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何進
摘 要:企鵝公司2012年開發微信,它作為交流信息與交換數據傳播軟體,逐步演化成交互與數字生活的平臺,已經漸漸滲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宣傳與推廣已全面介入微信平臺,藝術設計學院在推出平臺時舉棋不定,畏首畏尾于信息內容責任與擔當,依賴既有官網不愿自己另起爐灶。在新形式下,豐富多樣的微信形式和內容倒逼,推出藝術設計學院官方微信勢在必行,如何應對與設計并不成為主要障礙,問題是設計之外的干擾與影響,成為制肘設計者與管理者左右的臥石,思考藝術設計官方微信平臺設計之后是本文討論的主旨。
關鍵詞:藝術設計學院;官方微信平臺;設計與實施
藝術設計學院官方微信平臺的設計,是學院的工作發布與信息獲取之所,承擔與展示學院形象的角色,重要的還有面對同行與同校形象比較,加上主管者個人審美口味的影響,以及意識形態的基本要求,配合大校的整體視覺趨向,藝設院官微設計既好做也不好做。藝術設計學院無論靜態與動態、空間與二維的,都能在藝術與技術上駕輕就熟化解障礙,可 藝術不同于技術,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強調個性推崇創意與特別,為藝設院做設計可能會失去這些優點。因此,設計的藝設院官微,比不設計的官微的問題多N倍,這可能才最像它的本來面目。
生之源與傳播能量
湖南中部地區處梅山一麓,歷來人文薈萃,古時為蚩尤領地,是湖湘血脈的重要組成,湘中人物在數字信息時代也走向前臺,陌陌與微信都在自己的領域中有不俗表現,微信的創始人張小龍,出生在湖南邵陽邵東縣。他開發的Foxmail以1500萬元售出,在2005年加盟騰訊負責化化QQ郵箱,2010年微信開工立項兩年后推出,兩年積累2億用戶。經過不斷迭代的微信(micro message public platform)現成為方便特定群體互動交流的公共空間,可以進行包括圖片、文字、視頻和音頻等形式內容的傳輸。微信在中國即時通信領域內首屈一指,市場近乎壟斷沒有競爭對手。但微信將炙手可熱的“搖一搖”與“陌人生”打入冷宮,強如陌陌主攻發展陌生人交友,依舊不在微信的威脅視線之內。微信通訊的特點是朋友圈,正合著國人的圈子文化,一經上手即放不下容易認同。作為熟人間的通訊工具,雙方共同安裝同一應用,每天更新文字感想與曝曬相片、做微商、推廣告,活生生的將一款軟件做成數字生活一部分,將生活應用與擴展鏈接開放,將商業推廣與廣告營收嫁接,商業超市與出行支付的全面融合,讓以手機為核心的生活圈持續擴大,這種用戶關系鏈將用戶與應用深度綁定。一旦手機遺失,個人信息、銀行帳戶、出入門禁、支付消費受到極大影響,可以這樣說,微信除了手機之外的都囊括其中,本文所述之藝術學校官方平臺的信息發布,在12年前由私人平臺運營幾乎不可操作。
藝術設計學院的微信平臺設立
2020年特朗普政府封禁微信在美國掀起大浪,且不說最后終于沒能奏效,其實質上看是微信用戶的粘性強大,在走出國門之后將親人用微信聯結一體,社會學上講是建構了無形的血脈,將華夏子孫在地球中牢牢把握,即便是美國第一的whatsapp在“自由”旗幟下依舊不能替代,這從側面表明微信的不可占據特征。微信的這種人際關系粘合特點,面對親朋好友人人擁有,學生同學個個使用,包括高校在內的信息溝通交流,慢慢由官方網站轉移到微信平臺,促使微信使用群體持續擴大,對于其他同類覬覦基本無視,即便是強大如阿里巴巴淘寶旺旺、重大衛生事件期間表現極佳的釘釘,也沒能在恰當的時機占領恰當的地盤。至發文時,當代信息交流變革已經發生,交流溝通方式業也已發生變改,高校面對現狀應對的需求,及時將微信等運用在教學、管理、招生宣傳當中即是應當也是必要。
高校與學生間的管理、信息設計與實現建設已走到了前面,多數高校師生將信息技術和手機媒體應用在教育與學生管理中。藝術設計學院作為早期擁抱新技術新媒介的教學機構,有與微信發展同步的優秀人才——每年騰訊公司從各大藝術設計學院接納設計人才占主流,因此,對于藝術設計學院而言,主要如何有效地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如何將之與藝術家或設計師自身工作特長整合,同時,勿以微信之“微”而忽略其大“舞臺”,提前設置好底線,以利予設計者以優美的“鋼絲舞蹈”,我們將優秀的設計稱之為站在“鋼絲上的舞蹈”。分析當前絕大部分藝術設計學院官微,要么一副冷冰冰臉孔,毫無親和與溫暖屬性;要么過于趨向“文本”內容,毫無圖形圖像元素;要么寡淡無味,毫無藝術與設計情趣等不一而足。多數設計者感言,跟自家婆婆做設計不如到外面做百個,其意是主管者不確定主題,要么一攤子全扔過來,做好后又指指點點,上級有看法后,又滿口是說設計者自行其是。要么樣樣批評指導,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沒自己的觀點定性與評叛主張。正是這樣,包括藝術設計學院在內的各高校,正在跌跌撞撞中嘗試提升識別性,并將之與藝術、審美、個性別致的形象逐步整合。
不是設計的藝術設計學院的微信平臺設計
