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韻淋 駱艷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 編輯/丙乙
失眠者甲:吃了這么多安眠藥,還是睡不好這一覺。
失眠者乙:所有安眠藥都嘗試過了,還是睜眼等天亮。
生活中有不少失眠者因為親人朋友吃某種安眠藥效果好,自己也嘗試著吃,但用藥后效果不顯著,這是為何呢?這時候我們需要回答兩個問題:是真的失眠嗎?只是失眠嗎?
是真的失眠嗎?難道還有“假失眠”?對!我們稱之為“主觀性失眠”,主觀性失眠患者主觀感受睡眠質量差,但經睡眠監測及周圍人觀察,均提示睡眠無異常。雖然是“假失眠”,但對人體體力、精力的消耗不比“真失眠”少,而且鎮靜催眠藥對大部分主觀性失眠患者并無明顯效果(部分為安慰劑效應),此時可求助于心理治療來了解失眠的根源。

只是失眠嗎?在臨床工作中,有不少因為睡眠問題來求助的患者,通過詢問病史和量表篩查,可以發現,失眠只是水面上的冰蓋,而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才是潛藏在水面下的冰架。這部分患者可能處于心理疾病早期,他們更關注于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包括睡眠及食欲食量。不同情緒問題的患者失眠形式也有所不同,抑郁癥患者睡眠問題的典型表現為早醒(比平時早醒30-60分鐘且難以再入睡),除此之外還具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疲乏、精神活動遲滯等。焦慮癥患者的睡眠問題主要表現為睡眠潛伏期延長(即入睡困難,超過30分鐘仍難以入睡),其核心癥狀為沒有明確對象的不可控制的焦慮、恐懼、擔心,常伴有心慌、呼吸加快、手抖、出汗等自主神經癥狀。因此,單純的使用安眠藥并不能改善這部分患者的睡眠問題,而應以抗抑郁藥或抗焦慮藥為主,鎮靜催眠藥為輔。
當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均為“是”時,即經睡眠監測或他人觀察,明確存在睡眠障礙,且排除是由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引起,我們稱之為“原發性失眠”,此時可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同種類、不同搭配組合的鎮靜催眠藥。
失眠者丙:我之前吃過那個什么坦,最近換成了什么隆。
失眠者丁:我每次失眠都吃那個什么唑侖,醫生,可以再幫我備一點嗎?
用于治療失眠的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名字相似,如艾司唑侖與阿普唑侖、右佐匹克隆與佐匹克隆等,且同一類藥物可能有不同劑型、產自不同廠家,不同藥物之間性狀較為相似,但藥效卻有所差別。因此,每一位用藥患者都應牢記自己所用鎮靜催眠藥的藥名、劑量,或就診時攜帶藥物原包裝,避免混淆藥物,便于主診醫生決定是否需要調整用藥。
臨床上治療失眠的藥物主要有苯二氮受體激動劑、部分抗抑郁藥、部分抗精神病藥等。其中,苯二氮受體激動劑可分為兩大類:苯二氮類藥物(BZDs)及非苯二氮類藥物(NBZDs)。苯二氮類藥就是老百姓說的安定類,可按作用時間長短分為短效的咪達唑侖及勞拉西泮等以及長效的氯硝西泮、阿普唑侖、艾司唑侖片等。非苯二氮類主要有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來普隆等。
鎮靜催眠藥也可按照睡眠結構分類。若失眠患者為入睡困難,可服用縮短入睡時間的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咪達唑侖等。若長期睡眠維持障礙(夜間覺醒次數≥2或早醒),可服用延長睡眠時間的氯硝西泮、阿普唑侖、艾司唑侖等。
鎮靜催眠藥種類繁多,但無論服用何種藥物,以下幾點都需各位用藥者牢記在心的。
1.鎮靜催眠藥起效快,可于15一60分鐘內起效,因此患者須在上床準備睡覺前或已經上床但入睡困難時服用,夜間大小便時應緩慢下床、步行,防止摔跌、骨折。
2.服用鎮靜催眠藥后及第二天,患者應避免或謹慎從事需要高度警覺或行為協調的危險性工作,如操作儀器、開車等。
3.鎮靜催眠藥不可與酒精同服。
4.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不宜用鎮靜催眠藥,因此用藥前應排除早期妊娠。
5.失代償的呼吸功能不全、重癥肌無力、重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者禁用(對于體重較大,夜間睡眠鼾聲較大者應警惕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失眠者戊:我不要吃安眠藥,因為我朋友吃了安眠藥,他要是不吃就睡不著了,我想先熬熬。
失眠者己:我昨晚忘了吃安眠藥,就感覺心里特別煩,頭暈暈的,很難受。
鎮靜催眠藥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但很多失眠患者是拒絕的,原因是“一旦吃上就戒不掉了”“藥不能停”。實際上,關于“戒不斷”的說法,醫學術語稱為“撤藥反應”,意指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突然停藥或減量過快后易使機體調節功能紊亂,從而出現癥狀反復或服藥期間未出現過的精神、軀體癥狀,鎮靜催眠藥常見的撤藥反應有失眠、多夢、眩暈、頭痛、煩躁、心慌、出汗等。
與某些物質形成的心理依賴性(為了獲得“欣快感”而不得不連續使用某種物質)不同,部分鎮靜催眠藥產生的主要是生理依賴性(人體長期用藥后的一種適應狀態),只要及時恢復藥量、對癥支持治療,撤藥反應即可逐漸緩解。若心理科醫生全面評估后認為患者可終止治療時,應緩慢減量,維持數周,以便觀察有無復發跡象,減少撤藥反應。
生活中,老百姓對鎮靜催眠藥的認識多來源于影視作品及有服用經歷的親朋好友,免不了會存在一知半解、夸大其詞的現象,造成了老百姓對鎮靜催眠藥的不解、誤解、恐懼等。但長期睡眠質量的下降不僅會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還會導致免疫功能失調、誘發或加重軀體疾病等危害,因此,該用藥時就用藥,當然前提是,在心理科或精神科醫師的專業指導下使用鎮靜催眠藥!勿因對安眠藥的誤解破壞了美好的睡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