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曄 華靜


[摘要]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課程,注重學生對實際的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鼓勵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課堂。針對學生的假期綜合實踐活動,知心老師團隊從本校實際出發,有效利用蘇州水鄉的有限資源,探索蘇州樣式的水鄉文化假期綜合實踐活動范式,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提升新昆山兒童對蘇州文化的認同感,提升文化品位。
[關鍵詞] 知心老師團隊;假期綜合實踐;直觀教育;文化育人
又是一年開學季,新冠疫情得到防控之后,學生的假期綜合實踐活動如何繼續開展?“知心老師信箱”持續收到學生“老師,我們去哪兒”的疑問。知心老師團隊就地取材,根據疫情防控“不出地級大市”的要求,推出“老師去哪兒”蘇式水鄉文化研學之旅的假期綜合實踐活動,深受家長和學生的追捧。
一、假期綜合實踐活動的思考
《爸爸去哪兒》熱播以后,引起了熱烈的社會反響。親子互動模式的改變使得我們不斷思考,假期的綜合實踐活動該何去何從?蘇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姑蘇城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是蘇州人民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校知心老師團隊結合具體實際——本校學生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們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參差不齊,對蘇州并不熟悉或者說文化認同感不高,很多新昆山學生對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談何繼承與弘揚?基于此,知心老師團隊經過研究,結合葉圣陶先生“直觀教育”的思想,讓孩子放眼書本以外,發揮文化育人優勢,假期進行了“水鄉文化探尋之旅”的綜合實踐活動。
二、假期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學校教育也日益走向多元化。如何才能打造真正適合本校學情,促進學校師生共同發展的優良的假期綜合實踐育人模式呢?葉圣陶先生主張教育要求得最佳效果,就必須重視直觀。這個“直觀”,絕不僅僅是指課堂教學中運用圖片或其他直觀教具,它的內涵要豐富、深刻得多。基于這一出發點,本著提升兒童文化品位的辦學理念,我校知心老師作活動策劃,由班級家委會組織,樂觀進取的新城娃積極參與,師生共同踏上了“老師,我們去哪兒”的旅程。根據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出行過程中以家庭自駕為主,“水鄉文化探尋之旅”的假期綜合實踐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
(一)旅行第一站——戲曲搭橋,感悟水鄉文化特色
教育直觀性的第一要素就是跟事物直接接觸。從學校范圍內說,有條件的要開辟動植礦標本室、理化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實習工場、種植園地之類;從學校范圍之外說,要組織學生到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地質館、科技館、圖書館去參觀學習;再擴大言之,工廠參觀、農村訪問、社會調查、假期旅行等,也是使學生從直觀中受到教育的好途徑。
蘇州作為一座頗具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這里蘊藏著無數寶貴的文化資源。蘇州評彈、蘇劇、江南絲竹、昆曲……它們為中國的曲藝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何充分挖掘利用這些優秀資源,讓本校這些新昆山兒童真實地感受地方特色傳統財富的價值,更加親近這座城市的靈魂?
在“水鄉文化探尋之旅”的假期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校給學生安排了一場戲曲的饕餮盛宴。“老師,我們去哪兒”旅行的第一站,孩子們走進了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朝氣蓬勃的新城娃滿懷激動地走進了江南文化園古戲臺,欣賞了《美麗中國,精彩甪直》的水鄉風情表演。群舞《美麗中國》、雙人舞《茉莉情懷》、評彈小組唱《山水蘇州,人文吳中》等新創節目,彰顯了“美麗中國”;保留的特色品牌節目《神州水鄉第一鎮》和《甪直連廂名氣響》,展示了“精彩甪直”。吳儂軟語、絲竹之音,精妙紛呈的節目讓孩子們拍手叫絕。也正是這些節目,讓孩子們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無限魅力,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根據“直觀教育”的理念,我校知心老師團隊還開展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讓水鄉文化浸潤校園,把獨具特色的水鄉文化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高年段開設了“水鄉文化欣賞”實踐探究課,相關興趣社團也開展得如火如荼,竹笛社團有聲有色。水鄉民謠社團里,孩子們動情地吟誦自己創作的水鄉詩歌《古鎮·夜》:“星光點點,荷葉田田,輕舟一葉,歌聲綿綿……”連廂社團里,孩子們邊唱邊舞,參與熱情高漲。各種水鄉文化社團的參與率高達79%以上。學校還專門聘請了校外的專業老師進行指導,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真正感受了水鄉文化的魅力。戲曲只是搭了座橋,連通了學生和水鄉傳統文化,給孩子們帶來的更多的是永恒持久的震動。
(二)旅行第二站——文化尋根,品味水鄉人文魅力
葉圣陶先生的“直觀”教育,不僅是指直接接觸各種事、各種物,而且還指直接接觸各種人。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可見,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應該多接觸品行端正的人,接觸足以為人楷模的人,使他們從中受到好的影響,這是十分重要的直觀。通過人文的力量,讓學生養成對文化的自我接納感,水鄉文化的種子必將播撒在每個孩子心中。
