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妹 李楠 何琳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行業也欣欣向榮,社會也更加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本文就從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的現狀入手,分析地方院校金融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具體措施,給地方院校的負責人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
引言:
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是教育行業未來的趨勢。本文就從現實的角度來研究地方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具體措施,以期地方院校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金融工程的專業人才。
一、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不重視實訓教學
在如今的金融專業的實訓教學中,不少教師對實訓教學的重要程度出現了認知上的錯誤,對實訓教學采取糊弄的手段,以至于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并不能夠從實訓中學到有用的知識。
(二)學生不重視實訓課的學習
教師對實訓教學的不重視引發了學生對實訓課的忽視。他們將實訓課當成一門不重要的課程,并不用心去學教師在實訓中講解的實際的知識點以及在實操中對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
(三)實訓教學課時太少
實訓課程相比于傳統的文化教育類課程來說,它知識包含量多,然而它的課時卻很少。這就造成了實訓教學的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輸送給學生,學生也要在短期內了解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是一個短期內難以實現的目標。
二、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要性
地方院校金融構成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有助于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更好的理解本專業的知識。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實訓教學李能夠了解本專業的實際應用,能夠對專業知識靈活運用。
(二)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在于現實社會對金融工程專業的專業人才的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對金融工程專業的人才的標準也隨之提高,要求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地方院校承載著向社會輸送合格的金融工程專業的專業人才的使命。
此外,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也能夠讓本專業的學生更加了解本專業的實際應用以及畢業后能夠從事的行業,為學生提前打下一點就業基礎。
三、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具體措施
(一)地方院校組織專業的實訓教學的教師團隊
地方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專業的實訓教學的教師團隊。地方院校應該組織一支專業的實訓教師團隊,邀請教師團隊進行不斷對現有的實訓教學體系進行研究,根據最新的實際應用對實訓教學體系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在課余或者其他實際統一參觀其他學校優秀的實訓教學,爭取提高實訓教師團隊的整體教學水平。
除了業務水平的提高,實訓教學的教師團隊應該從思想上糾對實訓教學的錯誤認知,了解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對地方金融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重視實訓教學。
(二)地方院校提高實訓課的學分
除了糾正教師對實訓教學的錯誤認知,地方院校也應該讓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充分認識到實訓課程的重要性。提高金融專業實訓課程的學分是讓學生們重視這門課程的有效手段,此外,地方院校還可以邀請行業大拿舉辦講座為學生們講述實訓課的重要性。
(三)地方學院調整實訓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決定地方院校的金融工程專業實訓體系構建的層次。實訓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實操性,它將金融專業的專業知識以一種現實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實訓課了解很多行業的具體工作和流程。
地方院校應該調整現有的實訓教學體系的課程設置,構建科學的實訓教學體系,通過延長實訓的教學課時,讓金融專業的實訓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向學生講解更多的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增加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方院校的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并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實際應用,也能夠在過程中讓學生對本專業的知識應用更加靈活,更能夠作為學生畢業后從事方向的參考。地方院校應該重視金融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培養專業的實訓教師團隊,調整實訓教學體系的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對實訓課程的重視,建立完善的實訓教學體系,培養出合乎社會需求的金融工程專業的人才,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卜亞. 院校金融工程專業體系構建--以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實踐教學體系為例[J]. 價值工程, 2015, 000(003):243-244.
[2]曾貴, 徐運保, 李軼敏. 經濟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問題與優化——以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H的金融工程專業為例[J]. 金融理論與教學, 2020, No.159(01):113-117.
[3]周玲芳,? 張之秋,? 扶桑. 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基于網絡層次分析法[J]. 黑河學院學報, 2019, 010(012):140-142.
[4]呂文華. 理科轉型背景下的金融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滁州學院為例[J]. 課程教育研究, 2018(3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