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政府新聞辦近日召開《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條例》已于2020 年11 月27 日經吉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據了解,《條例》明確堅持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遵循預防為主、統籌規劃、空間管控、系統治理、全民共治、損害擔責的原則,為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為相關專項地方性法規立、改、廢提供了基本遵循。
《條例》共8章86條,分別為總則、空間管控、生態恢復、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社會行動、法律責任和附則8個部分內容,突出了4大鮮明特點。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條例》改變以往重末端治理、輕源頭管控的思路,突出源頭管控和系統保護,結合吉林省實施東中西三大板塊戰略,專設了“空間管控”和“生態恢復”章節,明確了空間規劃、產業結構、節約資源、生態恢復等方面要求,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貫穿始終,將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貫穿始終,實行全方位、全地域和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
構建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條例》突破“重排污者責任輕政府責任”“環保部門單打獨斗”的模式,在嚴格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同時,還專設第六章“社會行動”,對生態環境保護行動體系、生態文化建設、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方面作出規定,從整體上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強調協調聯動和綜合治理,為加快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合力提供法治保障。
充分吸收了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成果:通過全面總結梳理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改革成果和成功經驗,將省級生態環保督察、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區域協調聯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和責任追究等制度、機制,通過地方立法形式固化下來,長期堅持,推進重大改革于法有據。
契合了吉林省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條例》針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著眼于未來需要作出一系列規定。為“標本兼治”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條例》重點對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節能建筑、農業結構等方面環境保護要求作出了規定。為進一步改善水體質量,《條例》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重點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畜禽糞便處理及利用、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等作出了規定。為更好保護生態資源,《條例》對中東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資源消耗強度、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恢復等作出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