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光影一樣,色彩不僅是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的自然再現或還原,而且還是創作者深刻表達作品內容并感染觀眾情緒進行藝術創造的重要畫面造型因素。在影視作品中,大量的創作者通過色彩的配置、作品色調的設計來發揮色彩的造型功能,使其產生出特定的色彩藝術效果。
關鍵詞:影視;影視作品;色彩
一、關于色彩的幾個概念
(一)色彩的基調
所謂色彩的基調,其實就是我們簡稱的色調,是指確定某種基調的色彩效果作為整體作品布光和用色的準則【1】。色調在整個影視作品中做為有力的造型手段,揭示出作品內容,刻畫出影視人物的情緒與心靈,并表現出純電影感的審美性。因此,影視中局部色彩處理都要受到色調總的設計支配,但并不是要求每場戲或每一畫面都要體現色調規定的色彩,它應體現出色彩總體結構中各個局部色調的多樣統一。如影片《紅高粱》中,人物的臉、服飾中的蓋頭、道具中的紅轎子、高粱地里的紅高粱、酒壇里的紅高粱酒、伴隨著火紅的歲月、火紅的天地等,整個影片以? 紅色為全片色調。甚至他的一些后續作品也突出了紅色,使之成為張藝謀電影的一大亮點,如《菊豆》中染坊的大幅紅布、《大紅燈籠高高掛》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紅發卡和小紅襖、《英雄》里人物服飾的色彩運用紅楓葉的背景用色等等,都成為張藝謀電影的大膽表現情理、愛欲之爭以及熱烈的生命力的色彩象征。可見,色調對影視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色彩的變化
影視作品常常借助色彩的變化來顯示或表達人物情緒的變化,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在《辛德勒名單》的開頭,一根彩色的蠟燭漸漸變成了黑白色,故事也就從五彩的現實變成暗無天日的戰爭年代。在《鬼子來了》的結尾,馬大山的頭顱被砍落在地上,畫面由黑白轉成紅色,然后又變成彩色,說明過去一直黑白不明、敵友不分的馬大山,只到臨死前,才把這個世界看得真切,看得明白。
(三)色彩的配置
色彩的配置,是指影視作品畫面中不同比例、位置和面積的各種色彩進行搭配組合。。如在《辛德勒名單》中,影片開頭與結尾用了彩色,而中間大部分都以黑白色表現,但在表現辛德勒帶著女友在野外山上騎馬時,他遠遠發現在被驅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群中有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姑娘。正是這個天真、無邪的小生命觸動了辛德勒的良心發現。小姑娘那紅色的小不點身影在黑白的畫面中顯得是那么弱小、無助,仿佛隨時會被那殘酷無情的黑暗歲月吞噬。這種配置造成畫面不同的濃與淡、明與暗、暖與冷、豐富與單純等視覺感受,從而起到很好的造型作用。
二、影視色彩的作用
電影、電視都有黑白和彩色兩個階段。在有聲電影出現之后,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彩色電影,它的出現被稱為電影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電視也是如此,我國于1973年試播彩色電視節目。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黑白和彩色兼容狀態。在電影、電視藝術中,色彩除了帶來了視覺真實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多了一種表達手段,色彩和光線一樣,除了在技術上使畫面更逼真于現實之外,還可以用色彩表達作者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情緒、營造畫面氣氛,有些作品把色彩作為敘事和表意手段。
(一)人物的刻畫
在經典影片《簡·愛》中,簡愛一直穿黑色、棕褐色的服裝,當她感受到羅切斯特對她萌生愛意時,簡愛第一次換上白底素花的直身連衣裙,在陽光映照和樹蔓的背景下,顯示出簡愛初戀的歡快心情。當她聽到羅切斯特不辭而別,并會與另一個貴婦人結婚時,她又換上黑色的衣服,顯示出她痛苦的心情。
(二)攝影基調,表達作者真實情感
攝影基調是根據影視作品的風格樣式和主題思想,在導演總體構思的要求下,運用光色等造型手段創造一個貫穿全部作品(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的色調及影調總傾向。這個傾向可抒發作者的情感,同時影響觀眾的觀賞情緒。它是攝影師(攝像師)對整個作品造型處理的組成部分。
例如影片《黃土地》以深沉的暖黃作為全片基調。因為影片本身表現是陜北黃土地,因此以黃色作為全片基調是理所應當的。但具體選哪種黃則須斟酌。陜北的土地干旱而瘠薄,在陽光下呈現出發白的淺黃色,陜北的黃土地雖然貧瘠但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它既是貧瘠的又有著母親般的溫暖,給人強大的力量和希望,在色彩上是暖的調子。在這種立意之下,影片外景大部分都是在早晨和傍晚光線比較柔和下進行拍攝的,并在技術上做些相應的處理,把土地的調子定性的比較暖。又如,《城南舊事》表現的是老北京的故事,是對往事的回憶,總的情調是淡淡的憂愁。因此采用灰暗的調子作為全片的基調。為此多在陰、雨、黃昏、傍晚等時刻拍攝,即使在晴天拍攝也多選擇逆光照明,以造成一種灰暗的調子效果。