結合我校實際,學生的來源遍布大江南北,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些從小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老家,他們的行為習慣養成參差不齊,如何通過隔代互學教育讓他們改正不良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養成好習慣,要從“早”抓起,從“小”抓起。基于此,我校開展了好習慣教育,假期里一年級新生,以水鄉本土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先生的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作為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開始,教師身體力行,給學生優良的示范,讓孩子直觀地去有樣可依。此外,每個班級利用假期線上打卡,講讀“好習慣,益終生”系列小故事,讓學生聽有所悟、學有所思,好習慣的養成終將水到渠成。同時,知心老師團隊十分重視對學生精神品質的引導,像顧炎武、唐伯虎等故事會都是學生感受榜樣力量的渠道。
其實,蘇州作為一個底蘊濃厚的文化名城,這里有太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力量。知心老師團隊開展的“老師,我們去哪兒”的水鄉文化探尋綜合實踐活動把探訪水鄉文化名人作為起點,四至六年級師生共同走進了葉圣陶紀念館。葉圣陶作為蘇州文化名人,以其卓著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孩子們懷著一顆敬仰之心立于館中,瞻仰先人榮光,感悟名家風骨,品味學而不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未厭”精神。同時,孩子們還走進了保圣寺,實地欣賞了只在葉老的文章中讀過的高高的銀杏樹,真正領略了何為“形象高大,意志堅強,氣魄宏偉”。這些都是直擊心靈的教育,會在孩子們心中留下長遠的影響,而他們對這座城市的認識,對水鄉文化的接納,也必將因此更為清晰直觀。
(三)旅行第三站——擁抱大地,體悟水鄉農耕文化
葉圣陶先生提出過一條著名的原則——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所謂“不需要教”,其實就是具備了自我教育的本領。而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者就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結果的掌握只是暫時的,唯有方法的掌握才能讓直觀教育收獲長遠持久的效果。也正是基于此,知心老師團隊的假期“水鄉文化”綜合實踐的探索更為注重對學生方法的引導,倡導學生親力親為,在實踐中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此外,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嬌生慣養的溫室花朵,他們從小生活在城市之中,過著優渥富裕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鮮少能夠擁抱土地,了解農業生產。江南水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知心老師為了讓兒童創造地傳承水鄉農耕文化,非常重視勞動教育,極力給學生創設更多的直觀接觸事物的機會。在假期“水鄉文化探尋之旅”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們走進了農場,他們虛心地向農民伯伯求教草莓的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到了紅薯地,孩子們更是第一次收獲了翻泥挖土找紅薯的成就感。當他們興奮地舉起一個個形態各異的紅薯時,課堂內外的聯結已完美融合,科學書上所探尋的根莖類植物的生長特點孩子們早就了然于心了。
現階段學校實驗器材和實驗基地有限,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為了讓學生能夠親近自然,真正地去擁抱大地,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我校把“水鄉文化”的傳播與農耕課程相結合,結合現代高科技,打造了“空中菜園”這一項目。全校師生以班級為單位,各自承包了學校樓頂的一片空地,進行翻地整畦,施肥下種,澆水捉蟲,除草間苗。當鮮活的綠色植物在孩子們手中結出果實的時候,每個孩子真切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樂趣,這是書本上學不到的。
三、假期綜合實踐活動反思
教育從來就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學校的建設中來,家長師生,群策群力,共同為構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機制添磚加瓦。“水鄉文化”的傳播,更是離不開廣大家長群體的齊力合心,他們的建言獻策可以幫助學校把教育之路走得更寬,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知心老師團隊開展的“水鄉文化探尋之旅”的假期綜合實踐活動中,也清晰地看到了廣大家長朋友的身影。很多家長自發報名成為志愿者,和孩子們一同前往水鄉古鎮,感受江南小城的秀美雋永,陪伴孩子走更長的成長之路。可愛的家長志愿者們各顯神通,學識淵博的當起了游學向導,細心地給孩子們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淵源。從他們口中,孩子們知道了“甪直”這一地名的由來,了解了這片土地對于葉圣陶老人的深厚情誼。心靈手巧的媽媽團和孩子們一起精心準備了美味可口的午餐、口罩……身強力壯的爸爸團自告奮勇地和男孩子們一起承擔了繁重的體力活,消毒、搬水、背包、搬運孩子們的戰利品。鏡頭下的孩子們天真爛漫,老師們恪盡職守。家長的參與使得水鄉文化的旅行更為豐富多彩!
路漫漫其修遠兮,“水鄉文化”探尋活動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還有更多可待挖掘的內容。孩子們通過瞻仰先人榮光,領悟名家精神;寓教于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走近自然,享受勞動的樂趣。同時,家校合作的模式為學校建設注入了新的血液,家長助力,既參與了孩子們的成長,又促進了學校發展。
[參考文獻]
[1]沈麗萍.效在“直觀”重在實踐——葉圣陶“直觀論”教育思想觀照下的品德課堂[J].江蘇教育研究,2017(17).
[2]田薇薇.葉圣陶先生的“直觀論”與游戲教學——葉圣陶教育思想再認識[J].新課程(下),2014(10).
朱 曄?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新城域小學副校長,知心老師團隊發起人。
華 靜? ?昆山市玉山鎮新城域小學,知心老師團隊活動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