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現今的品牌大世界,都是以工業品的品牌居多,農產品的品牌數量少得可憐,更不用說是名牌農產品,農產品品牌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我國的農產品事業蓬勃發展,農產品品牌營銷是發展農業事業的重要問題。
1.打破以前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
只有“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從生產經營者思想上消除,才能養成良好的品牌意識。在市場經濟下,消費者是上帝,他們有自己的偏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而品牌是消費者識別產品品質的最重要標志。只有生產經營者重視品牌,才能贏得市場。
2.要全力以赴做第一
人們對第一或第一次經歷的事情,印象最深刻,記憶最清楚,例如,絕大多數人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卻少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做農產品牌,“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第一”,亦即,要想法設法,讓地方的農產品牌成為某一農產類別的“第一”。例如,當你一到生日時就想唱生日歌,一喝咖啡你就想到雀巢。
1.巧妙地應用新聞事件
新聞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能夠讓消費者知道一個品牌的同時,多角度了解品牌,從而一步步喜歡品牌,而廣告缺乏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其作用主要是“提示”或“告知”,能夠讓消費者知道一個品牌或記住一個品牌,卻很難讓消費者喜歡一個品牌。例如,聲名鵲起的云南普洱茶組織100余匹騾馬組成的馬幫,歷時5個月,重走300多年的“進京古茶道”將普洱茶送到北京,引起轟動,當年即熱銷5000余噸。一年后,針對北京普洱茶市場良莠不齊的現象,馬幫再次進京,聯手抵制不良現象,以捍衛普洱茶的品牌榮譽。從而再次贏得消費者的親睞。
2.給消費者好的視覺沖擊
在產品外觀設計上堅持符號理論,無論什么品牌,首先要談符號,符號是品牌之間最大的區別。比如三精制藥的藍瓶鈣,藍瓶原來就是為了防偽,但經營者把它進行提煉,現在你一說鈣,馬上就想到藍瓶,想到他的廣告語“藍瓶的鈣,充足的鈣”。與其他相關信息相比,消費者更看中與品牌的互動。如體驗營銷,就是運用這一方式讓消費者接近、參與來加強與品牌的聯系。
參謀視點
網紅來了,農產品還需要品牌嗎?
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直播帶貨、網紅市場規模已超過千億元,且熱度一直在持續走高,但越是洶涌澎湃的水越容易有泡沫,只有在建立品牌的基礎上對接網紅,水漲船高,才能流量利潤兩不誤。
對于頭部網紅來說,沒有品牌的貨品意味著無限的風險。成為網紅不容易,如果因為接了“三無”產品,賺點坑位費,砸了招牌,對于稍有常識的網紅來說,都不值得。
有些小網紅雖然會接沒有明顯品牌屬性的農產品,但目的很簡單,通過這些產品變現同時,也為自己拉流量。基于這樣的目標,其不會管企業賺不賺錢。
“品牌+網紅”才能有流量,也有利潤。這就是為什么大品牌依然要找網紅的原因。這些大品牌都像一棵樹,雖然很美,但如長期沒有動靜,也會遭人遺忘,所以無論什么風來了,它們都會跟上,刷出存在感,為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利潤引流。
農產品也是這樣,如果只有品牌,就算有利潤,如不借勢,用戶看不到,利潤也就變得缺少厚度,沒有太大發展空間;反之,借了風,有了名,但因為缺少品牌基礎,沒有利潤,就失去了做網紅的意義。只有奉行“品牌+網紅”的策略,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