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礪
摘 要:成都市文化館“百姓故事會”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是成都市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要求中,在成都市委宣傳部直接領導下,宣傳、文化系統全方位總動員,由全市各級文化部門和文化館(站)直接面向基層開展的一項群眾文化活動。受到了成都全域范圍內城鄉群眾的普遍歡迎,并形成了廣泛參與的態勢,給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帶來了新氣象、新變化,一個頗具成都文化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百姓故事會”初露端倪。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它順應了公共文化服務“四性”的要求,是落實“四性”要求的最佳活動方式。
關鍵詞:文化館;“百姓故事會”;“四性”
公共文化服務“四性”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這是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特點的高度概括。其中,“公益性”,要求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質。公共資金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促進人的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基本性”,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向全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即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務;“均等性”,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和資源必須公平分配,對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資源要均衡布局,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務;“便利性”,要求各級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應是近距離的、經常性的服務,是人民群眾感到非常便利的服務。(以上摘自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楊志今《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度重視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顯然,這是把公共文化服務做實、做細、做好的根本要求。
那么,基層“百姓故事會”活動是怎樣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四性”要求呢,下面,就結合實際調查,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基層“百姓故事會”“種文化”,從根本上體現了公益性特征
所謂“種文化”,就是群眾普遍、經常性地開展自娛自樂的文化體育活動,把文化的“種子”“種”入鄉村大地,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一活動體現了這樣一種理念:群眾從文化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群眾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既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文化產品的享受者,因而充分調動起廣大基層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中央關于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的要求告訴我們: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不僅僅體現在一時一事的文化服務“不收費”上,而是要“不以盈利為目的”,并且要落實到“促進人的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上。這里,就區分出了“即時性的公益性”和“根本性的公益性”。基層“百姓故事會”活動的成功,正在于它是從根本性上體現公益性的群眾文化活動,是“根本性的公益性”。
它具體體現在:政府投入的各項活動,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各項輔導活動,都做到不以盈利為目的,而且,其服務的根本取向,是促進廣大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身心全面發展。
這首先體現在成都市委宣傳部關于這項活動的取向上:注重“發掘提煉故事、有效傳播故事”,推出“一批感動成都故事人物、一批講故事明星,一批寫故事好手”,推動老百姓講身邊故事的活動持續開展、蔚然成風。”(見《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關于在全市開展“百姓故事會”活動的通知》)同時,體現在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關于活動的策劃、組織、開展等一系列工作的投入中。
以成都市文化館為例:為了切實推進成都百姓故事活動的開展,該館的業務投入重心向該項活動傾斜,該館針對編輯出版的刊物《成都故事》進行了大幅度改刊,刊期從過去的6期改為12期,刊名從《成都故事》改名為《成都百姓故事》,故事內容與廣大農村基層更加貼近,發行量增加到 1萬冊,全部寄到村文化村(室)。同時,該館示范性的“成都百姓故事巡講”更是以服務村級“種文化”為目的,有力發揮市館的龍頭帶動作用,帶動縣、區文化館公益服務到村,拉動了村級公益性百姓故事會活動的開展。
這樣,以“種文化”為根本宗旨的基層“百姓故事會”活動,就從根本上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
二、基層“百姓故事會”重民生,從本質上體現了基本性特征
中央關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四性”要求告訴我們:“基本性”,即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向全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即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務。
基層“百姓故事會”從維護廣大城鄉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出發,著力造福文化民生,從本質上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這個基本性的本質,是保文化民生。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廣泛參與:基層“百姓故事”會“零門坎”,把鄉村(社區)廣大群眾推上了文化主人翁的地位,帶來了主體性的廣泛參與效應,從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2、宣泄文化訴求:“百姓故事會”為廣大群眾的文化訴求宣泄,情感釋放,人際溝通,心靈慰藉提供了最佳通道、最佳場合與氛圍,宣泄自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這里得到了保障。
3、充分享受生活:廣大群眾把“百姓故事會”當成文化共享的平臺,把自己最親力親為的最高興的事,生活中的快樂講出來與街坊鄰居們共享,充分享受生活的快樂、美好。
4、自主參與創作:“百姓故事會”是身邊人講身邊事,最大限度打破了文藝創作與生活的界限,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自主參與創作的積極性。
