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象征,就是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慣代表,換句話來說就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些抽象意義,在《時間與記憶》創作中,利用解構與重組的構圖結構,置換與嫁接的造型手法,以及主觀象征性的色彩語言,都是對象征性繪畫語言的一種探索。畫面中的構圖、造型與色彩相互編制在一起,共同組成了象征性的繪畫語言。
本文通過壁畫作品《時間與記憶》,談象征性繪畫語言在壁畫創作中的應用。首先解釋和說明象征的定義,象征性繪畫語言的相關概念等,然后結合作品,圍繞象征性的繪畫語言這一論點,在構圖、造型和色彩上進行論述,其中主要以作品中造型形象的象征性進行了相對具體的說明和論述,重點闡述了我在創作中對畫面進行象征性轉換的過程。
關鍵詞:壁畫;象征性;造型語言
象征的相關概念及象征性造型語言
象征,一般是用一種事物來說明或代表另一種事物,而后一種事物不直接表現或表達出來,多數是由于它的“抽象性”決定的。也就是說,“象征”的含義,可以是具體的事物表現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用可得見的符號或標記代表不可見的觀念。通常呢,因為被象征的本體是抽象的,或者是不愿直接表露的事物,所以就需要找一個能夠替代它的事物來進行隱喻,而這個充當替代物的事物必然要與被象征的本體有所聯系,或者某種意義上有相似之處。
一般來說,象征可以分為幾種類型,一種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如用鐘表來表示時間,玫瑰代表愛情;二是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體,如中國戲上用四個兵卒來象征十萬大軍;三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布拉克舉例‘燕子像一把剪刀,剪破了天空’在這種象征中,是在燕子的形態中提出剪刀的形象,即找到了在天空中疾馳的燕子與一把剪刀之間的共同點。借以發揮“劃破天空”的那種情感表達。
通過畫面上特定的場景或物體,寄寓創作者的思想情感,促發觀眾的聯想和想象,深悟象征物本身所蘊含的意念,謂之象征性造型語言。象征性造型語言,實際是創作者一種“自我意識的外化”。繪畫作品中的隱喻、暗示、符號化等藝術手段,均具有某種象征性。筆者創作的壁畫《時間與記憶》,其畫面多應用了象征性造型語言與色彩表達,例如蠟燭的意象,象征著默默無聞的勤勞意志;游戲者的置換造型,象征著沉溺網絡的游戲實質;那孤獨的滿身機械形象,象征著被囚禁在書海里的禁錮者,迷失了自我,是一種“孔乙己”精神的暗示。
壁畫構圖中的時空象征
在畫面構圖上,我選擇了中心對稱式構圖,并在“米”字構圖結構線的上半部分橫跨一個圓弧,在采用中心對稱的構圖同時,又在左上角和右上角各畫一個半圓形,半圓內所描繪的內容與畫的主旨想對應的,而且又成為重組性構圖的另一層空間,左半圓繪時間的“現在到過去”,小主題為“家園的遺落”,借以象征。右邊繪時間的“現在到未來”,小主題為“夢想的幻滅”,給予象征。圓弧的結構,既可以將主體畫面凸現出來,又回應了兩邊的小主題畫面,使得他們相得益彰。
為了拉大空間,我把視平線從畫面水平平分線的位置往上提高一些,這樣,“天”的空間被壓縮,“地”的空間就擴展開了,空間相對來說比較開闊了。出于同一目的,火車和地鐵的底線從四角平分線的位置也跟著往上提了一些。視平線和火車動車底線的一系列調整,以及圓弧的設計,都使得空間被拉長,作品的尺寸也是長方形的,在視覺上就會比方形、高長形的顯得廣闊,穩定。
為了更具有象征意,我參考了漢墓室帛畫的圖示,在兩側各配一半圓,象征以日、月,陰、陽。這樣又可以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同時這兩個半圓畫成了“家園的遺失”與“夢想的幻滅”兩個小的主題,同時也是畫面的另一層空間。我把大學生活中的一些場景進行分解,兒時回憶的情景進行抽分,然后再經由構圖的考慮重新組合到畫面里,這時,兩三個場景的并置并不體現著時間的同一性,反而有一種時空錯落的感覺,況且在壁畫的時空建構里,時間可以是過去、現在與未來重新組合,體現出了構圖上的時空象征。
