙、塑料、家具電器等,賦予其空間以及時間,構成一件當代藝術作品。舉個例子,具有時間跨度的音樂,因其自身屬性,也可視為某種裝置藝術材料加之利用。
(三)裝置藝術與廢舊材料的語言關系
當代藝術范疇內包含了裝置藝術。““當代藝術”這不只是一種關于時間的觀念,也是一種空間觀念,它不只是在“當下”的時間上發生,還有“當代精神”——一種特指意義的時代精神,借助材料語言而得到某種印證。”因而,裝置藝術中,不能或缺的是材料的應用和抉擇,材料分為三大類,自然材料,即非人工,自然形成的材料;工業材料,即人造材料;多媒體材料,即影像,音樂,文字等;現成品如生活用品,工業材料,音樂,電影,行為等等。
廢舊材料包含在除自然材料以外的材料門類中,是裝置藝術材料的大部分來源,但凡觸及材料,都幾乎具備雙重的屬性,分別是社會屬性和物質屬性自身。那么廢舊材料更符合雙重屬性,因為它是具有時間跨度,空間維度的物,是經過人類社會生產,消費后的物。在裝置藝術中,材料自身的語言屬性并不能及作品本身想表達的藝術內涵,裝置藝術需要材料語言的支撐,同時需要藝術家引申出更廣的語義,二者相輔相成。
二、裝置藝術中廢舊材料的重要性
(一)廢舊材料具有自身屬性
在裝置藝術中,材料的“物性”語言,是無法忽視的存在,根據藝術家本身的需求,材料的選擇上沒有局限性,以相對合理的選擇,加之表達藝術觀念,本章僅以廢舊材料為主進行討論。廢舊材料首先是以物的形態存在,“物之為物,在于物是一種聚集。”[2]材料的象征意義是雙重的:既是關于時代的記載,又是承載社會和文明的信息載體。它聚集了前人使用過的痕跡,歷史記憶,生活體驗和社會感知。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在利用材料改變外部環境時,外部環境也在改變著人類,同時連接著人類的創造力,材料作為媒介,藝術家正是將我們的本質觀念灌輸到材料屬性之中,也可以表達為因人類的設有,豐富了物的語言屬性,加之以觀念性思考。因此,廢舊材料自身所具有的顏色、肌理、大小、軟硬、大小、社會屬性、文化屬性,通過藝術形態合理巧妙的借用,可以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知覺、視覺以及觸覺體驗。
(二)廢舊材料具有唯一性
廢舊材料作為使用過,經過人類活動改變過的物質,它是具有唯一性,也就是獨特性、無法代替性的。例如一把椅子,經過主人和其他人員的使用,有一定磨損,同時根據愛惜程度,使用者的價值觀,包括氣味、銹跡、斑駁、等,是不會出現相同的兩把椅子,就像不會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因此廢舊材料的長處也便在此。這是工業批量生產的產品不能替代的,在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過程中,不斷沖擊著廢舊材料原本的空間,當然并不是說工業材料就不是廢舊材料,因為同樣的一種工業材料,經過不同擁有者使用后,均會成為廢舊材料,仍具有唯一性只是種類在演變。
(三)廢舊材料具有普適性
廢舊材料本身作為日常使用的材料,人們對其形態,用途比較熟知。 普適性指的是一種更普遍地適用于同類客體或事物本質的東西。在裝置藝術中,對材料的掌握、對物性的理解是做裝置藝術的基礎,反之對于藝術的觀賞者——觀眾來說,讓未接觸過專業知識的觀眾更容易理解其中意味,多個熟悉的材料進行拼接、排列、組合,對每種材料的理解更便于藝術家觀念向觀眾的傳達,這也正是做藝術的核心,包括我所學的專業是公共藝術,需要大量與大眾相處,廢舊材料更易產生認同感,直擊社會的痛點,這也是我選擇廢舊材料去做藝術的主體思路。
三、結語
材料的應用正在不斷豐富著裝置藝術的藝術手法,同時材料作為一種媒介,傳達著作者的精神內涵,通過不同的材料語境轉換、堆積陳設、材料拼接,由前者對材料的外部認識,轉化為對材料語言的內涵認識,使材料跳脫出其本身的屬性及語義,賦予其新的環境語言,當代藝術中,裝置藝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裝置藝術中,材料的斟酌選取并以強的社會介入性,對社會議題展開討論,納入思考。總之,廢舊材料在材料語言與裝置藝術手法的應用上,拓寬了藝術表達方式,增加多元性。
注釋:
[1]曹立潔.《論綜合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運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張國龍.《當代·藝術·材料·空間》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6(9)
參考文獻:
[1]曹立潔.《論綜合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運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張國龍.《當代·藝術·材料·空間》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6(9)
[3]朱利安·斯托拉布拉斯 著 王端延 譯.《走進當代藝術》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