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 編輯/清風
張小姐最近3天有腹瀉,自己在家連續服用黃連素后,癥狀未見好轉。張小姐覺得很納悶:“以前腹瀉的時候,服用3天黃連素后,癥狀一般就會消失,但為什么這次卻未見好轉呢?”其實,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復雜,胡亂使用止瀉藥,不僅有可能掩蓋病情,達不到治療效果,甚至還有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那么,腹瀉到底是怎么回事?應當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止瀉藥,才能實現有效、安全用藥呢?筆者在下文中做一簡單介紹。
腹瀉是消化道疾病常見的臨床癥狀,它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膿血、黏液等。腹瀉患者經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
腹瀉的發病基礎主要是由于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運動等功能出現障礙,從而使消化液分泌量增加、食物不能完全分解、吸收量減少和胃腸蠕動加速等,最終導致糞便性狀稀薄和排便次數增加。
腹瀉可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往往在2一3周之內,其病因可能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服用冷食物、食物滯留消化不良等。慢性腹瀉,是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一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常見的病因有腸道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小腸吸收不良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腹瀉的病因比急性腹瀉的病因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更需予以重視。
腹瀉常見的治療藥物應根據病因而決定。為了便于選擇,根據藥物的作用原理,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分別是:減弱腸道蠕動類、收斂止瀉劑、微生態類制劑、抗菌藥物和口服補液鹽等。
最常用的藥物有地芬諾酯(苯乙哌啶)、洛哌丁胺(易蒙停)和匹維溴銨(得舒特)等。地芬諾酯通過消除局部黏膜的蠕動反射,從而減弱腸蠕動,同時可增加腸的節段性收縮,使腸內容物通過遲緩,有利于腸液的再吸收,故對于急、慢性功能性腹瀉具有較好的療效。洛哌丁胺可對抗腸道平滑肌的收縮,減少腸蠕動和分泌,延長食物在小腸停留的時間,促進水、電解質及葡萄糖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急性腹瀉的患者,如服用洛哌丁胺48小時后,未改善臨床癥狀,應停用藥物并及時咨詢醫生。匹維溴銨是作用于胃腸道的解痙劑,通過抑制鈣離子流入腸道平滑肌細胞而發揮作用。但對于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建議服用該藥。

收斂止瀉劑最常用的藥物是蒙脫石散。蒙脫石散具有層紋狀結構和非均勻性的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具有固定、抑制作用。另外,對消化道黏膜也有覆蓋能力,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而可以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蒙脫石散口服后主要停留在胃腸道,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故孕婦、哺乳期婦女等患者也可以放心使用。但有的患者服用后會出現便秘、大便干結的現象,需注意。
微生態類常用藥物有雙歧桿菌三聯、枯草桿菌二聯、酪酸菌制劑、地衣芽孢桿菌等。這類藥物是通過補充腸道的正常寄生菌,競爭性地對抗致病菌來治療腹瀉的。因此,這類藥物對腸道菌群紊亂的腹瀉患者效果較好。但患者在保管活菌類的微生態制劑需要注意,這些藥物必須冷藏保存。
若是由腸道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腹瀉,應首先選用抗菌藥物治療。常見的抗菌藥物有諾氟沙星、呋喃唑酮(痢特靈)、小檗堿(黃連素)等,它們對于由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葡菌引起的腸道細菌感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使用這些抗菌藥物的同時,需關注患者有無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
腹瀉造成的主要危害是脫水,嚴重時甚至會引起低血容量休克。口服補液鹽中含有氯化鈉、氯化鉀、碳酸氫鈉(或枸櫞酸鈉)和葡萄糖,它不僅具有補充水、鈉和鉀的作用外,而且還對急性腹瀉具有治療作用。由于口服補液鹽含有葡萄糖,腸黏膜吸收葡萄糖的同時可吸收一定量的鈉離子,從而使腸黏膜對腸液的吸收增加。因此,對于大量嚴重腹瀉且未明確致病原因的患者,立即給予口服補液鹽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但有部分患者開始服用口服補液鹽后有可能會出現輕度嘔吐,此時可建議患者分次少量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少尿或無尿的患者禁用,對于由于嚴重嘔吐等原因不能口服的患者禁用。另外,對于嚴重失水、有休克征象的患者,應采用靜脈補液的方式。
腹瀉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癥狀,服用止瀉藥時,首先要明確引起腹瀉的病因是什么,其次再選擇合適的止瀉藥。在使用止瀉藥時,應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和藥物劑量,根據藥品說明書和醫生的醫囑合理使用。若未改善臨床癥狀,應停用藥物并及時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