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鵬,張 銳
(1、神華包神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2、甘肅省工業交通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交通大學),工程師,甘肅 蘭州 730070)
鐵路作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設施,在交通運輸體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基于我國地域和資源分布不均等特點,鐵路以自身運輸量大、安全性高、運營成本低、滿足中長距離運輸需求等優勢,在解決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上起到了巨大作用。隨著人們對運輸行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運輸業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鐵路在全國運輸業的占比連續下降。因此,必須重視研究創新運輸組織和運營管理模式,增加鐵路貨物運輸的方法和途徑,本文結合神華包神鐵路有限責任公司貨物運輸實踐,重點就提升國家能源集團自有鐵路運量水平,實現鐵路運輸能力市場化配置、契約化合作略陳管見。
2018 年,國家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明確指出要做到“調整四個結構”和“四增四減”,其中包括“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公轉鐵”是鐵路運輸的一次巨大機遇。在政策引導下,由外而內促進鐵路貨運自身機構調整,從而形成高效、環保、超大規模的運輸體制,再由內而外拉動國內大宗貨物運輸與城市物流集散,減少成本,形成綠色環保的鐵路供應鏈體系。
煤炭、鋼鐵等仍然是我國鐵路貨物運輸中占比較大的貨源品類。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保持企穩回升向好趨勢,能源消費需求回升,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煤炭需求出現增長,煤炭行業形勢好轉為鐵路貨物運輸增量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宗物資需求減少、物流需求急速增長的趨勢日漸明顯。綜上,抓住機遇擴大市場占比,應對挑戰培育新的增量,是鐵路貨物運輸管理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2.1 鐵路運輸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1)市場變化。雖然在較長時間煤炭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有利于鐵路運輸保住大宗貨源,但煤炭市場對經濟和環保政策變化反應敏捷,如在進口煤、環境治理、去產能等多方面因素沖擊下,各煤企應對市場的措施多變,汽運、鐵運、港口等運輸系統也紛紛采取價格措施,保量增收,對煤炭市場走勢判斷的偏差給鐵路運量的增長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煤炭行業進入需求增速放緩期,制約了鐵路運量的增長。
2)“公轉鐵”政策。公路轉向鐵路運輸的貨物一般是以粗放型貨物為主,除電廠可以直接將煤運至廠區外,集裝箱等其他大宗貨物,還需要通過公路等方式進行二次轉運。如甘泉線甘其毛都—金泉段倒短運輸僅174 km,公路運輸優勢明顯,鐵路只能以運價優惠方式吸引短途運輸客戶,各電廠電煤汽運對鐵路運輸市場沖擊也較大。
3)區域資源鐵路外運通道。如鄂爾多斯盆地是中國能源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煤炭資源的主要生產區。該區域內的煤炭資源通過鐵路外運已逐步形成東線和南線兩大運輸通道,其中西煤東運通道有:(大包-大秦,巴準-大準-大秦)大秦線、(包神-神朔-朔黃、巴準-大準-準池-朔黃)朔黃線、大包-張集-唐張-曹妃甸(唐呼煤運通道);北煤南運通道有:包西—寧西、瓦日鐵路、蒙西至華中。國家能源集團在區域內所轄煤礦資源主要通過朔黃線東運,“十三五”期間,準池、神朔、朔黃干線能力分別達到2億噸、3億噸、5億噸,鐵路輸送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2 產業布局結構方面分析
1)部分線路管內資源缺乏。如包神集團管內煤炭資源集中在神東核心礦區,甘泉、巴準線管內煤炭資源匱乏,基本依靠進口蒙煤和包神線輸入煤炭來完成運量,在蒙古國噶順蘇海圖口岸鐵路、新海線及梅林廟礦區專用線未建設的情況下,管內資源量奇缺成為這兩條新線運輸增量最主要的困難。
2)線路自身能力富裕,主要受限因素是機車能力。一是運用機車緊張。近年來,線路運量增加,但聯運單位機車多數老舊,車況差、機車故障頻發,加之自有機車檢修能力有限,委外修售后服務跟不上,備件采購周期長,導致機車臨、碎修頻發且修復時間長,嚴重影響機車使用效率。二是乘務員短缺。隨著地鐵及新建鐵路開通,聯運單位機車乘務員流失嚴重,存在有車無人現象;同時自有內燃機車司機退休后不能及時補充人員,造成電車司機多而內燃司機少的局面。
3)列檢作業布局方面。隨著近幾年各線運量增長,列車技檢作業量不斷增加,貨車公司作業人員也相對緊缺,跟不上運量增長步伐。
4)管內缺乏線路大機養護能力,且大機清篩和大機搗固作業未能按計劃實施。
5)調度信息系統不完善。公司內部信息化管理水平與技術相對滯后。
2.3 鐵路運輸管理方面分析
1)隨著物流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傳統的鐵路貨運管理模式存在各地貨運企業公司之間不能緊密聯系,缺乏協同性等的缺點。
