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摘 要: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準確、系統、有序地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典籍翻譯成英文,向西方譯介,是數代中國人的夙愿。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典籍英譯事業雖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翻譯選材的規劃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將對典籍英譯選材的現狀進行概括歸納,找到翻譯選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規劃性建議,希望能對該領域的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典籍英譯;選材;科學規劃
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典籍,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且是世界文化長河中的璀璨明珠。典籍英譯恰恰強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由于種種原因,很少有人將中國典籍以高質量的水平譯成外文傳播出去。中華五千年文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得不到有效傳播,實在是一大憾事。與此同時,中國日益崛起。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著力進行典籍英譯工作,不僅能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助一臂之力,還能借此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英譯選材都存在很多問題。
一、典籍英譯選材現存問題
(一) 選材涵蓋的領域不夠廣泛,涵蓋領域中的書目選擇較為單一。據初步統計,目前典籍選材已涉及文學、哲學、歷史、軍事、數學和天文學,但一些重要的領域卻沒有涉及,例如農學、藝術和宗教等。此外,在已經涉及的領域中,一些重要的典籍卻被遺漏,如在數學領域,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和首次介紹勾股定理的《周髀算經》從未譯成英文出版。又如在醫學領域,《大中華文庫》收錄了《黃帝內經》中的《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柩》,卻遺憾地忽略了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中的其余三部——《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
(二) 在文學典籍英譯方面耗費氣力過大,忽略了選材的平衡性和整體性。當前文學領域英譯相對較多,涉及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游記等各種文體。從四大名著到《牡丹亭》,從《詩經》到《浮生六記》,從《文心雕龍》到《人間詞話》,可謂囊括各類文學經典。而在大中華文庫預計出版的110種典籍中,僅文學就占了一半,從而可以想象眾譯者花費在文學翻譯上的時間和精力,而其他領域根本涉及不到或涉及過少,選材結構不平衡,顧此失彼。
(三) 重復翻譯現象普遍存在,譯本質量參差不齊。僅以《詩經》的全譯本而言,就已達10余種之多。再如儒家經典《論語》,僅比較著名的版本就多達五種。《論語》的譯本雖多,但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因語言理解不足造成的誤讀,從而導致的誤譯。《老子》的英譯本也不下100種,其中英國漢學家亞瑟·韋利(Arthur Waley)1934年在倫敦出版的譯本被認為是比較權威的譯本(林語堂,1987:51),但問題也比較多,存在道教文化缺失的現象。
二、 關于典籍英譯選材的幾點建議。
(一)選材涵蓋領域需拓展,涵蓋領域中的書目選擇盡量全面。文化、哲學、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藝術以及科技、醫學、數學、教育學、物理學、法學、農學等各領域都應有所涉及,不可厚此薄彼。中國古代在很多領域成就卓越,如數學方面,有我國現存最早的成書于漢朝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再如醫學方面,中醫作為中國傳統醫學,至今在國際上得不到認可,如能有好的譯本和解釋,也許能為其在國際上爭一席之地。
(二)為沒有譯本或譯本質量不高的典籍雪中送炭,勿為已有滿意譯本的典籍錦上添花。比如四大名著及哲學方面的《論語》《孟子》等典籍的翻譯,可以暫且放一放。譯本較少或不曾翻譯過的譯本,比如《金瓶梅》,則需要重視。有西方學者翻譯《金瓶梅》,專門摘選其中自然主義描述最為突出的篇章加以譯介。一時間西方學者好像發現了奇跡,說中國是“性開放的源頭”(楊牧之,1999)。針對這種情況,中國有必要出版權威譯本,消除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解。
(三) 對中國典籍“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典籍進行選譯。殘酷地限制人的自由、扼殺人性的奴性文化、強權文化,翻譯時是要加以刪減的,而反映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等積極健康思想的典籍則屬于精華,是需要保留的。從另一方面講,一些介紹科學技術的書籍,由于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科學技術水平有限,難免出現一些錯誤的結論。建議對這些錯誤的結論一筆帶過或者不譯,而著重翻譯其中正確的,能代表當時卓越成就的部分。
(四)將潤色翻譯運用于典籍英譯的翻譯過程中。對于典籍英譯應由中國譯者還是外國譯者來進行的問題,有兩種相反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中國譯者的譯文不夠地道,因此典籍英譯的主體應該是國外漢學家。第二種觀點是外國譯者對中國典籍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因此中國譯者應擔起大任。學者霍躍紅提出“潤色翻譯”,即由中國譯者獨立完成翻譯作品,然后將完成的作品交由以英語為母語的學者進行語言文字方面的潤色和加工,這種中西合璧的作品當為典籍英譯的精品(王莉莉,2010:196)。
三、結語
中國典籍英譯作為一項及其費力耗時而又意義重大的事業,在現階段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但中外譯者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非常可喜的。中國典籍英譯事業發展任重道遠,但讓人倍感欣慰的是,已有越來越多學者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有更多的青年學者加入到典籍英譯的隊伍之中,成為炬火,成為光,照亮前行的路。
參考文獻:
[1]Munday, Jeremy.2001.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Routledge.
[2]Toury, G.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3]林語堂. 1987. 論譯詩[A]. 詩詞翻譯的藝術[C].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4]王莉莉. 2010. 典籍英譯的意義、譯者、歷史、現狀與未來[J]. 才智,(12): 196.
[5]汪榕培 王宏. 2009. 中國典籍英譯[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6]楊牧之. 1999. 大中華文庫總序[OL].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01/12/content_7645631.htm , accessed 201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