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月兒
我女兒小時候常有這樣的感慨:好吃的東西都是不可以多吃的!糖、雪糕、罐裝八寶粥、水果罐頭、烤腸、螃蟹、荔枝、西瓜、飲料果凍……
我想讓她接受我的價值觀,比如:自己家做的米飯、面食比超市買的甜食更有營養價值。但是她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對她來說,如果表現得好,那么糖絕對是比米飯更好的獎勵。如果我說“你好好地,然后獎勵你一個饅頭”,恐怕她根本不會搭理我。如果她在國外長到了十歲,她就會充滿嘲諷地回答:“那我應該表現得很激動?!”

可是,等孩子長大后,他們基本都會自覺地好好吃飯,并沒有誰不吃飯而只去吃糖或者冰激凌。為什么?因為他們長大了就明白了這些食物的真正價值。他們知道了好吃并不是衡量食物價值的唯一標準,營養價值也很重要。他們的知識增長了,認識更全面了,也就自然接受了家長所希望的價值觀。
一位自學成才的年輕人,批評現在很多家長沒有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她說,家長們用學習來懲罰孩子,用玩電子游戲來獎勵孩子,這樣的價值觀顯然有問題。她小時候,媽媽對她的懲罰就是:“罰你一天不許看書!”
我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我們家長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我們不要為了管教起來方便而被孩子給帶偏了。但是問題是,很多家長會覺得,用學習獎勵孩子,就如同用米飯獎勵孩子一樣——不管用啊!怎么辦呢?怎樣能讓孩子覺得飯菜比零食更好、學習比電子游戲更好?
首先我們要把飯菜做得更有魅力,然后我們讓孩子有全面的認知,了解各種食物的真正價值。同理,我們先要讓學習變得更有樂趣,然后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真正意義,知道學習對自己未來一生的巨大價值。
當然,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很多家長真的不清楚怎樣能把學習變得更有趣,特別是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很多家長也真的不清楚學習的真正價值是什么——除了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我們可能在食品上還算有清晰的價值觀,而在學習方面就未必有。至于說人生的價值觀,可能我們自己還沒太想清楚。因此,我們也很難說服孩子,去具備那些好的品德、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很多家長都會覺得讓孩子接受這些想法是挺難的事:節儉比揮霍好、自律比放縱好、付出比得到好、謙虛比炫耀好、為社會做貢獻比追逐名利更好……
為什么難?大概是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真心認同這樣的想法。我們能否想出辦法來,把節儉、自律、付出、謙虛、為社會做貢獻等變得更有吸引力,并把這些以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孩子?我們能否講清楚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
這些辦法從哪里來呢?沒有人可以手把手地教給我們,只有我們首先做足自己的功課、看清這些事情、認定清晰而非模棱兩可的價值觀,這時,我們才有可能想出好辦法,讓孩子信服、接受。

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方向。有了明確的、一貫的價值觀,我們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和孩子的時間,而管理時間也就是在管理我們的生命;我們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那么,想想,什么東西更有價值?你的價值排序是怎樣的?從九十年代起,在歐洲和北美,人們有了一種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轉移的趨勢。社會學家英格爾哈特跟蹤調查了西方社會的價值觀。他的研究表明,新一代人“對經濟增長和堅固國防的關注正在減少”,而“對人際關系、保護自然完整性以及生活的意義性等問題的關注正在增加”。
為什么西方人會轉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原因如下。
(1)更頻繁、規模更大的各種全球性危機促使人們深入思考;
(2)人們開始發現,對財富追求付出的代價越大,往往意味著更不快樂的生活;
(3)發達國家的人們已經親眼看到了經濟的增長并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人們對物質享受有很強的適應性——偶爾去大飯店吃飯感覺很好,天天去,就沒什么感覺了。
其實,我覺得現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也正在有所轉變。現在很多人都開始重視幸福指數,重視心靈的成長。
孟子說:“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豐厚的俸祿如果不去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去接受,那么這些萬貫錢財又能給我帶來什么呢?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當我們親身經歷過物質主義和拜金主義之后,再回頭看這些話,我們大概不再會認為這是迂腐的、虛偽的,不會再把這當作糟粕。或許,如果我們幸運的話,這次我們終于可以聽進去了這些話,真的能接受這樣的價值觀。

有些家長可能會想,現在社會的大風氣就是這樣,孩子遲早是要接觸社會的,家長如果還按照傳統方式教育,怕將來不能適應社會。
首先,社會風氣越是不好,我們就越是要加強教育,好讓孩子有足夠的力量去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其次,我們不要總是想著如何去適應社會,而要想怎樣才能讓孩子長大后去創造新的社會。
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將給世界帶來改變。未來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就取決于現在的這些孩子!
我們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長大,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世界。
現在,有的家長很困惑,究竟是按照西方的自由的方式去養育一個西式的孩子,還是回歸傳統,培養中式孩子?
其實我們不難想象,在未來,全球會成為一個連接更緊密的小村莊。更多的國際機構會在中國落戶,它們不只需要中國的廉價勞力,更需要中國思想活躍的年輕人才;而中國的人才也會擴大自己的舞臺,走向全世界。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是既繼承了中國傳統中的智慧,又能適應世界文化的人才。
好在,世界各種文化、各宗教,基本的價值觀都是相似的。家長教育孩子要有發展的眼光,有前瞻意識。我們要發揮想象力,努力讓自己置身于未來,因為那將是你的孩子生活的世界。
未來世界會是什么樣?我們可以有很多猜測。
從西方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我覺得未來將是一個更注重道德的世界。一個大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更取決于它在道德方面的表現。曾在一本預測未來的書里看到,在那時,企業招聘員工,一個應聘者關注企業利潤,另一個關注企業道德表現,企業會選擇后者,或者兩者都選擇,然后讓前者當業務員,后者當管理者。
這其實并非未來的事情。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無數國際大集團的倒臺都是因為道德問題。技術上的失誤只能降低利潤,道德上的失誤可以搞垮整個商業帝國。如果一個企業不只是個別員工出了道德問題,而是整個企業的根基有悖于道德準則,那么這個企業不論多強大,也是遲早要垮掉的。
未來還是一個更注重心靈成長的世界。現在無論是在歐美國家,還是在中國,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人們終將明白,名利并非人生的目的,心靈和精神的成長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才使人生有了意義。
總之,未來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全球聯系更緊密、人們更重視道德和心靈成長的世界。所以,作為家長,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健康的價值觀,這才是為未來的世界作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