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君 馮韻帆 陳鑫
摘 要:為了豐富鄉鎮兒童文化生活,并將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融入鄉鎮生活,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筆墨留鄉”實踐活動 ,通過‘大小課堂相結合,師生共探討’的方法對黃家鎮中心學校的學生們進行書法教學,最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們不僅了解、學會了書法知識,更通過書法了解了我國的優秀文化寶庫,這就是最初的初衷,也是這次探討的重點課題。
關鍵詞:書法;書法藝術;精神傳承
邂逅書法并愛上它,緣于一件小事。在近兩年的實踐活動中為了帶給鄉鎮學生書法知識與精神進而更好的繼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書法文化。烈日炎炎,擋不住書法愛好者前進的步伐,在這揮汗如雨的季節里,認識、了解、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意識,吸引社會各群體對書法的關注,應該增強中國人民傳統中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增加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此次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書法愛好者開展了此次以“新時代精神·筆墨傳承”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新時代的大學生,本就應該主動承擔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書法給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間書卷氣躍然紙上。字如其人,師者上書十個大字:“養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細看筆法純熟老練,線條古拙遒勁,閱畢,似有浩氣凜然態。
以古為師,以書養性,需通過對傳統書法臨習的過程,讓學生感覺到更多學習書法的有趣之處,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書法知識的彌補來增強當地群眾對書法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認同程度,以書法為載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社會對書法的關注,更加注重書法文化和中國精神。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責任,正因如此每一代人也應該有每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要成為一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對于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應主動肩負起這份責任與擔當。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則對青年一代深情寄語:“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牢牢記住總書記對青年人的希冀和要求,在奮斗中激蕩青春理想,做一位懷抱理想、掌握本領、主動擔當的青年,為當代社會建設貢獻青年的力量和青春風采。
前期準備期間,書法愛好者與當地政府取得了聯系,通過當地政府反饋了解當地學生的基本情況,其中,調查了解到普遍的鄉鎮學生都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書法,同時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所以以書法為載體傳播中華文化勢在必行。
在書法中因材施教最為重要。書法入門基礎期間,楷書可以取法自《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所書,而行書取法王羲之所寫《蘭亭序》, 魏晉書法藝術,承漢之余韻,又極富有創造力,華美與質樸相結合,體系龐大,實在是學習右軍行書的最好教材?!短m亭集序》中遒媚勁健的筆法,貫穿在整篇文章的每個字的細枝末節中。全文精美,結字錯落別致,風格揮灑自如,筆法多樣而內斂。在執筆上:糾正寫字的姿勢,教授正確怎樣執筆方式,感受運筆的過程。學習怎樣運用筆鋒畫直線,練習簡單的筆畫。糾正錯誤的執筆坐姿和運筆,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容易的出現錯誤的學習方法。例如:行筆不穩,速度或快或慢;起筆后側峰行筆;收筆一掃而過分散;坐姿不正確等。這就需要及時改正運筆錯誤,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以便更好的進行之后的學習。接著進行楷書的基本筆畫教學,隨后也會以臨摹古帖為主。以書法初期臨習來說臨摹小楷《倪寬贊》,初臨時問題頗多,一時字形大小難以把控,較于原貼相距甚遠;二是章法薄弱,細節模糊;三是用筆略有問題,未體現出原貼風氣。總之,問題尚在,亟待解決,總而言之臨帖應忠實原貼,初習一帖不可草率改動其原樣,大小章法要成竹在胸,下筆減少遲疑,注意節奏。此上真言,運用至今,屢試不爽!
學書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它是一個逐步感悟再向外延伸的階段由內而外,因而需要不斷的臨習和創作,才能不斷進步感受到更多的文化底蘊。在活動最后前往了了當地的書法工作室,當時正值深秋,院落里鋪滿蠟黃的楓葉,清澈的池塘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幾對錦鯉把池塘染得緋紅,空氣中透著一股濃濃的墨香。花園盡處,書法工作室“匯瀾堂”映入眼簾,古樸鏤空的門窗頗具傳統味道,門上則貼有一幅楹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翠”,屋內書卷畫軸怡養心情,整個院落,仿佛天然造化,實在清新脫俗。書法老師酷愛生活,無論是園里的花草和墻上的字畫,都是老師精心創作的書法作品,家里養了一只可愛的秋田犬,生人來時,它便同老師一起見客。老師待人十分平和,在書法方面,引經據典,給書法愛好者簡述了中國書法史,講到“蘭亭修契”“黃州苦雨”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老師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用粉筆手書毛澤東《卜算子.詠梅》,整個書寫過程一氣呵成,體勢搖曳,各具姿態。老師說“沒有人知道真正和書法藝術融為一體且二者不可或缺之人是什么樣的心境,那種埋首硯池的寂寞與滿足也是鮮為人知的”讓書法愛好者受益匪淺明白應該以古為師,以書養性,才能走得更遠。
今世之書法已全然不同于古典之面貌,今人之水平也不同于古人,其原因有三,一則漢字簡化,國學疏漏;二則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三則輕視古人,自以為是。此三點既是原因也是阻滯當今書法藝術傳承根本現實。18年初,沃興華成都展覽計劃被迫取消,書法界為之震動,便發發表數則短評,表達了對此事的態度,但社會卻對沃興華老師的書法及本人罵聲一片,不忍充耳。老師卻認為:上心乃是徒勞,當年自己也有對捍衛正統藝術的滿腔熱枕,可后來年齡增大,步入社會,人愈加現實,熱枕逐漸消失,守著自己的底線,保證自己的書法天地是純潔的,比什么都重要。
“艱辛則知人生,實踐則長才干”通過自己的實踐不斷主動認識、自發了解自身于社會之中,需要主動增長眼界與視野,并在所處客觀環境之下看清所處位置,及時改善自我不足,客觀評價自身價值。無形之中,讓自我對個體擁有了更加正確和完善的認識,磨腳了自身對于學習的自信心與毅力。
作為一位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傳播書法精神與文化,通過對相關資料的閱讀講解,通過觀看相關的視頻,作為書法課前啟蒙,加深學生們對書法的印象,以此來加強鄉鎮學生對于繼承傳統文化的認識。指導學生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認識、了解、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意識,拓展學生思維,縮小鄉鎮與城市孩子的差距在每一位孩子心中播種下希望與傳承的種子。
參考文獻:
【1】劉德飛.書法精神和建筑形式,【D】,中央美術學院,2016,undefined
【2】盛敦榮.書法教育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構建,【J】,中國發展,2014,44-48,44-48
【3】秦琴.大學文化視域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J】,宿州學院學報,2019,61-64,61-64
【4】 王冬齡.現代書法精神論,【J】,新美術,2007,12-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