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 編輯/易可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進行了兩次降準操作,特別是在9月份進行的這一次,既包括全面降準,也包括結構性降準,預期可以釋放資金約9 000億元,這個力度還是相當大的。宣布降準以后,股市整體呈現上漲態勢,反映出投資者對于降準也是非常認同的。
不過也有人有這樣的疑問:近年來央行為什么頻頻降準而不是降息,降準對實體經濟究竟有什么影響呢?以前的幾次降準,對股市的作用似乎并不很大,那么,為什么這次宣布降準后,股市就表現得十分積極呢?
這要從我們國家現在的金融格局說起。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實行低利率政策,以利于推動經濟發展,目前商業銀行的存款基準利率是1.5%,處于歷史的低位。由于目前通脹有所抬頭,已經連續幾個月達到2.8%,這樣事實上就基準存款利率來說,就是負的了。這樣一來,雖然海外不少國家在實施降息,但我國降息的物價環境并不具備,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央行不會首選降息來推動經濟。既然作為價格手段的降息現在還不宜使用,那么就只能使用作為數量手段的存款準備金率了。所謂的存款準備金率,也稱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對商業銀行的一項監管措施,商業銀行吸收到的存款,必須按一定比例上繳給央行作為準備金,顯然這個比例越高,商業銀行能夠使用的資金也就越少,而比例低則可使用的資金就多。因此,一般人們都會把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視為一種寬松的政策,是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我國因為儲蓄率比較高,加上又有外匯占款的因素,因此存款準備金相對是定得也比較高,一度超過20%。顯然,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來推動經濟,是當前的一種較為可行的選擇。

近兩年來,央行已經實施了七次降準操作,對于緩和市場流動性緊張、解決中小銀行資金短缺的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過,以往的降準所釋放的資金,往往會有一部分是用于抵銷之前通過中期借貸便利等形式投放的資金,也就是在這部分資金到期后予以收回而不再續做。另外,前幾次降準中,對中小銀行的調降幅度相對要大一些,但中小銀行的存款規模小,因此實際釋放的資金就較為有限。所以前幾次降息,對股市不是沒有影響,但應該說不是特別明顯。而從經濟運行的角度來說,降準的實際效果,是要在連續進行幾次以后再逐漸體現出來的,不會降一次就立竿見影。于是,雖然去年以來央行已經幾次降準,但股票市場對此似乎有點“無感”,反映多少顯得冷淡。
不過,這次的情況則明顯不同,一是降準已經連續進行了多次,其累積效應逐漸開始顯現。現在國內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大體上已經回調到了12%左右,雖然還遠高于海外市場平均8%的水平,但較之前已經低了很多。另外,這次操作既有全面降準(即所有銀行都降),也有結構性降準(即對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分期降兩次準),同時也沒有對沖其他政策的安排,因此實際釋放的資金數量比較大,其影響自然也就很明顯了。再從股市的角度來說,本次降準推出的時候,大盤正處于反彈階段,內外部的條件也比較有利于股市的上行,而降準的實施,雖然就央行的角度來說并不是針對股市的,但客觀上還是給股市帶來了向上的推動。投資者在仔細分析了本次降準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后,也認同它對股市具有很好的正面推動作用。


通常,央行在實施宏觀調控時,會使用三大政策工具,就是利率、操作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其中利率屬于價格工具,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其主要作用是引導市場利率的走向。而存款準備金率作為數量工具,則對商業銀行的資金使用構成了直接的干預,這是一項沒有彈性的硬約束。考慮到市場狀況是隨時變化的,而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則要相對穩定,因此也就有了作為臨時調整貨幣供應手段的公開市場操作。限于篇幅,關于公開市場操作,我們以后再具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