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工筆”繪畫在當代發展迅速,是當代極富意味的藝術形式。“新工筆”繪畫中繼承發展了傳統精髓,富有底蘊。另一方面,“新工筆”繪畫不斷創新,吸收當代藝術營養,使工筆繪畫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當代藝術中“新工筆”繪畫為例,對其當代性和傳統性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新工筆”繪畫;當代性;傳統性
一、當代藝術中“新工筆”繪畫的發展
“當代藝術”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于西方,起源于歐洲,而中國當代藝術大概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初期階段,中國的當代藝術主要是針對西方當代藝術的模仿與復制,中期階段后開始了探索和反思。隨著當今中國經濟飛速的發展,當代藝術也聚焦了越來越多的目光,人們對當代藝術有了新的追求與認識,使得中國的當代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中國的當代藝術仍然在尋找、開拓屬于我們自己的藝術道路,積極的尋求與世界優秀的文化進行交流對話。但在接觸來自西方藝術思想的同時,不放棄自身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并將中國優秀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來。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有著對中國傳統文脈的追尋,以及對中國傳統藝術價值的認同,有著積極的文化立場,同時吸收當代藝術的新鮮血液。“傳統性”和“當代性”的問題逐漸在文化藝術圈成為了人們不斷探討和研究的主題。
在熱情的當代藝術創作氛圍里,工筆人物、花鳥、山水等領域都出現了新的發展道路,并逐漸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新工筆”繪畫是中國畫的新發展,它大概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多被冠以“新銳工筆”的概念。初期時主要活躍在南京地區,以江宏偉、徐累等藝術家為首,他們首先開辟了不同于傳統中國工筆畫的新的道路,創作具有當代氣息的工筆繪畫,慢慢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同樣藝術風格特征的創作群體。2006年,“新工筆”這一詞被正式提出,隨后學界相繼開展了的大量理論研究以及相關的思想闡述,劃定了其理論場域。2007年一系列“新工筆”繪畫展覽開始舉辦,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形式吸引當代藝術界的大量目光。“新工筆”繪畫兼具中國的傳統性以及當下的當代性,成為當代極具意味的藝術形式。
二、“新工筆”繪畫的當代性
“新工筆”之所以賦予它“新”的含義,它的這個“新”是針對“傳統”而言,有著當代的色彩,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時間上的觀念以及當下藝術創作者的主體觀念,即“當代性”。“新工筆”繪畫的當代性首先體現在其新穎的色彩觀,“新工筆”繪畫的色彩與傳統工筆畫往往濃墨重彩的色彩觀念不同,“新工筆”繪畫借鑒西方色彩理論,利用疊加、渲染等方法,營造出一種具有朦朧婉約的情調以及特殊的色彩光影,呈現出主觀的色彩。色調一般偏淡雅柔和,渲染的次數不多,從而創作出具有空靈、新鮮感的畫面,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其次,“新工筆”繪畫的表達主題上也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新工筆”繪畫吸收了當代的超現實主義的繪畫理念,一般表現社會狀態和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對物象的細節尤為看重,用繪畫表現畫家內心的感受,畫面中的人物、花鳥、蟲草等都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象征意味。最后,“新工筆”繪畫運用的是現代構成理念,在物象的表現上沒有透視感,追求“實”的意味。此外它在創作步驟上沒有傳統工筆畫那么繁瑣了,弱化了線條的存在感。將畫面中的一些元素進行放置、安排,呈現出平面化的畫面效果。
此外,“新工筆”繪畫由于受到了當代文藝批評的影響,轉變以往工筆繪畫的特征,開拓了工筆畫的范圍,注入了當代藝術對于人類、社會、自然的反思,讓意義成為繪畫觀看的重點。當代繪畫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在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人們對于社會、自然以及人類本身有著更多的關注度,當代藝術的產生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新工筆”繪畫吸收當代藝術的營養,在當代社會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新工筆”繪畫的傳統性
“傳統性”對于中國美術是繞不開的話題,中國的傳統文化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中國的文化形態之所以可以獨具特色正是因為其中蘊含的傳統之美。“新工筆”繪畫中繼承了過去工筆繪畫的優秀傳統,比如對于材料的選用、線條的筆法、傳統工筆畫的勾、點、染、填等技法仍然保留等等。“新工筆”繪畫中依然可以見一些傳統的繪畫語言,這是一種回歸的趨勢和方向,回歸經典傳統風格特征,重新梳理過去傳統的價值觀和悠遠的文化根脈。這種傳統性的回歸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認識、新突破。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現代發展情況與它當前所處的社會現實以及歷史背景有關,中國的“新工筆”繪畫具有著自身民族的傳統特色,具有古典情懷。對于當代人們來說,我們不能提到傳統文化就想到落后,在人類不斷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傳統的、老舊的思想早已經被時代的進步淘汰,對于傳統應取其精華進行不斷的吸取、提煉,并在新的事物中進行運用。
在當代的“新工筆”繪畫中,藝術家們要積極吸收傳統性文化中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同時還要用繼承和發展的眼光去對待傳統性文化。不僅僅只是對“新工筆”繪畫,當前中國其他很多當代藝術都應該更加有效的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并且只有將之作為藝術創作的內涵,才能夠不斷豐富藝術創作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強.國畫現代形態[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2]張鵬鵬.對當代工筆畫中新技法運用的現象淺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2.
[3]胡潔.當代工筆畫的時代特點[D].湖南師范大學,2013.
[4]李嬌.試析20世紀工筆花鳥畫的復興與發展[D].天津美術學院,2011.
[5]谷曉偉. 新時代下工筆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5.
[6]劉英.“大一統”的當代工筆花鳥畫——當代藝術語境下工筆花鳥繪畫的復興[J].理論與批評,2015.
作者簡介:
繆斯(1998—),女,漢族,湖北鄂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理論與市場研究。
本文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敦煌飛天的形象演變研究》(編號:YC2019—X3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