2)鐵路貨運面臨新的挑戰。如重型卡車規模經濟性的陡增,已成為鐵路貨車的替代品;大型車輛單車載重增加,均超過20 t以上,有些單車載重可以達到150 t,且運距最遠可達1200 km以上,鐵路貨運以前的遠距離、運量大競爭力優勢減弱。
3)鐵路貨運服務范圍存在局限。與公路比較成熟的一站式、一口價、一單制服務和物流全程可視化等方面相比明顯不足。
4)列車的運行速度和載重量亟待優化。目前鐵路貨運中,除跨局班列正點率較高外,其他貨物列車晚點情況比較普遍。大部分普通貨車旅行速度仍然為40 km/h左右。
3.1 關注鐵路及各相關行業變化
1)關注宏觀經濟的變化。
2)關注國鐵集團運輸政策變化。根據臨近國鐵運費變動,及時調整相應的運輸政策。
3)關注煤炭市場變化。既要掌握煤炭的坑口價和港口銷售價,也要掌握運輸過程中的價格組成;既要了解國家煤炭、環保政策的變化,也要了解周邊鐵路、公路運輸價格的變化;既要了解路網構成對運輸的影響,也要了解企業競爭對運輸的影響。根據煤炭市場變化,以增大運量、增加收入為原則,通過價格杠桿,在不影響神華煤裝車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增加地方煤發運,實現增運增收。
4)關注汽運行業變化。要隨時關注集團輻射區域內汽運市場的變化情況,并根據汽運成本隨時調整貨運政策,使得鐵路發運保持一定競爭力。
3.2 樹立市場營銷理念
1)實施大客戶戰略。要精心為大客戶策劃運輸方案,嚴格落實“優先組織、優先裝車、優先掛運”運輸原則,提高裝卸效率。
2)開創全員營銷局面。運輸鏈條的所有環節所有崗位都要心系發展瞄準市場,主動加強與貨主聯系,積極發掘貨源,為公司發展盡職盡責。
3)強化服務意識。調度指揮中心要重點解決大點車問題,做到快取快送快排,提高周轉效率;物流服務公司應以客戶為導向,做好管內煤炭、危險貨物、PVC、銅精粉等的代理業務。
3.3 積極拓展白貨市場
1)要注意發現和掌握地方客戶中“非煤貨物”運輸需求,利用自有鐵路通道的價格優勢,積極組織白貨運輸,做好集團管內“非煤貨物”增量工作。
2)在擴大探索煤炭發運市場的同時,實現產品品種的多樣化,形成真正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體系,加快向現代化物流企業發展步伐。
3)充分利用好既有鐵路線路、站臺等資源,本著投資小、見效快的原則改善設備條件,滿足非煤品裝卸車需求;與專用線產權單位加強合作,實現專用線共用,為非煤裝卸提供條件;逐步完善裝卸機具,建立專用化的裝卸隊伍。
4)物流服務公司要在非煤運輸步入正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由單純的鐵路“站到站”運輸模式向“廠到站”、“站到廠”和“廠到廠”海鐵路多式聯合運輸模式發展的新路子。
3.4 加強貨運日常管理
1)落實專用線貨運設備維修、使用、管理職責,確保滿足裝卸作業需要。
2)加強移動設備管理。一是制定集團統一的規章制度、技術標準和設備規范,例如列尾、無線列調、調監等要統一型號和制式;二是集團內部各單位在設備共用、資源共享時,要遵循市場化定價原則,倒逼設備產權單位努力降低成本;三是要合理安排設備、資源共享計劃,充分提高利用率。
3)各子公司要重視監裝監卸工作,對交口煤炭車輛要加強超載、高溫治理,嚴格防凍液、抑塵劑的噴灑;對非煤、危險品貨物的裝卸車,要加強職工裝載加固、貨物性質、運輸限制等的培訓,確保作業安全;要加強對筒倉C80裝車高度的監裝工作,嚴格落實相關要求,保證港口卸車安全。
4)加強危險貨物管理,做好辦理站資質審查、辦理限制管理等工作,完善與相鄰鐵路公司危貨交接協議;要加強員工業務培訓,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加強危險貨物貨車的交接檢查,落實危貨裝卸作業組織日常監督、檢查和記錄工作。
5)優化天窗修模式。要努力探索由傳統天窗修模式向逐步推行計劃性預防修和專業化集中修模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最大限度減少維修對運輸能力的占用。一是在對行車設備實行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基礎上,通過對設備的使用情況、故障情況、維修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處理,根據設備的運行狀態逐步推行預防修、狀態修,提高設備檢修效率;二是要通過逐年投資的方式,逐步向機械化檢修為主、人工復檢為輔的檢修方式轉變;三是要結合檢修方式的轉變調整天窗設置方案。
3.5 科技創新和智慧鐵路貨運的建設推行調度集中、區間救援、車站接發車實訓、聯鎖試驗測試等重點科研項目,推廣智能檢測、物聯網、人工智能、LTE通信等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真正以高質量科技創新引領運輸系統高質量發展。
鐵路公司應當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劃、部署,在充分利用工業與自動化技術、管理技術、軟件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等傳統技術的基礎上,科學采用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技術,實現生產與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建設智慧鐵路。
國家能源集團自有鐵路貨源主要由自產煤構成,多年來形成了自給自足的供應局面,市場化拓展力度不夠。隨著國家安全環保政策的全面落實,運輸結構逐步調整,“公轉鐵”項目全面開展。目前通過公路運輸的煤炭資源將大量轉向鐵路運輸,將會給鐵路運輸市場拓展帶來重大機遇。通過鐵路運輸能力市場化改革,搶抓機遇,積極爭奪核心區運輸資源,建立穩定的運輸市場,可以為一體化產業鏈后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