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社會性別分析的視角出發,以廣西S漁村為個案,分析性別身份在動物保護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女性環保者是如何在父權制社區中認識并建構自己的身份的。本文希望從女性的自我建構過程分析,凸顯女性在環保性別建構的自主性。文章將從當地男性、當地女性和外來女性環保主義者三個不同主體進行分析。
關鍵詞:NGO;性別;動物保護
一、前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圍繞著保護生態環境的環保運動逐漸發展起來,不同于其他社會運動,為環保發聲的大多是女性,她們被卷入到各種正式的、非正式的環保組織中,并成為保護環境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更有學者直接指出:在國家和國際層面,“女人已經成為全球環境保護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支持者。”[1]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環境及資源認識、利用和保護意識上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將性別觀念納入到環境保護活動中,對實現性別平等、構建和諧社會、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將從當地男性、當地女性和外來女性環保主義者三個不同主體進行分析。
二、動物保護的性別實踐
(一)漁民中捕鱟的男性與愛鱟的女性
本文以S村漁民非法捕撈保護動物鱟為個案研究。S村位于廣西北部灣沿岸,沿海一帶也是保護動物鱟[2]的棲息地。從家庭和生計方式上看,男子是捕撈鱟的主體,經濟上的地位決定了其在家中居于主導地位,賣鱟的漁民比那些不賣鱟的漁民年收入要高出2到3萬元,家庭經濟水平也明顯提高。捕撈鱟能給男性漁民帶來經濟利益、家庭小康和社會地位,這些誘惑就驅使漁民們去做非法捕撈之事。
從鱟的消費上看,在當地吃野味形成了一種男性金錢和權力地位的象征符號。鱟被當做送禮佳品送出,也成為請客吃飯的餐桌上有“排面”的一道菜。通過鱟這道菜彰顯了男主人特殊的身份地位,客人也會因為這特殊的野味感覺自己得到貴賓的待遇。作為野味一種的鱟,是彰顯權力和地位的男子氣概符號。
S村女性在家庭中居于從屬地位,在鱟保護中處在矛盾的狀態。出于生計,有利于提高家庭經濟水平的事情都應該支持丈夫去做;出于關愛,鱟承載著漁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聯系。當地女性對環保態度的兩面性決定了她們在參與環境保護的可能性,環保組組者看到了這一點試圖利用女性之間的親密關系來說服當地女性加入環保行動。
(二)外來女性組織者的環保實踐
當地環保組織發現此處的問題并參與其中,在她們中大部分是女性。她們將保護海洋與動物的知識和益處帶到漁村并開展宣傳活動。他們一方面與政府等相關部門協商保護對策;一方面說服漁民、商家消費者不去捕鱟和吃鱟并通過對灘涂長期監測記錄鱟的數量變化。在動物保護宣傳過程中,女性環保主義者也因為性別身份遇到了很多問題。政府、商家和漁民以男性為主,不接納女性的身份使她們在談判的過程中四處碰壁。
她們開始把目光轉向村莊里的女性,利用婦女兒童善良、有愛心、空閑等特點,通過勸說當地的婦女和兒童,把她們團結起來,彰顯女性柔弱、楚楚可憐、充滿愛心的形象,博得男子的同情增加了男性的保護欲,愿意隨了女性的要求,保護女性并保護動物。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動物和女性一樣以其柔弱的一面,獲得了保護。所以,女性環保主義者進社區,可以看作是女性身份的自我建構并試圖和當地男性對話的過程,是一場由外來女性主導并發起的拯救當地瀕危物種的環保實踐。
三、結語
那么,環保為何是女性?從價值觀的不同性別選擇上看,有學者認為相對男性而言,女性更具有利他主義價值觀[3]。利他價值取向是關心環境的基礎。[4]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塑造成富有感情的、關懷倫理的、富有同情心的、合作的、樂于幫助的家庭照料者,而男性被塑造得更為獨立和富有競爭性。因而,社會性別規范導致女性比男性更為樂于幫助和利他主義。[5]
我國傳統村落以父權制社區為特點,男性之于女性有絕對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在這個社區里從經濟、家庭、飲食到社會地位都充斥著“男子氣概的霸權”,當地的女性則保持著持家、育兒、服侍丈夫的傳統家庭主婦形象,“男主外,女主內”的二元化分格局,不僅加劇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也縱容了男性捕撈和販賣鱟的行為。而女性環保組織者介入則打破了這種現代“男子氣概”和傳統“女性氣質”二元對立的局面,并在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個橋梁,開始以一種更多元、更平等的姿態參與到社區環保行動中,把當地男性和女性卷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環保實踐對當地的性別身份認同產生影響,新的環?!芭詺赓|”逐漸生成并產生影響。女性環保組織者通過具體的實踐,調動當地婦女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不斷塑造女性在環保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者的身份,為女性爭取環保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廣西珍稀水生動物識別手冊. 廣西水產畜牧局,廣西水產研究所. 廣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2]? Bell , Michael M. 1998 , 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Thousand Oaks , CA : Pine Forge Press.
[3]? Merchant , Carol? 1992 , Radical Ecology : The Search for Livable World. New York : Routledge.
[4]? Stern, P.C., T. Dietz, and L. Kalof. Value Orientations,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3,25(5): 322-348.
[5]? Gilligan, C.. In a Different Voice[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作者簡介:
龐悅(1995-),女,廣西欽州,壯族,研究生,碩士學位,文化人類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