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亮 蔣磊 白志忠



摘要:針對高寒地區隧道混凝土抗凍性等性一能的要求,采用實驗的方式制備符合高寒地區隧道的混凝土,并將制備的混凝土結合溫控技術應用到白拉山隧道二襯施工中。最后通過實踐表明,本文制備的混凝土結合溫控技術,能夠滿足高寒地區隧道施工中對抗凍融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實踐的價值。
關鍵詞:高寒地區;抗凍融;混凝土制備;實驗
中圖分類號:U455.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22(2020)12-0094-04
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隧道圍巖存在明顯的凍融循環過程,長期受此影響容易引發明顯的凍脹現象,降低了隧道襯砌的可靠性,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安全事故。本文主要對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進行了研究,在建筑工程中選用混凝土時必然考慮到安全性以及耐久性的問題。目前在很多工程中將適量的外滲料添加到混凝土中,基于這種方式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同時降低了成本,實現了廢物利用,環保性較高。隨著在混凝土外慘料領域的研究深入,出現了更多類型的外滲料,諸如粉煤灰、沸石粉等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谶@種方式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的內部溫度,改善了混凝土的抗滲透以及密實性等性能。在使用外加滲料時需要考慮到具體的應用環境,并采用合理的添加量,否則無法保證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滲量過大或者過小時都會影響到混凝土的性能。本文針對高寒地區隧道二襯混凝土的應用性能進行了研究,并對其配合比進行了優化設計,使其能夠在高寒區隧道環境中達到更高的性能。
1 實驗方案
1.1 實驗原材料
1.1.1 水泥
試驗中主要利用拉法基P.0 42.5R水泥,相關的參數如表1所示。
1.1.2 粉煤灰
等級為II,具體的成分以及含量參數如表2所示。
1.1.3硅灰
具體的性能參數如表3所示。
1.1.4骨料
骨料主要包括細骨料和粗骨料,前者選擇中砂;后者主要有中石、小石,二者粒徑范圍分別是20 -40mm、5- 20mm。
1.1.5 外加劑與拌合水
引氣劑需要滿足正常的施工要求;減水劑選用聚羧酸型,坍落度保持能力處于2 - 3h之間,減水率需要保證高于20%,緩凝時間需要低于2.5h,坍落度2h損失低于80mm;拌合水采用自來水,需要保持較高的清潔度。
1.2 實驗配合比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依托于白拉山隧道,該地區處于西藏自治區,整體氣溫偏低,晝夜溫差較大,每年最高和最低溫度分別是21.4℃、-28.7℃,一般分別出現在8月和12月,年均氣溫大約是4.5℃。因此,這就對混凝土的抗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混凝土的抗凍性問題有必要進行相關的試驗,驗證影響抗凍性的具體因素,包括外加劑、水灰比以及摻合料等。基于以上要求,提出如表4的混凝土實驗配合比。
1.3 混凝土試件要求
本次研究中分別進行了凍融試驗與抗壓試驗,其中前者采用的試件是棱柱體,對應的尺寸是lOOmmxlOOmm×400mm;后者采用立方體結構,尺寸是150mmx150mmx150mm,兩種試驗分別將3個試件作為一組。在試驗過程中將富余系數設置為1.5,以保證混凝土量達到試驗的要求。
1.4 性能測試方法
1.4.1抗凍實驗
1)結合凍融試驗規范開展試驗操作,養護等需要達到試驗的要求。
2)凍融試驗時間應該控制在2-4h之間,同時保證融化時間不低于凍融循環時間的25%。
3)冷凍和融化結束之后的溫度范圍分別保持在一18+2℃、5+2℃,即最大、最小溫度分別是7℃、一20℃,不允許超過此范圍。
4)試件溫度在-16℃ -3℃之間變化的時間應該保證高于冷凍時間的一半以上,包括升溫和降溫的過程,另外試件內外溫度差應該控制在28℃以內。
5)融化與冷凍轉換時間通常不能太長,盡量控制在10min之內。在試驗完成之后,記錄相關的數據,然后按照如下方式進行處理。相對動彈性模量公式如下所示。
1.4.2抗壓實驗
1)制作試件:將拌和的混凝土添加到試模中,3個試件作為一組;在試件成型之后置于7℃條件下氧化,保持封閉,避免其中的水分流失。
2)測定步驟:首先在將試件清理干凈后,檢測是否存在明顯的缺陷,并測定其尺寸大小;然后設置在試驗機中,并記錄試驗過程中的破壞載荷信息。
抗壓強度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抗壓強度實驗結果
根據抗壓實驗,得到圖1所示的結果。
根據圖l可知,相對于純水泥混凝土,在加入②FA15%、SF5%以及③FA15%、SFIO%之后,抗壓強度明顯更高,其中③比②大約提升了17.86%,二者在7d抗壓強度的差距不明顯,前者略大一些。另外,其他組分的抗壓強度則低于純水泥混凝土。
2.2 混凝土抗凍試驗結果
抗凍性實驗結果如圖2和圖3所示。
根據圖中曲線變化可知,凍融循環次數是影響試件質量損失率與相對動彈性模量的重要因素,與二者變化直接相關。在凍融循環次數持續增大時,相對動彈性模量、質量損失率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征,二者分別呈現降低和升高的趨勢,前者最小是59.8,后者最大是2.4,達到了抗凍試驗的相關標準??傊?,根據本次試驗可以證明形成的混凝土滿足了抗凍性的要求,基于FA15、SFlO的粉煤灰與硅灰摻和量達到了混凝土的強度要求。
通過上述的實驗制備混凝土,可以得到以下5點結論:
1)相對于純水泥混凝土,在加入②FA15%、SF5%以及③FA15%、SF10%玄后的3d抗壓強度明顯更高,其中③比②大約提升了17.86%。
2)硅產量等于10%時,前期抗壓強度明顯提升,根據FA15%、SF10%可知,前期抗壓強度與水灰比是負相關關系,即隨著水灰比的增大而減小;在試驗中水灰比提高7%,則3d、7d抗壓強度分別降低了14.6%、20%;
