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干分局 戴志芳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政府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投資效益、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各級相關部門在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方面進行了不斷探索,在提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也要看到,當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還存在門檻多、手續繁、周期長、效率低、監管弱等諸多問題。
自2018年底開始,隨著新一輪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各市(縣、區)規劃、土地、礦產、地質、海洋、測繪、林業等部門合并成立自然資源部門,職能也相應發生轉變。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發揮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所帶來的“蝶變效應”,緊緊扭住轉變政府職能這個“牛鼻子”,切實補齊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是擺在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面前的當破之題。

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干分局積極開展“走親連心三服務”活動,主動上門為企業服務
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干分局牢牢抓住改革這個關鍵端口,堅持“不破法規破常規”的改革思路,充分發揮管理職能合并的優勢,創新運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法”,不斷釋放“項目高效審批”各項紅利,深化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最多跑一次”改革。
在“放管服”改革中,放權不等于放任,容缺不等于容錯。在項目審批過程中,江干分局充分做好審批人和申請人“兩類人”的全程“一體監管”“平行施策”,不斷在監管上做“加法”。
按照“凡進必受監管”的原則,統籌厘清行政許可、行政檢查、行政處罰、具體審批性質的其他事項并將之全部納入監管清單。明確監管職責,規范監管行為,建立窗口現場點評、問卷意見反饋、電話調查回訪、信訪舉報處理、案卷監督檢查、批后審查回看等一系列審批服務監管體系,確保審批人員依策依紀熱情服務,申請單位依法依規合理開發。落實有效監管措施,江干區前三季度審批事項回訪調查情況表明,窗口服務人員的群眾滿意度達到99.9%,建設單位申報材料真實度達到100%,各項指標都得到了較大幅度提升。
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建立和完善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和檢查對象庫、執法人員庫,定期或不定期對辦結事項進行隨機抽查檢查;健全信用體系,每月向中介服務單位所在轄區的服務中心、分管部門通報服務情況,每季度向發改部門上報所有辦事企業或個人信用情況及“紅黑板”,實現相關部門信用信息的實時共享、廣泛應用。
加大行政執法和案件查辦力度,建立與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相關的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在制度上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威懾。今年9月份,全區進行用地掌上執法檢查,隨機抽查了380 家單位,未發現相關違法用地問題,有效規范了全區用地行為;落實完善失信懲戒制度,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曝光和查處力度,推動與其他部門的信用信息共享力度,對失信行為聯合采取行政性、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的約束和懲戒,讓失信主體“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深化落實上級關于“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的要求,江干分局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刀刃向內的勇氣,將“最多跑一次”改革進行到底。
積極在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費用等環節上推進“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今年上半年,該局對工程項目審批涉及的76 個事項進行逐一梳理,進一步完善辦事指南,整合申請表單,精簡辦理材料,壓縮辦理時間,再造辦理流程,對群眾或企業日常辦事頻率較高的事項設置了一批“一件事”主題套餐,如將《選址意見書》和《用地預審意見書》“兩書合一”、《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用地批準文書》“書證合辦”、植物檢疫和木材運輸許可合辦、不動產登記與水電氣聯辦等。把原先相關聯的多個辦事事項整合成為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起辦結。實施后,共減少審批事項10 余個、平均精減受理材料41.2%、事項辦結提速40%,大大減少了群眾的辦事跑腿次數。
