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瓊,張慶鑫
(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黃河河務局供水局,山東 濟南 250032)
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之戰,引黃供水是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濟南市位于黃河下游,現轄10 個區、2 個縣,總面積 10 244 km2,總人口 890.87 萬人。截至2018 年底,濟南市1 006 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2.2 萬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黃河濟南段共有引黃閘11 座,分布于濟南黃河兩岸的槐蔭、天橋、歷城、章丘、濟陽5 區,設計引水能力225 m3/s,設計灌溉面積 18.07 萬 hm2,主要承擔著濟南市城鄉居民用水、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和生態補水,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的黃河水資源保障。
濟南是嚴重的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7,氣候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類型,年內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6~9 月汛期。隨著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供需矛盾逐漸突出,沿黃各地非農業用水需求量越來越大,與農業用水形成爭搶引黃的局面。尤其在農業用水的關鍵時節,如春灌、秋種等,大河來水往往相對偏枯,農田灌溉難以滿足,糧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黃河斷流愈演愈烈,濟南的泉水噴涌也隨之受到重大影響。2014 年,濟南東郊的白云湖因降水量較往年偏少,出現了湖區大面積干涸露底,大量荷花枯死,水生態環境日益退化的狀況。近年來,濟南城市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地下水補給的天然狀態,地下水補給能力下降,嚴重破壞了風景區的自然景觀,極大地影響了旅游經濟發展。
近年來,受黃河調水調沙影響,黃河濟南段水位不斷下降,供水絕大部分在濼口站流量600 m3/s以下進行,引黃閘已不能正常引水,難以保障灌區內生產生活用水。因灌區輸送水渠道抬高、功能萎縮、配套不齊全,渠道輸送水能力降低,如遇降水稀少,旱情嚴重,灌區內的人畜飲水、農田灌溉、生態補水面臨臨時性引水困難。
一是黃河水并不是無限的資源,必須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管理。把最大剛性約束要求貫穿到用水總量、取水用途、取水許可全過程,分配農業、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的控制性指標,真正做到以水定城、量水而行。二是實行“兩水分供、區別收費”,優化農業與非農業用水供應結構,合理配置有限的黃河水資源,以價格杠桿倒逼地方節約用水,遵循非農業用水要錯開春灌、秋種等農業用水的高峰期原則,解決工農業爭水突出矛盾,保證農田用水需求,為保障糧食穩產增產、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農村脫貧提供后備力量。
一是積極推進新建引黃泵站、改造現有引黃設施,提高引黃灌區渠首引水及渠道輸水能力。泵站是解決黃河供水高峰期低水位時有水引不出的利器,極大地提高了引黃灌溉保證率,有效補足濕地涵養、生態景觀帶等用水需求。二是謀求技術創新,提升供水生產的效率和精度。全自動水文纜道智能測流系統、便攜式電子測沙儀、測壓管水位尺等項目的推廣應用和在線雷達監測系統的安裝運行,為引黃閘水量精準調度提供實時、準確的數據,提高了供水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三是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督檢查工作機制。制定《濟南黃河水資源管理與調度督查實施細則》,對重點取水口及用水戶實現督查全覆蓋,采取現場檢查、重點蹲守、飛檢等手段,有效遏制農水工用、跑冒滴漏現象,強化了引黃監管能力和服務質量。
一是強化精準實時調度,加強旱情研判,及時足量滿足農業抗旱用水需求。2019 年6 月濟南遭遇嚴重大旱,黃河濟南段積極落實全省應急抗旱四級響應,及時調整引水計劃,根據調水指令全部開放相應引黃閘,并積極配合引黃灌溉處、水務局,提高了抗旱減災能力,緩解了居民飲水困難和農田無水灌溉的困境。二是全力做好疫情特殊時期的引黃春灌,為農業復產提供堅實的水資源保障。2020 年春季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攻堅時期,也是濟南引黃灌區冬小麥返青的關鍵時期。黃河濟南段提前做好清淤清障、機電設備維修等工作,保障輸水渠道通暢,同時密切關注黃河水情動態,根據灌區墑情和需水要求,及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引黃春灌計劃,指導引水單位錯峰引水,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春灌供水工作,為恢復農業生產秩序、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濟南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的基礎,是確保脫貧攻堅、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濟南沿黃灌區通過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提高脫貧攻堅質量,打造了精準扶貧的新模式。位于灌區的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引入無污染的黃河水灌溉,利用灘區土地所含適合水稻生長所需的有機物質、周邊無廠礦類污染、晝夜溫差大等自然優勢,加之改良大米加工流程、優化包裝、品牌建設等措施,助推黃河大米逐步成為濟南農業的品牌產業,走出了一條以綠色優質安全食品產業為特色的新型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泉水不僅是濟南的特色自然景觀,更是濟南文化和歷史的脈搏,趵突泉、百脈泉等泉群持續噴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引黃保泉”。濟南蓄引黃河水的兩大水庫——玉清湖和鵲山引黃水庫,根本性改變了濟南的供水結構,目前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應量比例已轉換成8∶2。黃河水承擔起城市用水,使得地下水位提升、地下水量增加、地下水質優化,實現了泉群噴涌。玉清湖引黃水庫建成后,水庫側滲以及濟南特殊地質地勢造成的南部山區匯水,形成了功能豐富的城市濕地——濟西濕地。這里具有典型的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已呈現濕地原生態、氧吧大自然的秀美景觀,是濟南的“城市之腎”,已成為了泉城的第二張“城市名片”。
胡家岸引黃閘閘前泵站自2014 年春灌投入使用后,緩解了灌區時空用水矛盾,在滿足灌區灌溉需求的同時,恢復了白云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真正做到“治河為民,人水和諧”。白云湖以“荷香小鎮,水鄉白云”為特色,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精品路線,實現了生態環境和鄉村風貌的跨越式提升。借助文化旅游節的火爆人氣,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深挖荷花觀賞價值、蓮藕經濟價值、環境生態價值,走荷葉茶、蓮藕醬、藕粉面條等產品一系列精深加工產業之路,發揮特色林果、銅響樂器制造及蒲葦工藝編織等特色產業優勢,精準謀劃優勢產業發展,努力實現農民富裕,促進鄉村經濟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