3) FA15%、SFIO%與FA20%、SFlO%的混凝土對比可知,在3d、7d抗壓強度上后者比前者分別低了26.52%、2.6%;添加20%的粉煤灰顯著降低了前期抗壓強度,后期影響不明顯;因此在添加粉煤灰時需要合理的設置添加量,確保其前期抗壓強度達到寒冷環境下的要求。
4)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會受到添加摻合料的影響,一般添加適量的摻合料能夠提升其抗壓強度,具體需要結合應用環境來進行配合比設計。
5)硅灰與粉煤灰摻人量分別是10%、15%時,試驗中的前后期抗壓強度較高,基于此進行混凝土抗壓試驗,最終的結果顯示其抗凍能力較強,達到寒冷環境下的應用要求。
3 制備混凝土在白拉山隧道二襯冬季抗凍融施
工中的應用
為進一步驗證上述混凝土的性能,將上述制備的混凝土應用到白拉山隧道的二襯施工中。在該施工中,在使用上述制備混凝土的基礎上,采用溫控技術,以更好的進行二襯施工。因此,在施工前,首先對圍巖與襯砌的熱傳導機制進行研究。
3.1圍 巖與襯砌的熱傳導機制
在低溫隧道的圍巖中一般存在空氣以及孔隙水等成分,假定其處于飽和狀態,則對應熱傳導問題的方程如下所示:
3.2 有限元計算
在研究中發現,壁面溫度會對隧道溫度場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研究中采用了二維模型,在有限元計算的位置設置在距離隧道口10m,此處圍巖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更為顯著。
3.3 邊界條件與參數設置
由于隧道施工過程中主要利用射流風機實現空氣流動,風力不大,可以直接忽略空氣流動等因素會流換熱系數產生的影響,這里將其設置為15W/m2.K;認為高度每升高100m,溫度降低0.74℃;另外,冰、水、混凝土以及骨架的密度分別是917、1000、2500、2300,單位均為kg/m3;四者的導熱系數分別是2.24、0.56、3、2.33,單位均為IW/ (m-K);四者的比熱容分別是2090、4180、950、850,單位均為J/m3.K。
同時由于混凝土放熱時間總體比較長,大多數熱量主要是最早的3d中放出,所以將其初始溫度設置為絕熱溫升的溫度。另外水泥發熱量是330kj/kg,人膜溫度5℃,隧道中溫度-10℃C作為邊界條件。
3.4 計算結果
通過上述的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到以下2方面的仿真結果:①加溫時間與環境溫度之間的關系。達到二襯混凝土養護要求的加溫時間與具體的環境溫度有關,其中在環境溫度分別是-5℃、-10℃、-15℃、-20℃時,對應的加溫時間分別是5h、10h、15h、20h。②圍巖溫度變化與加溫時間的關系。如果開挖溫度是-10℃,則在30d后圍巖表面溫度變化巨大。在澆筑施工之前需要分析圍巖溫度是否達到要求,如果沒有達到5℃,則需要進行適當加熱,否則會對施工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在加熱之后,圍巖中間位置會出現一個特殊的低溫層,其溫度明顯低于圍巖表面與內部。③合理設置加溫時間。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加溫時間較長,則二襯混凝土與圍巖在施工30d之后的最高溫度更大。如果加溫時間設置為10h,則混凝土在1d內的溫度保持在5.3℃以上,此時能夠達到施工的要求。因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以將加溫時間設置為10h,施工溫度保持在10℃,以此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基礎上降低了成本。
4 結語
通過上述的研究看出,本實驗制備的混凝土應用到嘎隆拉隧道二襯施工中,通過有限元分析,并結合一定的溫控技術,可達到工程用的抗凍性要求,說明本文制備的混凝土滿足高寒隧道施工下的相關性能,說明本文的混凝土構建方案具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肖前慧,曹志遠,關虓,等,凍融與硫酸鹽侵蝕耦合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劣化規律[J].硅酸鹽通報,2020,39(02):352-358.
[2]胡智農,牛萬吉.干旱嚴寒地區輸水隧洞混凝土缺陷成因及預防[J].人民長江,2019,50(S2):223-225.
[3]孟德明,張長江,高抗凍混凝土在新疆地區市政管廊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商品混凝土,2020(21):97-99.
[4]王興國,程飛,王一新,等,纖維改性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進展[J].玻璃鋼/復合材料,2019(12):106-113.
[5]張舒柳,張文娟,劉珺,等,氯鹽侵蝕與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進展[J].中國建材科技,2019,28(06):39-42.
[6]時旭東,汪文強,田佳倫.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遭受超低溫凍融循環作用的受壓強度試驗研究[J].工程力學,2020, 37(02):211-220+240.
[7]程亮,鄧祥輝,薛麗媛,等.C30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凍耐久性試驗研究[J].西安工業大學學報,2020,40(01):55-63.
[8]孫國鵬,王彪,肖澤天.寒冷地區隧道冬期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16,45(24):97-100.
[9]黃苛,歐陽波,楊潤霞,高海拔高寒地區富水隧道防排水施工技術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7(03):122-126.
[10]杜強,蒸汽養護臺車在隧道二襯施工中的應用[J].建筑機械,2018(0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