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娟
〔內容提要〕法治社會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與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共同構成“三個一體建設”的中國新時代國家發展目標。法治社會建設核心在城鄉基層,是國家治理系統工程基礎所在,是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的基本構成單位。法治建設應以基層為陣地,緊扣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與任務,運用現代化智能技術,最終實現基層法治社會建設。
〔關鍵詞〕基層社會 法治社會 智能設計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9度項目《法治社會視角下江西省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創新研究》(項目編號:FX19203)
一、法治社會建設的基層任務
法治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基層社會是基礎性核心環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群眾各項權利和自由,并獲得真正實現和有效保障;保障安全穩定,滿足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需求,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層法治既要實現良法善治,嚴格執法、司法公正等,又應緊扣基礎群眾情況與需求,促進社會環境的安全穩定和公平正義。
(一)政府行政法治建設
社會治理的主要力量是政府,法治政府核心是依法行政。制度體系的構建要完善、規范、科學并能有效運行。中央國務院到城鄉基層應建立分工明確、權責統一、依法行政的治理機制。
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求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以提高群眾滿意度為根本,嚴格嚴肅立法、科學完善具體立法活動,尤其是各項社會治理實施方案應有聽證程序、合理性論證等流程設計;組織各級領導干部不定期進行法律規范、政策制度的學習、培訓、考試,提升法治素養;將法治內容納入基層工作人員的日常績效考核中,培養法治思維能力,提高具體工作水平;司法工作人員嚴格執行職業準入制進行聘任、按期完成職業考核,紀律監察、強化職業道德塑造。
(二)基層法治文化科學引領
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物質文化的發展與文明成果的積累與傳承形成了社會群體普遍認可的道德、倫理、習慣、傳統等與現代法律制度相結合的法治文化。在基層社會一般以村規民約、社區居民共同約定等形式呈現,與國家有效實施的法律法規共同構成基礎社會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社會組織、群眾是社會治理重要的基層力量,實現共治應拓寬其自治的范圍,提高自治水平、參與形式機動靈活符合實際。文化文明建設是根本,必須切實提升基層群眾的法治觀念、思維和認知,倡導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識。
(三)公共法律服務完善
矛盾和問題應實現第一時間的查擺,直接有效服務群眾,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法律訴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等工作成為了當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
二、基層法治社會建設的具體內容
基層法治社會建設以科學統一法律制度體系為核心,緊扣實際需求,以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安全感、幸福感為目標,促進法治與德治的共治,真正服務現代化社會治理目標,應著重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1.民主建設。基層民眾能夠平等民主的參與基層事務,獲得知情權、議事決策權、參與權等,在民主選舉、投票決議、政務公開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民主,以法治手段為保障,尊重基層民眾的議事習慣,在已有法律制度框架下建立更加符合具體現實的民主體制。
2.自治實現。我國一直堅持在基層建立群眾性自治組織,實現基層自治。在宏觀立法領域應結合基層實踐或自治需求,以德治為引導,提升發展活力,建設和諧共處,友好協商的良性自治。
3.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秩序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基層治安環境安定為社會治理環境的安全穩定奠定基礎。
4.生態文明發展。要想真正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應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持久戰。現階段,政府要開展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工作,人民群眾必須真正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5.文化繼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和發揚是文明傳承、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三、智能技術在法治工作中的應用設計
2020年3月2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中再次強調實現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應依托智能技術。圍繞基層社會法治建設的任務和重要內容,法律服務體系在具體運行中應緊扣群眾實際需求,公共法律服務力求精準、精細,能夠快速反應各類信息,綜合運用信息,智能技術在立法完善、規范執法、司法實務與保障、法治宣傳與教育、矛盾糾紛化解、平安建設、依法治理等領域發揮積極效用。司法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經初步建成網絡平臺、實體平臺、熱線平臺三大平臺嵌合的新型融合式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同時在基層發動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建立群眾調解自治組織,各地矛盾排查調解工作自治力度得到有效強化。智能技術在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中初顯成效,為進一步推進智能法律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建議在以下領域嵌合智能技術創新法治工作。
1.依托智能技術通過移動載體實現在線法律咨詢。雖然基層司法部門會在基層設立工作站,但難以真正做到高效便捷,基層自治力量有限或專業性不足。通過借助智能技術,引入高校在讀的法學類專業大學生、律師等主要外部法律服務力量,實現跨地域遠程服務,解決基層法治建設人力資源不足問題。
2.法律知識的智能化培訓。基層行政機關組織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和基層自治組織人員應定期開展法律知識培訓工作。通過智能設備做到基層群眾掌握立法動態、接收最新法律實務咨詢,隨時隨地學習法律知識,培育法治觀念。
3.數字建設實現智慧司法。通過對基層群眾的信息采集和數據分析,便于治理主體進行科學決策,同時將公共法律服務平臺與智慧法院對接。在社區矯正、基層人民調解、法治宣傳等方面實現智能化,通過載體可開展線上司法服務、訴訟活動,真正做到法律服務入戶到人。
4.危機應急警示聯網設備入戶多觸點設計。養老、留守兒童等群體是基礎服務的重點對象,通過智能技術進行風險預測,視情況安裝危機應急聯網警示設備,化解危機情況,為特殊群眾提供緊急救助,配合公共應急工作。
政府服務、決策運行契合的智能平臺和有利于實現共治的開放性決策系統。法律服務機制智能化運作,借助科技力量完善基層治理,有利于加快促進基層法治社會建設。發揮政府、群眾自治組織各自的治理優勢,維護基層群眾基本權益,營造互相幫助、民主協商、風清氣正的治理環境,即時疏導爭議,將利益主體的矛盾或沖突第一時間化解,做到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推進以法律規范為核心、村規民約、自治規定等為重要組成的社會規范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規范在協調社會關系,約束社會行為,保障群眾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