說“藝術設計學院官微”不是設計的設計,是因為微信功能已經夠強大,強大到我們基本不用很多,就足以完成設計。另外,這種微信平臺的推送內容,實質是另外一個包裝下的傳統設計,正如前幾年有呼聲說“平面設計已死”,現在我們看“平面設計”借微信又“還魂”矣??偨Y一下說不是設計的設計之因,有以下幾種:一是潛在或內心期待的面貌的差異,眾所周知藝術設計學院官微應當具有,要么白“富”美要么高“富”帥,這里的“富”應當是“別致”與“美好”之意。因為眾說紛紜,關于上述評價并無一定的標準,難得有統一口徑,所以,潛在的失望在所難免。二是實際與心理落差的面貌之間的差異,通過了層層領導與設計師的認可,最后因為個個都有妥協,個個都沒有完全達成內心所期待的,因此“某某不過如此”、“某某設計真差”之言又層出不窮。三是可以改進或提升的空間很大,微信本身做為一個成功的平臺,聚合了眾多優秀的第三方機構,商業驅使下各個易用與好用的設計助手,讓“藝術設計”光環不再神秘,令微信平臺的設計門檻越來越低,使藝術設計學院的設計“看起來”不怎么樣,這也促使設計師感受到如同“不是設計的設計”。
藝術設計學院的微信平臺背后
微信平臺設計不是新鮮的命題,我校藝術設計學院在微信平臺設計實踐,不僅兼顧藝術與科技的前提設置,還在文本內涵深化與趣化、靜態與動態圖形的引入,以及交互訪問的應用方面有著諸多細節涉及。作為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實例,對我校教學機構有借鑒意義;另一層面,藝術學院微信平臺的建構與實施,輻射到招生、宣傳、教學領域形象塑造。無論藝術設計專業,微信平臺設計必然涉及到圖形與文字處理。其文字設計與圖形編輯的傳承、創新是歷久彌新的研究方向。我校相關學院大多在設計實踐上有自我表現,但是與之相關的藝術實施卻不多見。從結果上來看,遠景規劃與主題創新構思預制,符號圖像與文本美學傳遞效益,是微信設計實施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當下,微信宣傳、招生與教學傳播數量急劇增加,在設計質量上良莠不齊的現象日漸普遍,與大眾審美要求失衡進一步加大,涉及到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工作平臺建設與應用研究的尚相對不多,但在該領域的研究已經開始逐步受到重視。因此,以藝術設計學院官方微信設計實施借鑒為參照,有著廣闊探究價值的領域,也是本項目探索的關鍵議題。
參考文獻:
[1]謝瑋.基于用戶體驗的微信向度延伸——以設計藝術借助微信平臺為例.[J].傳媒,2015(5);
[2]劉愛華,劉勇兵,劉建峰. 基于微信平臺的翻轉課堂設計與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23);
[3]蔡藝生,許珂.基于微信平臺的公安學微課程設計研究.[J].凈月學刊,2016(5);
[4]姚冰,馬鑫芃,田戈.基于自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類資訊微信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YachtsMan》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3);
[5]趙磊,繆煒.常熟理工學院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微信公眾平臺設計.[J].藝術科技,2016(29);
[6]張潔,賴宇.基新常態下農林院校微信公眾號的管理探索與實踐——以叁拾設計工作室微信平臺為例的實證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27);
[7]成杰.藝術類高校官方微信平臺的運營研究.[J].藝術教育,2017(11);
[8]翁麗芬.微信平臺作為高校設計藝術專業課程延伸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1);
[9]劉君. 藝術設計專業微信學習平臺構建研究——以“photoshop圖像處理”課程為例.[J].夏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
[10]黃澤蓉,陳雨燕,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與傳媒類學科實踐教學方法探折——以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藝術教育,2018(2).
作者簡介:
張云峰(1972—)男,漢,湖北安陸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設計教學、設計應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何 進(1972—)男,漢,湖南永州人,副教授,二級美術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教學與藝術設計應用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為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項目《二級學院官方微信的設計與實施——以藝術設計學院為例》(編號: 2018ZK007)、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文字設計的傳承與創新》(編號:2015ZK009)、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項目《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引入工匠技藝教學的構建研究》(編號:LZJGB1606)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