人物服裝色彩的設計也是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心境和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人物服飾的色彩變化來表現人物地位的變化,心情的變化。影片《法國中尉的女人》,由于出身低微,又受世俗偏見的蔑視,莎拉在萊姆鎮,精神壓抑,所以經常穿一身黑色服裝,頭戴一頂黑色帽子。而結尾,莎拉和查爾斯久別重逢,莎拉身著白色風衣,查爾斯著淺色西裝,系紅色領帶,與當時明亮的環境構成高調子,這種亮調和久別重逢的重歸于好的情節內容十分吻合,與莎拉、查爾斯實現理想和愿望的歡快心情相得益彰。這里,色彩成了敘事和表情的語匯。
(三)色彩細節的運用
色彩細節指除了色調、服裝色彩以外的色彩表現形式。是貫穿全片或一個段落,一場戲的局部色彩。如一雙紅色高跟鞋、一輛汽車、一塊桌布。
做為一部高度風格化的影片《黑炮事件》。講述了一個荒誕的事件——一顆棋子卻動用一份電報尋找,結果惹出一大堆麻煩。荒誕的故事將藝術形式與手法的高度風格化要求到了極致。影片利用一反常態的色彩進行處理,反映出不正常的現實生活。從電影美學的意義來講,《黑炮事件》可以算是中國電影史上比較早出現的一部真正彩色片。這部影片色彩處理,并不追求“色彩還原”,而把色彩作為敘事語匯,紅色是這個影片構成的重要色彩細節。紅色在這里不再有興奮的情感,而是焦灼與危機的影射,紅色總是跟著趙書信,從而喻意趙書信的不幸境遇。開頭影片中,趙書信慌忙中碰倒的紅傘,顯示屏上的紅色號碼、警車上的紅燈,影片中段,到處出現的紅色機器、紅色上衣、紅色標語,這些紅色暗示趙書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暗示了現代化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焦灼與煩躁。
三、影視作品中的色彩感官
色彩是電影語言的組成部分,我們用色彩表達了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征生與死的沖突一樣。我想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色彩的理解也完全不同。色彩作為一種元素進入電影之初,只是為了滿足人們在銀幕上復制物質現實的愿望,正所謂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紅色沙漠》這部電影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安東尼奧尼像畫家那樣處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的技巧來分離與構成色彩,以期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現實,一種與主要人物朱麗婭娜的心理狀態一致的現實。影片中黃色的濃煙、藍色的海、紅色的巨型鋼鐵機械和房間,綠色的田野顯示出安東尼奧尼對工業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對色彩的處理恰如冷抽象畫家蒙德里安。
用色彩來表現人物心理的方法被電影家們屢次成功地使用。如文德斯的《柏林蒼穹下》,用色彩來表達象征意義的作品則有黑澤明的《夢》,庫布里克的《發條桔子》和《閃靈》等。
近些年,一些作者開始直接嘗試用色彩進行編碼。如影片《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色彩是被進行編碼了的,這種符碼化通常包含一種整體性:停車場--藍色,廚房--綠色,餐廳--紅色,衛生間--白色,醫院--黃色,藏書間--金色。在電視訪談,專訪中格林納威也談到了顏色的隱喻。又例如,塔倫蒂諾的《落水狗》這部影片中,一伙“職業化的賊,策劃了一出搶劫,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的姓名、來歷,他們本身所在的倉庫和車內都被刻意地涂了白色,他們之間互相的稱呼是“藍先生”“褐先生”“白先生”“金先生”和“粉紅先生”。
結論:
色彩作為一個當今影視藝術的主體因素,在當今的影視作品表現出極其重要的地位.影視作品中的色彩既是語言,又是思想、既是情感、又是節奏.色彩已經成為影片中表現主題思想、刻畫人物形象、創造意境情緒、構成影片風格的有力的藝術表現形式.色彩成為導演為電影作品添彩的一部分,甚至是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整個作品利用色彩基調和畫面色彩構成的原理,彰顯出影視作品的視覺魅力.
參考文獻:
[1]楊少平.2006.影視藝術鑒賞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于保泉,田麗紅.2007.影視欣賞[M].北京:北京大學校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艷(1982—),女,河南洛陽人,副教授,河南工程學院主要從事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形象設計專業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