突出“互聯網+政務服務”。在政務服務網的總體框架下,注重實體辦事大廳與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一窗受理”平臺等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打破信息孤島,破解“二次錄入”困局。該局充分運用窗口高拍儀、公共數據平臺等軟硬件設施,生成、提取電子證照、證明等材料,實現申請事項“一窗受理、并聯辦理”,逐步實現政府職能部門審批形成的結果全部在網上共享,申請人無需再提交,極大減少了項目審批材料的申報數量。
牽頭做好“多規合一”平臺的開發建設及應用。運用“多規合一”平臺和基礎數據庫,該局先期完成“是否符合規劃、是否涉及農轉用(征收)、是否涉及壓覆礦和地質災害”等內容審查,策劃生成明確項目規劃布點、選址范圍、建設規模、控制性規劃條件等指標,等發改部門下達建設計劃后加快投資項目審批。
針對老弱病殘行動難、歷史遺留問題解決難、信訪矛盾處置難等癥結,在服務辦事群眾和企業過程中,江干分局積極改革方法、創新模式,建立有效機制促破難,用“乘法”在服務上提質增效。
一是用政府多跑腿破解群眾上門難。建立“上門服務”“進社區宣講”“定點集中辦理”等便民常態化服務機制,有效打通老弱病殘及行動不便等特殊人群無法到現場辦理的難點堵點。二是用承諾先行破解時限堵點。進一步推行承諾制,針對部分一時無法落實到位的事項讓建設單位實行先行承諾,加快項目推進速度。如在具體建設項目國有土地使用權審批過程中,將建設項目用地范圍內涉及的補償、耕地占補平衡等落實情況一并納入承諾范圍,由項目單位在申請時以書面形式簽訂《承諾書》后,可先行辦理相關手續,同時將相關要求納入批準文書一并告知項目單位。三是用集智共商破解歷史疑難。采取走出去學、請進來教、圍坐起研等方式,切實解決拆遷安置、企業改制、農房發證等一系列歷史遺留的重難點問題,并梳理總結固化相關措施辦法,為后續工作提供實踐操作依據。四是用預測預案破解信訪糾紛。對審批事項可能在窗口引起的信訪沖突等問題,區分業務類別、沖突方式、事發時段等情況,成立處置小組,修訂完善糾紛處置預案,按照“導”(引導后臺)、“疏”(疏散圍觀)、“順”(溫言順和)、“解”(解決疑難)“四字原則”,第一時間化解矛盾、解決糾紛、處理問題,不斷提高審批窗口在群眾中的口碑形象。

江干分局的高效服務受到表揚
改革是對利益固有者的革新和革命,更是對審批過程中能夠帶來權力尋租和不當利益獲得的破除和扼殺。該局從源頭上減少權錢交易、權物交易的灰色地帶,革除權利尋租的空間,努力在審批窗口建立起政治過硬、干事擔當、清正廉潔的良好氛圍。
有效發揮黨組織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中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該局在審批窗口探索成立“便民服務支部”,廣泛開展每月1 次的固定黨日活動、每月每名黨員窗口服務時間不少于1天、每月領導不少于1 次窗口坐班、每季度不少于1 次黨課學習、每年黨員志愿服務活動不少于4 次、線下開設黨員“幫辦”窗口服務等活動,不斷增強窗口工作人員的黨性修養與拒腐防變能力,不斷用黨員干部的模范作用引領窗口的整體建設。
按照“清廉規劃資源”建設要求,該局對深入改革帶來的崗位行政風險、廉政風險進行再排摸,有針對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將防范關口不斷前移;邀請4 名行風監督員不定期對窗口效能服務進行監督檢查,將檢查結果、群眾滿意度與績效考核掛鉤,切實提升全員廉潔自律的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
廣泛結合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該局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勤政利民、服務為民,在窗口始終秉持臉上有微笑、服務有熱情、儀態有規范、詢問有解答的“四有”標準,廣泛實行“兩站立一微笑”服務活動,把最好的服務體驗留給辦事群眾。
建立完善考評獎勵機制,該局采取每日巡查、每周講評、每月評比的辦法,把不同業務部門、不同職能崗位、不同編制身份的人員納入統一管理競賽體系,個人表現與福利待遇、評功評獎切實掛鉤起來,濃厚窗口良性競爭氛圍。
審批制度改革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決勝場”,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干分局以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全面推動政府職能向減審批、強監管、優服務轉變。在具體實踐中,審批環節按照“只少不多”進行簡化優化,群眾跑腿次數按照“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進行規范落實,項目審批監管按照“事前依承諾可信,事后依規范可查”進行監督檢查,審批人員按照“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教育強化,努力在服務窗口建立起一支“政治合格、業務過硬、服務到位、作風優良”的行政審批隊伍,力求構建科學、便捷、高效的工程項目行政審批制度體系,為江干區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夯基壘臺、立柱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