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巍 趙 亮 王玉浩
(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250000)
近年來,智慧城市的建設逐漸變成了行業的熱點話題。園區、景區、交通、場館等的智能化系統建設中,“智慧”這個詞也是頻頻出現,方案提供商解決方案也在一夜之間清一色的升級成了智慧解決方案。
現正處于互聯網的爆發期、物聯網的成長期、人工智能爆發前期,對于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到智慧化階段還有很長一段的距離要走,對于現階段行業的發展提出幾點看法、建議。
現階段,智能建筑的建設中存在較多缺陷,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以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為例,在1998 年和2013 年,據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同方的全國公共建筑建筑設備監控系統使用現狀調查結果顯示,系統的正常使用率在20%左右,真正用的好的系統僅僅在5%左右。數據可以說觸目驚心。連常規智能化系統都做不好,如何談智慧?
1.1 提高設計院圖紙設計深度。目前行業現狀是設計院圖紙深度較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的品質。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業主為縮短投資回報周期,隨意壓縮圖紙設計工期,使圖紙深度和質量都得不到保證。第二個原因是大部分設計院設計師績效一般按照設計師出圖量進行考核,造成設計師對提高圖紙設計深度沒有積極性,所設計內容能甩則甩,一般以能通過圖紙審查做為目標。
以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為例,部分設計院暖通專業不提供空調自控原理圖,空調機組配置不明確,水系統執行器配置不明確;電氣專業空調相關設備配電時,不考慮空調專業控制工藝,配電回路僅預留斷路器;由于設計院體制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往往甩給系統集成商完成,因各專業設計深度較淺且系統集成商水平參差不齊,系統設計質量往往得不到保證。
建議常規設計院對績效考核進行部分調整,增加提高圖紙深度的鼓勵措施,加強各專業間的配合,進一步明確機電各專業間的接口。
1.2 提高系統集成商調試質量。智能化公司系統集成、調試水平普遍偏低,系統集成往往變成設備堆砌,嚴重影響系統調試質量。形成以上現狀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列舉以下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根本原因,建筑智能化涉及多個專業、知識面廣,一般智能化公司無力配齊所有方面的專業人才。第二個原因是智能化公司普遍規模偏小,為了生存好多智能化公司還有裝飾、安裝等其他業務。
以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為例,系統的控制對象多為空調系統,存在大量的閉環控制。對調試人員要求高。在現實工程中,因底價中標系統集成商往往不對系統進行整定調試,系統驗收流于形式。建議業主在建筑設備監控系統招標對調試人員的資質和服務時間進行明確,調試費單獨報價評審。對于沒有調試能力的系統集成商可按項目聘請調試技師,以降低項目成本。
近幾年,智能化各子系統,漸漸向以太網靠攏,建議智能化單位首先提高技術人員的計算網絡水平,對于建筑設備監控等系統通其他專業公司簽訂戰略協議,按項目聘請調試技師。
1.3 提高物業單位運維人員水平。現實工程中,運維人員待遇水平低,導致物業運維人員技術水平普遍較低,以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為例,物業維保人員經常將系統調到“手動”狀態。建議業主選擇物業單位時,對系統運維提出具體要求。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 50314-2015)定義了大于31 個子系統,在實際工程中各子系統一般采取垂直建設方式,系統間關聯性不多,數據孤島現象特別嚴重,筆者歸納幾條原因如下所述。
2.1 建設方信息化、信息網絡、安防系統建設分屬不同部門進行管理,沒有一個統一協調的部門,另外缺少集成專業人才,同時重視程度不夠。
2.2 產品供應商用自家產品方案對業主進行游說,影響建設方,設計方案未集各家優勢,設計方案缺少頂層規劃。產品眾多繁雜,不同廠家系統、產品存在很大的差異,產品選用前未做深入調研。
2.3 智能化、信息化融合設計涉及多個專業、知識面廣。設計院往往由電氣專業出具弱電圖紙,圖紙深度較淺,圖紙中不對系統的整合提出要求。系統集成商派出的現場智能化負責人更傾向于商務人員,系統整合會造成成本上升,系統整合實施過程中存在困難。
2.4 近幾年,互聯網和ICT 公司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勢進入智能建筑領域,對低層智能化子系統理解不夠深刻,系統集成項目實施不能提出具體需求。
2.5 智能化公司業務以常規智能化系統為主,與信息化集成方面的經驗嚴重不足。
綜上幾點原因,提出幾點建議供業主方參考。
(1)建設單位合理優化部門職責,信息化部門統籌負責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建設,并直接向建設單位領導負責,做好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建設單位主要領導的重視是系統融合成功的必備條件。
(2)建設單位重視頂層設計,選擇有技術實力的系統集成商,方案設計應從剛性需求出發、應考慮如何落地實施,盡量避免“高大上”和“假大空”的設計方案。
(3)系統或產品的選用,應做深入的調研,尤其重視系統和系統間的整合,調研應形成調研報告,報告總對于系統融合方面的內容應具體、功能描述應盡量清楚,具體實施時應將系統各方工作內容(含整合方案)寫入合同,確保落地。
智慧建筑作為智慧城市的一個細胞,智慧建筑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上行連接到智慧城市云平臺。然而,現階段國家并沒有一個智慧建筑信息化標準。應盡快聯合制定一系列標準,這些標準主要包括:數據接入標準、數據交互標準、數據入庫標準、建筑地理編碼標準、建設設計編碼標準,同時推動智能化系統向扁平化系統網絡發展。
近幾年常規智能化系統集成商市場份額迅速被蠶食,第一個原因是建筑工程總承包逐步開擴專業市場,在國家推行EPC工程總承包環境下,占領了部分市場份額。第二個原因是互聯網、ICT 企業憑借大AI、大數據等技術,占領了部分高端市場。還有一個原因是行業越來越細化,比如法院、醫院等部分智能化被行業供應商(或行業集成商)所蠶食。傳統系統集成商因無產品、無核心競爭力,業務范圍逐漸變窄,不轉型升級勢必淪為上述企業的分包甚至被淘汰出局。
對傳統系統集成商提出幾點建議: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建議加大企業研發力度,尤其是拿準企業研發方向,打造自己的系統集成與運維平臺,快速打造戰略供應商梯隊,同步整合戰略供應商軟硬件解決方案,應避免停留在PPT 上的“假大空”方案,逐步形成公司獨特的智慧解決方案。智慧化方案先重心向某個行業傾斜,做精做細后逐漸向其它行業滲透。同時應以客戶為中心,注重業務需求,切實提高定制化智慧方案的提供能力。
智慧建筑建設應注重頂層設計,注重智能化、信息化融合,同時一步一個腳印做扎實常規智能化系統。隨著新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智能建筑體系逐步更新,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轉變勢必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