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宇
摘 要:藝術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我們應該把古代傳統藝術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契合起來。這樣才可以多元化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藝術;當代繪畫
一、傳統藝術
文化是目前可知的唯一高智慧群族人類所特有的,包含了源遠流長的深厚歷史,傳達了審美情趣,涵蓋了物質文化和哲學思想等等的內在精神的傳承與外顯,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傳統藝術屬于文化范疇,中國古代的傳統藝術很多,例如,書法,音樂,雕塑,繪畫都具有代表性。這都是中華名族的財富,也是全世界人們的財富。
約瑟夫·奈曾指出“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即包含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因此北魏時期,才會有游牧文明向中原高度的農業文明的融合,開創了第一支由草原文明建立的強悍有作為的朝代。這第一次向“和諧”的邁進,不僅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和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更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杰出貢獻。而后經過了北齊、北周,逐步完成了魏晉南北朝的各民族大融合,這是后話,在此不贅述。
總而言之,大同作為北魏帝都,具有深厚的人類學意義和文化價值,更是人類遷徙的必然。如今我們所可研讀的北魏文化,是游牧文明契合農耕文明,宗教文化契合皇室文化等等的融合,豐盛燦爛,氣象萬千。何為造型?造型首先是透過視覺(Vision)將經由外界世界所接受的視覺形象轉化為有意義的結構實體。是感性刺激和知覺統一的結果,這也是石窟造像各朝代特征鮮明的原因。有瘦骨清像,有飽滿壯碩,有面相豐潤。我的純粹觀念造型是理智的美學結果,更是結合了我國造型文化一脈相承的圓融特點,同時具備廣博的涵容性,能夠與優秀外來文化融合無間,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這一點上啟發我的就是圓明園,盡管如今已是廢墟,但見于史料記載和復原模擬,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尤其體現“契合”。
曾有幸在大同的云岡石窟為期十天的藝術考察和寫生創作,云岡石窟體現了中國傳統雕塑可以用線性雕刻來定義,云岡大佛體現了典型的線性雕刻技術特點,形體非常的簡練,極度的提純概況,將所有無用的細節大膽的去掉,僅保留必需的形態符號,用僅剩的幾條表達形體的輪廓線,結合優美設計的衣紋,形成了非常美麗的形體空間。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里我被云岡的北魏文化所吸引,親身感受了北魏文化的魅力。在紛繁嘈雜的世界,有時候需要這一份寧靜和包容。中國人是骨子里與身俱來的寫意精神,當然我們的藝術文學各個方面都注重寫意,包括了中國古代的石窟造型也具有寫意感。這和西方的大衛,勝利女神像,思想者等等有明顯的區別。西方雕塑注重體積,注重客觀的還原,也就是寫實。正因為北魏文化中的造型藝術尤為吸引我,更是我此次創作的中心。我從中尋找極盛文化留給后世的“契合”。
二、當代繪畫
當代繪畫發展的越來越快,界限視乎也越來越模糊。打破了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界限,更加自由和開放。基弗,塔皮埃斯,杜尚,方力鈞,曾梵志等等都是當代繪畫的大師。當代藝術的發展對我創作也有巨大的啟示。
我在創作《契合》的時候我選擇了更偏向制作的方式去表達自我,我在木板上用石膏反復的疊壓,覆蓋做出了斑駁的肌理,也借用了國畫的宣紙將其裱在斑駁的肌理上面,要它們緊密的黏合。宣紙的具有更好的附著力能更微妙的呈現效果。也用中國傳統的宣紙墨汁和油畫丙烯的結合,也是中西契合的自我提示。我也試圖用不同的作畫工具來做出一些無法預計的效果,增加畫面的偶然性和趣味性。點、線、面構成造型,型自是帶有來歷背景和性格的,我同時渴望塑造平凡而不平庸的視覺特效,為現實形態注入更加廣泛深刻富有生命力的要素。宇宙萬物的形態,無論多么復雜,都遵循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規律。視覺特性終歸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因此我的創作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探索點線面的韻律。
而明確界限的平面型,在我的畫面中起到了穩定的作用,“凹”與“凸”的封閉塊面構成了堅韌厚實的氣質,著力向北魏石窟的法相莊嚴靠攏。幾何形態是具有秩序的,而堅硬形態中豐富的變化、有機線條的組合和色點的分布達成了我的趣味主義,是我的畫面最終合一。各種因素契合,加之深受熏陶的傳統繪畫中的哲學與倫理精神,“化合”成陰陽相生、黑白有序的理想世界。
三、總結
藝術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我們應該把古代傳統藝術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契合起來。這樣才可以多元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