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豫
〔內容提要〕我國的人口結構現已進入老齡化,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本文通過分析中國人力資本的轉型和老齡化給我國帶來新的優勢,論證新的人口紅利正在嶄露頭角。由此得出結論,長期應對人口紅利消失的途徑是通過對人力資本的大力投資,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短期應對人口紅利消失的途徑是開發新的老齡化產業,從而促進新的產業發展。
〔關鍵詞〕人口紅利 老齡化 人力資本
建國以來,中國的人口增長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一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二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由于在第二個階段人口爆炸性增長對未來的生活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因此我國在1978年前后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改革開放后,在人口增長模式由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轉型的過程中,大量勞動力涌入勞動市場,為我國帶來了人口紅利。自此,中國開始步入了高速經濟發展的時期。如今,我國的人口結構已步入老齡化,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人口紅利消失之后,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我國人口政策的演變
建國后,一方面國民經濟百廢待興,盡快地發展國內經濟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人民渴望和平,享受和諧穩定、子孫滿堂的生活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對此,毛澤東也曾指出,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因此,在建國初期,我國施行的是鼓勵生育的政策。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使得中國的人口快速增長,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使得我國人口數量增加了兩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數量達到6億,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生育高峰。面對這種爆炸性的增長,國內的許多學者開始警覺,馬寅初在1956年發表了《新人口論》。他指出,人口太多不利于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于他的看法,毛澤東表示支持。但后來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馬寅初的理論并沒有被施行下去。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該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的人口出生率被強制性的降低了。由于新出生的幼兒數量大幅度下降,而建國初期出生的孩子剛剛長大,這就給我國帶來了經濟快速發展的窗口,即人口紅利。人口紅利的出現,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由于大量勞動力進入勞動市場使成本下降,因此形成了“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這種成本優勢,促進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隨之老齡化的問題也漸漸開始顯現出來。為了緩解這種壓力,我國在2013年實行了單獨二孩政策。雖然說該政策本身是旨在提升人口出生率,但是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對國人三十多年根深蒂固的影響,單獨二孩政策并沒有取得顯著地效果。2015年,我國全面放開二胎,實行全面二孩政策。至此,我國的生育政策實現了從鼓勵生育,到節制生育,再到放開生育的轉變。我國的人口增長模式經歷了“高高低”到“高低高”再到“低低低”的轉變。我國的人口結構開始從“兩頭小、中間大”逐漸過渡到老齡化時代。
二、人力資本的轉變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施行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高考制度恢復的時期。鄧小平在這個時期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他認為教育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因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一定依賴于逐步先進的科學技術,而這種不斷刷新的科學技術,需要更為高級的技術工人進行掌控。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我國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開始普遍提高。人力資本逐漸開始從量的積累走向質的轉變。
三、人工智能對人力資本的替代
人工智能的興起意味著人力資本的又一次重大革命。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彌補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失業的勞動力。這種失業一般屬于結構性的失業,技術的產生替代了一部分勞動力,而其在短期內卻不能改變自身的技術以適應其他崗位的需求。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產生,也出現了一部分調控和管理人工智能的職位。盡管機器人的出現可以替代許多勞動力短缺的職位,但是對于高精尖的技術卻是只能由人來執行,如越是偏向于微觀操作的職業,就越不容易被機器人所替代,而這部分人力資本的短缺成為人工智能無能為力的短板。
四、老齡化的機遇
人口老齡化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其存在必然性。伴隨老齡化的到來,開始出現社會撫養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等一系列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老齡化就只能被視為一種不正常的社會形態,也不意味著老齡化所帶來的只有沉重的負擔,老齡化的到來也給我國帶來了新的機遇,而很多人并沒有看到老齡化背后的潛力。
老年群體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如養老等銀色產業將得到蓬勃的發展。與此同時,老年人的儲蓄傾向較高,儲蓄率的提高會使得投資比重上升,促進產業投資。同時,老年人因為其自身的閱歷豐富,與年輕人相比有著更加成熟的思想,這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會大有裨益。另外,老齡化的到來還會激發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很多伴隨著年齡而來的疾病等問題需要創新科技解決。大量人口進入老齡化無疑將促進這方面的研究,繼而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茖W技術的發展,延長了人們的平均壽命,使得很多老年人有大量的精力可以投入到適宜的工作中,繼續為社會創造價值。
五、新人口紅利理論
筆者認為,人口紅利的消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無論是勞動力的短缺,還是勞動撫養成本的上升,都是從量的角度分析人口紅利。如果從質的角度分析,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發掘。北京大學的厲以寧教授曾提出新人口紅利理論,他認為“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中國正在從技工時代轉向高級技工時代。同時,科學技術方面的投資也在產生新的資源紅利。相對于舊資源紅利而言,新的資源紅利主要在于對科學技術的利用,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資源,治理沙化增加了土地,振興草場業增加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等。新的改革會給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新人口紅利依托于人力資源質量的提升,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后對教育的重視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其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將會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我國經濟正從高增長模式慢慢的轉入高質量增長的新常態,也剛好與人口紅利由量的積累向質的轉變遙相呼應。
六、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的人口結構已進入老齡化,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但這并不代表中國經濟將會從此一蹶不振,當悲觀主義的言論猶如傾盆大雨般撲面而來時,新人口紅利的出現不失為黑暗中的一絲光芒。一是應正確看待人口老齡化,老齡化的過程是任何一種經濟體都會面臨的一種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面對這樣的態勢,僅僅調整人口政策是不夠的,但想要阻止老齡化,確是猶如螳臂當車。因為老齡化的本質是時間的一維性,這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客觀事實,所以人口老齡化其實不僅僅是人口問題,而更多是發展質量的問題。二是應善用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是因為勞動人口的比例高于正常水平,但是如何實現人口紅利的兌現卻需要相應的工作崗位進行對接,否則就會造成大量的人口資源閑置。而我國的城鄉發展水平不均衡,使得各個地區的人口紅利的收獲不能從一而論,因此對各個地區實行相應的錯位發展戰略,有助于人口紅利的進一步實現。三是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將會長期為我國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人力資本。而對于已經步入老齡化的人口也不應拋棄,要建立適合于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模式。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