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業綠色發展越來越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也逐漸成為衡量制造業發展質量、綠色轉型的重要依據,為提升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給出五點對策。
關鍵詞: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對策
一、推進節能減排、環境規制政策的落實
環境規制對我國制造業綠色TFP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但是,聯系現實來看我國的環境規制大多偏向于污染的事后治理,另外,污染治理過多的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公民的參與度不高,通過市場機制來促進環境保護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環境管理體制和效應,還有待提高。因此,應當建立完善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結構,引導污染智利的資金流向高污染、高消耗產業,從而做到精準治污;其次,完善污染治理的行政監督體系,發揮政府的作用,落實追責制度,加大教育宣傳,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進而實現直接管制與間接引導相結合;再次,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場、排污費征收、完善能源價格體系建設等方式,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經濟的綠色發展進行調節,促進企業在節能技術上持續進行創新;最后,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公眾參與節能減排的監督,監督企業排污行為,通過污染訴訟等方式積極披露社會上不負責任的亂排污現象,逐步樹立新型環保意識,實現之前較為單一的著重污染的事后治理轉向污染事前預防、事后治理的控制模式,達到防污、治污相結合的目的。
二、加大科研人才的培養與創新資金的投入力度
技術創新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因此,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培養或引進高技術人才,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釋放人才活力與紅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進行技術引進時,不能過于注重技術的“高端”或“先進”,而應注重技術的適用性,否則會造成“技術冗余”。同時,應大力加強產學研三方面的結合,經過消化吸收的過程并最終實現技術的再創新。構建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作為制造業創新頂層設計者,中央政府從政策層面定義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內涵,進行關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創新的頂層規劃,制定明確的創新領域,確定創新行業與產業設計;政府應完善制造業創新領域的各項法律法規,包括專利制度的完善,針對專利的評判標準、審核程序、專利保護、侵權懲罰等制定科學合理的專利管理體系;政府應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建設和重置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創新中心,對于制造業相關領域的創新進行引領;對于社會機構和企業組織,政府應該為它們提供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規范風險投資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創新融資,引導創新投資擔保機構的建設,適度放寬中小微制造企業的資質審查,加快金融機構改革,更好地發揮金融對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扶持作用,進行稅費改革,降低稅率、減免各項雜費以提高社會機構和企業的利潤水平,增加其創新資金來源;個體是創新的主體,是創新的直接參與者,國家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助貸教育體系,積極創新教育體制的改革,使教育機構的開辦能有效提升人們的創新素質,側重本科院校對于基礎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職業技術院校對于應用型人才的產出,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使潛在的知識資源轉化為促進創新的能動資源,提高知識的生產力。
三、調整能源結構性依賴,轉變經濟發展綠色投入
相伴隨我國市場化的深入與經濟結構改革的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勞動力、土地、能源等傳統投入的比較優勢正逐漸消失,雖然我國依靠大量的礦物能源消耗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等負面結果。因此,考慮到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要轉變經濟發展的能源投入結構,特別是在清潔能源上,要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的使用;其次,要提高能源使用的技能水平、管理知識水平、技術創新,提高能源的轉換效率和生產率;再次,要發揮好能源選擇與使用的市場調節功能,利用消費需求的環境偏好調節產品生產的能源消耗類別與能源投入成本,科學合理平衡能源產品的價格,避免因能源產品價格扭曲而誤解能源產品環境負影響的事實;最后,增加經濟發展的綠色投入,比如人力資本、科學管理等其他要素,而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化石能源。
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高技術制造業的比重
高新技術產業和清潔產業屬于高質量產業,在提高制造業整體發展質量和提升制造業綠色TFP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與之相反,污染行業大多屬于低質量產業,拉低了經濟發展質量,降低了綠色TFP。因此,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和清潔產業在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應對資源環境危機、制造業綠色轉型中的重大意義,積極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和清潔產業的發展,協調經濟、科技以及其他部門間資源,逐漸形成分工明確、運轉流暢、科學高效的高新技術產業管理體系;與傳統的產業不同,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創新是其核心,在技術創新層面要形成政府為紐帶、企業為主體、各類研究所和高校為依托的協同創新機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知識產權保護納入管理層面,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創新體系的高新技術產業;鼓勵人才創新、金融創新,加大引導改革創新評價體系;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融資渠道,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技術創新的先導,為提升我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制造業綠色TFP做出貢獻。其次,對于制造業中的污染產業,要限制其發展,淘汰落后的產能。對于污染較為嚴重的制造業產業,政府應提高其經營的環境標準、污染排放標準,促進其技術與管理的創新,使其向高新技術產業方向發展,進而提升制造業綠色TFP。
五、科學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提升對外經濟交流的質量
當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外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顯著地促進了我國制造業各行業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基于此,我們有必要建立健全且行之有效的外資引進行政審批制度,實現外商直接投資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良性互動,有選擇性地吸引外資,積極引導外資流向高新技術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領域,以避免成為發達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污染避難所”,這樣的直接結果是外資配置結構得到了優化,同時釋放了外資對提高經濟質量的紅利。
作者簡介:
李文震(1993—),男,河南省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