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浩
摘 要: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樂之邦”。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可以發現中國音樂起源于最早的新石器時期,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音樂從一個個水滴匯成了洪流,涌動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而在中國音樂的發展史上,國外的許多音樂形式也被我們所引入和借鑒,大提琴藝術就是其中指引。本文就主要圍繞大提琴藝術在我國的民族化進行分析。
關鍵詞:大提琴藝術;中國;民族化
一、大提琴藝術的重要價值
音樂在中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提琴藝術作為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人的德育審美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大提琴藝術是匯集聲音、聽覺、情感于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有利于凈化人的心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首先,大提琴藝術需要學習者通過肢體動作用跟隨音樂節奏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習者掌握整體的思想情感,感受大提琴藝術的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另一方面,在參與大提琴藝術演奏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大提琴藝術和歷史與美學等多方面相聯系,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大提琴藝術的領悟和理解,提高其欣賞能力,當聽到一首音樂的時候能夠從音樂當中吸取到不同的情感意識,然后再將其形成自己的理解,從而能夠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構建良好的審美心理結構。
二、大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民族化發展歷程
大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民族化發展歷程可以分為自發探索階段、停滯和曲折發展的階段、恢復調整階段、民族化回歸發展四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就是大提琴藝術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大提琴藝術在中國屬于一個萌芽的狀態,在思維方式、創作、演奏等方面發展仍然不夠成熟。幸得一些藝術院校和文藝團體的賞識,推動了外來弦樂器在中國化發展的一個高潮,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中國作品。比如,桑桐的代表作《幻想曲》、劉榮發的代表作《牧歌》、王連山的代表作《采茶謠》等。隨后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二泉映月》,該作品體現了當時大提琴藝術作品的風格和體裁,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歡欣鼓舞的熱情,具有濃厚的中國風味。
第二個階段就是文革時期,大提琴藝術發展遭遇到了危機。受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的影響,人們對于“民族化”的理解更加狹隘,一些人認為大提前藝術創作作品當中只要滲透相關的民間音調或者在表演過程中使用民間樂器就可以。在當時有一個著名的大提琴音樂作品《工人階段贊歌》,雖然該作品具有澎湃的旋律,但是無論是從作曲手法、演奏技法來看,這個作品缺乏一定的創造性和思想深度。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大提琴藝術的民族化缺乏個性,處于一個停滯不前的狀態。
第三個階段就是1977-1989年的恢復調整階段,大提琴藝術作品擁有了一個相對自由寬松的創作環境,為大提琴藝術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背景支撐。因此,這個時期的大提琴藝術作品種類繁多。首先,大提琴藝術作品的創作可以使用各種技巧和題材,并充分運用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提高了作曲技法的深度。其次,受改革開放的影響大提琴藝術作品的創作百花齊放,呈現了一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比如,陸培曲的《苗寨即景》、郭文景曲的《巴》等。其次,該階段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音樂方面也是如此,為大提琴藝術創作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一部分中國作曲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創作方法、演奏方式等,大提琴藝術的民族化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成果。
第四個階段就是19世紀90年代開始的民族化回歸發展階段。從1992年開始,中國的大提琴作曲家創作思路和方式越來越新穎,用大提琴藝術創作作品歌頌時代。中國的作曲家不斷反思中西方思維的差異,探索適合中國大提琴藝術發展的風格和演奏方法,促進了大提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
三、大提琴藝術在我國的民族化體現
(一)大提琴藝術思維方式的民族化
受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影響,中西方的大提琴藝術思維方式有這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大提前藝術思維方式更加追求自由以及個性,更加注重微觀上的精雕細琢。中國則恰恰相反,追求的是遵循倫理,更加強調宏觀上的把控。從思維方式上看,西方的思維是由小到大,由部分推及整體的,在演奏方法上更加注重對局部的動作的關注,比如握弓每個手指關節怎么動。但是中國的思維方式則是從上到下,由整體到部分。由此可見,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大提琴藝術要想在中國實現民族化發展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從音樂思維、價值取向、器樂表現手法等方面入手,推動大提琴藝術音樂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中國化。
(二)大提琴演奏方法和作曲的民族化
大提琴演奏方法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民族文化以及思維方式的影響。目前,大提琴演奏模式具有濃厚的中國色彩,通過利用大提琴不同音區去模擬二胡、馬頭琴等民族樂器的音色,去感受民族樂器的傳統技法并將其應用到大提琴的技法當中。以杜兆植的管弦樂《森吉德瑪幻想曲》為例來說,該大提琴演奏方法參考了馬頭琴的音色和技法,和二胡構成了八度疊置的寬線條旋律。其次,任何的大提琴音樂創作作品都賦予了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民族風韻。一些作曲家在進行大提琴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會將本民族的音調滲透其中。比如,陳銘志的《歡樂舞曲》、丁孚祥的《西北民風舞曲》等,這些作品都體現出了濃厚的民族風采。
四、結語
由于歷史文化的發展和環境背景的不同,大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民族化發展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為了實現大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民族化發展,就要深入了解大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借鑒符合中國大提琴藝術發展的西方的演奏經驗和方法等,推動大提琴藝術思維方式的民族化以及演奏方法和作曲的民族化,讓大提琴藝術在中國大地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劉維蘭. 當代中國大提琴音樂創作觀念新思路的開辟與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06(03)
[2]黃海昌. 來自內蒙草原的頌歌——大提琴協奏曲《嘎達梅林》作品分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3(03)
[3]敖崢.淺論大提琴藝術在我國的民族化[J].中國音樂,2010(04):263-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