5、助力自我實現:“百姓故事會”為廣大鄉村、社區群眾發現自我、實現自我提供了文化天地。“講故事不是目的,是一種形式,真正的目的,是要通過這個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活動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調動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精神家園,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基層“百姓故事會”在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要求過程中,根據群眾需求創新故事內容,主題不拘一格,緊緊抓住關注文化民生這個重心,從而很好地體現了基本性的本質要求。
三、基層“百姓故事會”廣泛普及,在全域范圍體現了均等性特征
“均等性”,即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和資源必須公平分配,對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資源要均衡布局,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務。
成都百姓故事會重心下移,服務到鄉村(社區),帶動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徹底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所遺留的“文化剪刀差”現象,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和資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公共設施和公共文化資源的均衡布局,最大程度滿足了城鄉群眾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局面。具體體現在:
1、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平分配:成都“百姓故事會”拉動最強的文化服務力量向服務力量最薄弱的村級文化流動,如:在這項活動中,成都的一圈層優質服務通過“故事會結對”的方式,向蒲江等三圈層流動;做為群眾文化“四級文化網絡”最末一級的村級文化,得到了市、縣、鄉鎮文化網絡公共文化服務的支援。
2、公共文化資源的公平分配:在“百姓故事會”活動中出現了城市中優質文化資源向最需要、相對薄弱的農村鄉鎮流動的喜人景象。如:成都文化館“成都故事百家談”的專家、學者、故事高手,在成都“百姓故事會”的拉動下,把他們精彩的故事節目送到文化陣地的最前線。
3、公共文化設施的均衡布局:成都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較早實現全域覆蓋的地區。但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建好了用不上。基層“百姓故事會”,把村一級的公共文化設施有效利用起來了,原來沒有真正落實的文化陣地建設也得到了落實。這樣,“百姓故事會”從建、管、用三者統一的意義上,實現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均衡布局。
4、公共文化資源的均衡布局:成都“百姓故事會”在組織實施全市基層現場故事會活動中,確保全市各村(社區)至少有 1名故事骨干,各村(社區)每月舉辦一場當地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現場故事會。注重“發掘提煉故事、有效傳播故事”,推出“一批感動成都故事人物、一批講故事明星,一批寫故事好手”,推動老百姓講身邊故事的活動持續開展、蔚然成風。這樣就在公共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義下,實現了公共文化資源的均衡布局。
這樣,成都“百姓故事會”在廣泛普及中帶來了全域范圍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效應。
四、基層“百姓故事會”的生活化體現了便利性特征
體現“便利性”,要求各級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應是近距離的、經常性的服務,是人民群眾感到非常便利的服務。
“百姓故事會”活動以生活化為特色,調動群眾廣泛參與“身邊人在身邊講身邊事”,很好地地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
第一、沒有門坎。“百姓故事會”活動之所以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參與,是因為它作為喜聞樂見的群眾藝術之一,根植于成都的本土文化基因,充分地生活化進而消解了藝術門坎。任何人,只要有訴求、有話說,都可以參與進來,最方便群眾參與。
第二、不拘形式(包括表達方式)。“百姓故事會”的形式因為內容的生活化而豐富多彩,既有傳統段子,也有現代故事;既有龍門陣,也有大實話;既可有備而來,也可現場發揮;即可講自己,也可講別人。
第三、地點方便。由于講故事不受場地限制,哪里都是會場,還不受氣候影響,天晴在室外,下雨在室內,為鄉村、社區開展此項活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它的就近開講、經常展開,使群眾參與更方便。
第四、時間靈活。由于“百姓故事會”是“身邊人在身邊講身邊事”,所以時間較為靈活,冬天早些,夏天晚些,忙時少些,閑時多些,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參與。
第五、內容隨機。“百姓故事會”的內容隨群眾的需求而定,因而,帶有靈活的隨機性,實現了常講常新,每次都有新感覺,群眾百聽不厭。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基層“百姓故事會”生活化的特點,使其有機地融入了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參與。
五、啟迪與思考
綜上所述,基層“百姓故事會”是落實公共文化服務“四性”要求的最佳活動方式,十分值得繼續做細、做實、做好。同時也告訴我們,成都百姓故事會在實現“四性”要求方面,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范例,給我們帶來如下啟示:
1、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一定要以公共文化服務的“四性”要求為取向,才能切實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民、惠民、樂民特性。
2、公共文化服務的“四性”要求雖然是立足于基本文化需求滿足,但是,絕不是低水平重復,不能簡單地與低水平劃等號。在這里,成都百姓故事會活動落實公共文化服務“四性”要求方面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3、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由于服務主體的廣泛而多層次,產生了不同的動機和效益。基本可以區分為“即時性的公益性”和“根本性的公益性”。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所提供的服務,應該是“根本性的公益性”,基層“百姓故事會”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十分值得推而廣之。
4、在“三貼近”中進行文化創新,是基層“百姓故事會”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群眾文化活動在發展中更好地滿足群眾需要的根本保證。
我們看到,“百姓故事會”既和傳統故事活動有著密切聯系,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很多新發展。這就告訴我們,只有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才能使我們所組織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總之,成都市文化館 “百姓故事會”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的成功,開拓了群眾文化活動貫徹“四性”要求的新路徑,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與經驗。我們期待這項活動在多方面的關注、努力下以不斷的探索創新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