壁畫形象上的象征處理手法
所謂象征,就是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慣代表,換句話來說就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些抽象意義,大多被象征的本體是抽象的,所以一旦要把他們表現在畫面上,就要進行物化,物化的過程就是具體化,形象化的過程,而要物化成人物的化就是擬人化。如時間,這種抽象的概念,在畫面上需要一個形象來傳達,在畫面中把時間物化為鐘表和沙漏,即用象征的手法來代表時間,時間的象征物就是鐘表、沙漏。而從沙漏過渡到鐘表,其中又體現從古到今人們計量時間工具的改變,即另一層的時間隱喻。
在畫面中,有一組人物設計了玩游戲的年輕人,來說明當下網絡游戲的問題,在表明游戲者的身份時,就把人物的頭部置換成了電腦顯示屏,可是這不足以說明游戲的屬性,隨后又加上了游戲手柄,還在顯示屏里畫上了撲克牌,這就足以說明游戲娛樂的性質,然而,玩游戲也沒有什么不好的,為了表明玩游戲過度,甚至上網成癮,我就嫁接了網吧里常見到的香煙盒泡面。這樣對游戲者的身份做了充分說明,賦予網絡成癮和自溺游戲的精神實質。
圖中家的象征物是一個帶有院墻的紅色大門,其實是我的老家的墻和門,這里沒有城鄉改造的廢墟,為了表達“遺落”的含義,我把現代城市的符號公路,立交橋和摩天大樓的形象置入其中,當然,這里表達的是居住環境的改變,而沒有將一種失落感和懷舊感傳達出來,于是我就將這種抽象的情緒通過一個木質的小人的“肢體表情”來體現,小人的頭部低垂,上肢無力的散落在地上,腿部坐在高樓大廈的邊緣,如臨深淵,仿佛風一吹就可以跌落下去。這樣處理畫面可以把遺落的破敗感表現出來。
圖中還有一個建筑物矗立而起,由于陽光的照射而形成陰陽面,建筑方形的塔頂上有一個仿佛正在奔跑的人影,他的正前方則是一個橢圓形的正在飛行的牢籠,頂端前方懸掛著一面小旗正迎面飄揚,再看小人,其形象不知是歡愉還是痛苦,他所追尋的到底是“夢想號”還是“牢籠禁錮”,他的上方是一個虛幻的塔頂,右邊也是齒輪劃過的時間印跡,象征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所追尋的東西不過是夢一場的虛無。
左邊那一組人物中,它的象征意是表達時間的流逝不可逆轉,這種象征方法便是運用了反向思維,時間的不可逆性的抽象傳達,需要具體化的過程,通常會用不好的結果來表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一種悔意,這種情緒化的表現,一般是要由人物的表情參與的,表情多種多樣,后悔是哪一種呢?所以這個思路不好,不好的結局行不通,那么好的結局對于時間不可逆轉的象征傳達怎么樣呢,沿著這條思路想下去,于是好的結局就產生了“后悔藥”,雖然這個世界上沒有,然而“后悔藥”這一詞語的出現,顯然極大的提醒了人們對于后悔情緒的注意,并由此聯想到往昔的種種后悔的境遇,引起人們對時間的不可逆性進行思考。
造型的處理還運用了嫁接的象征方法,畫面中大腹便便老板的頭部嫁接成金錢的代名詞——金幣,此時拜金主義的標簽就貼在了他的身上,亦有掉進金錢眼里的隱喻。為了象征工薪階層準時上下班的屬性,我把人物的頭部置換成了鬧鐘,并且體現生活節奏之快,上下班擠地鐵的情形,就把其一人物的腳置換成了輪子,象征趕時間的匆忙。人物的脖頸因筋疲力盡而彎曲變形,象征了工薪層既要熬夜又要早起而勞累的屬性。反映出時下社會高速發展下,人們過度追求物質的最優化而身心疲憊的狀態。
壁畫色彩中的象征意義
象征性的繪畫語言,不僅靠象征的造型,還要用色彩的寓意象征來體現。為了體現更加具有象征意味的畫面,顯然使用寫實的條件色是不妥的。而采取意象的或者更加主觀的色彩會是不錯的選擇。在此之前進行了多色調的嘗試,然后進行色塊歸納,使整體的畫面基調得當,然后控制不同的色塊傾向和純灰關系,得到相對和諧又豐富的畫面色調。在開始構思階段,畫面上人物的用色多是單色,一是為了素描關系(明度關系),二是確定整個畫面大的基調。同時在人物著色時確立了主觀色的使用,因為如果用現實生活中的衣服顏色和器物道具顏色,會使得畫面色彩種類過多,而且不利于這種壁畫的主題表達,即虛幻的非真實性,時空的錯落性和主觀的表達。
