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通一 編輯/丙甲
高脂血癥,故名思議就是血液中脂肪的含量過多。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日常飲食中大量攝入脂肪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血清總膽固醇水平(4.50mmol/L)、甘油三酯水平(1.38mmol/L)均較2002年血清總膽固醇水平(3.81mmol/L)、甘油三酯水平(1.10mmol/L)明顯增高,血脂異常的患病率達到了40.4%。人體長期處于高血脂狀態,大量脂類物質在血漿中移動,會降低血液流速,還可通過氧化作用酸敗后沉積在動脈血管內皮上,并長期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引發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等諸多疾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血脂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科學研究發現,正常的腸道菌群能幫助降低機體血脂含量。首先,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一部分膽固醇可以在腸道菌群產生的膽固醇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膽固稀酮,進而被降解成糞固醇和膽固烷醇,隨糞便排出體外。其次,大腸正常菌群在發酵碳水化合物獲取自身養料的同時,其主要產物短鏈脂肪酸可通過抑制肝臟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及調節膽固醇在血與肝臟中的重分布發揮調脂作用,從而使血清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水平顯著降低。最后,一些腸道有益菌群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球菌能產生結合膽汁酸水解酶,此酶可把結合膽汁酸轉變成游離膽汁酸,促使肝臟利用膽固醇合成膽汁酸增加,這樣使血中的膽固醇更多地被轉化,通過促進膽汁酸的腸肝循環,實現了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然而長期的高脂飲食可使腸道微生態系統發生長期且持續的改變,從而影響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球菌等腸道正常菌群的新陳代謝及生長繁殖,使其數量明顯減少,而腸桿菌數量則相對增多,出現菌群失調。在腸道菌群失調后,原本的降血脂功能則大大削弱,血脂升高。
高脂飲食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又可以加重脂代謝紊亂,從而造成了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在高脂血癥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日常飲食控制、加強鍛煉以及藥物治療手段之外,日常補充益生菌,調整腸道內有益菌比例不失為一個防治高脂血癥的良好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