感性的人則會聯想到“時間”帶給他們的感覺或直覺。一般來說,暖色調能夠給人一種回憶和懷舊感。比如,傍晚觀望陽臺上夕陽,那火紅的顏色照在室內里的光線,那種橙黃色的又帶著一點紅,非常迷人。這種色調非常合適,因為夕陽的屬性無不滲透著時間走過的印跡。在這種色調里分離出了不同的傾向,畫面采用大和諧小對比的方法。畫面層次上,我采用了背景淺,人物深的明度區分,給予畫面的明度調性基本屬于中長調。
正如王宏建說的:“藝術創作中的構思活動,實質上就是一種認識活動,是藝術家對于他生活的社會現實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創作的思路應該注重當下,從我們的生活入手。
人物形象的象征性傳達,與象征方法在人物形象創造中的運用,這兩個過程是同一的,然而,人物形象的象征意義卻不是唯一的,例如,游戲者形象的創造是用沉溺網絡的抽象含義來進行具體化,形象化的,這種象征方法創造出的形象卻不一定傳達出上網成癮的精神實質,其形象不一定就是那個象征意的傳達。換言之,別人看到這個形象,可能會想到網絡,想到游戲,卻不一定就認為是“沉溺網絡”的意思,可能會以為代表了有意思的人,因為玩游戲的過程是有意思的。
象征性的造型語言在思想內涵的表達上還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給觀眾以朦朧的意識,激發觀眾的聯想和想象思維,是一種引發觀眾再創造能力的繪畫造型語言。我在對形象進行象征意時賦予的隱含意并不是絕對的,在給予畫面象征意的同時也蒙上了一層模糊性,不明確性。即便有些是我已經設計好的寓意形象,在傳達給觀眾時,也不免會有偏差,然而這種偏差卻給予了觀眾更大的想象空間,有這種偏差是幸運的,因為繪畫不是寫作,賈平凹就說過“主旨太明確,內涵會縮小”。的確,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感覺,這種差異也是難以避免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因此我畫中大部分形象都是具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意義的。畫面中各個形象具體傳達出的象征意義是開放的,并不一定是由象征方法的象征意義決定的。在別人看來,夢想的幻滅的那個場景并不一定是表達“夢的破碎”,家園的遺落并不一定就是傳達城鄉改造的一系列問題,我在這里僅此來說明我在造型形象的創作過程中所運用象征性方法。再次感謝我的兩位老師給予我論文的修改建議,使得論文得以條例清晰化地面向大家,并且在象征性繪畫語言這一論點上做大膽的嘗試。
參考書目
《藝術與視知覺》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湖南美術出版社
《美術概論》王宏建袁寶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栔里柯——形而上繪畫大師》何政廣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
《克利——詩意的造型大師》何政廣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呂建康(1992.3—),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惠民縣,2014年,山東工藝美院畢業,獲得學士學位;2018年,南京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現為濟南大學泉城學院教師,職稱: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