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帥,秦玉軍,段見提
(1.莒南縣陡山水庫灌區灌溉管理所,山東 莒南 276600;2.莒南縣洙邊水利服務中心 山東 莒南 276627)
莒南縣農村汪塘面廣量大,目前共有汪塘875 座,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及丘陵區,總庫容0.13 億m3。截至目前,部分村居范圍內的汪塘,已納入農村環衛一體化管理范圍,已先后治理汪塘202 座,占汪塘總數的23.1%。近年來,農村汪塘被侵占事件時有發生,數量和面積大幅減少;存有的汪塘周邊生活垃圾堆積,水流不暢,淤積嚴重;大量生活廢水、養殖污水排入汪塘,水體污染嚴重,部分農村汪塘已成為臭水塘,這些汪塘治理已迫在眉睫。
汪塘對于遏制水荒,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雖然單體汪塘蓄水容量相對較小,但由于農村汪塘數量眾多,且考慮到莒南縣年復蓄系數3.4,在攔蓄降雨地表徑流、涵養水源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水利普查資料,莒南縣現狀汪塘蓄水能力可達0.13 億m3。
農村汪塘是重要農業灌溉水源,直接為“三農”服務。莒南縣約有55.45%汪塘承擔著農業灌溉功能,在春秋干旱季節,“小水源”同樣也可以解決大問題,為周邊菜園、果樹、花生等經濟作物供水,對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豐水季節,眾多汪塘興利蓄水;枯水季節,每遇干旱播種時,每座汪塘便成為廣大群眾點水種、座水種等唯一有效的灌溉水源,成為當地農業生活生產的救命水、豐產水。
根據魚類棲息習性及水深區域,有針對性地實施分類立體養殖;結合不同水生植物的特性,分區域栽植蘆葦、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形成水產、水生植物共存,互為促進,共同發展的養殖模式。據統計,目前莒南縣已開展水產養殖的汪塘共有292 座,占33.4%,養殖種類主要有鯉魚、鰱魚、草魚等種類,漁業養殖成已為促進村莊集體經濟的效能產業,部分鎮街水產養殖業已初具規模;已開展水生經濟作物種植的汪塘有187 座,占21.4%,種植的水生經濟作物主要有蓮藕、香蒲等。水生經濟作物種植的開展,極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經濟收入,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了汪塘水質凈化功能。
汪塘綜合治理后,能夠改善汪塘周邊環境,為鄉村提供優質水域水源,打造出水域清激、水質良好、山清水秀的景觀亮點,是水生態文明鄉村的重要體現。汪塘承載著的那一襲碧水,本身就是點綴美麗鄉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依托汪塘水面寬廣、水質良好的優美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改善鄉村宜居條件,提升鄉村文明層次。
眾多汪塘基本處于地勢低洼地帶,可有效攔蓄地表徑流。儲存于汪塘中的水源,可通過地質裂隙緩慢滲人地下,起到補充地下水的作用,促進地下水用補平衡。同時,地表徑流匯入汪塘后,流速降低,所攜帶的泥沙積淀于汪塘,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水土的功能十分顯著。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設施農業等建設用地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由于管護主體缺失、監管不到位,致使部分靠近村邊路邊、交通方便、位置優越的汪塘遭到人為侵占填埋,變成建設用地;部分汪塘成為垃圾傾倒點,遭大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充斥,汪塘基本功能喪失,個別汪塘廢棄。近3 年來,莒南縣被以各種形式侵占汪塘39座,汪塘面積減少1.26 萬m2,喪失興利蓄水功能3.15 萬m3,造成汪塘面積和數量大幅減少。
汪塘多處于低洼位置,缺乏河溝水系連通,活水來源不足,水體缺少循環,部分汪塘的水成了死水;周邊生產生活的廢水污水流入汪塘,導致水質嚴重富營養化;水產、畜禽養殖業的發展,餌料、禽畜糞便等進入汪塘使水質變差;各類污染超出汪塘水體的自凈化能力,致使汪塘周邊環境狀況較差。
基于歷史遺留等多種因素制約,部分汪塘未明確管護主體,個別汪塘被私自圈占,使用者竭澤而漁,使用起來隨意性大,只注重索取使用,缺乏可持續性發展意識,忽視甚至無視管護保護,文明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造成汪塘遭違規填埋,其中很多汪塘污染無人過問,垃圾無人清掃,淤積無人清理。眾多汪塘沒有安全防護設施,缺乏安全保障。同時,由于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加之各級無相應支持政策或專項資金用于汪塘改造保護,造成農村汪塘治理管護經費嚴重不足。
鑒于目前部分群眾對汪塘整治的重要性認知不到位,搞好汪塘整治的前提應首先做好宣傳示范引領工作。通過宣傳,提高群眾對汪塘整治工作的認知程度,提升農村干部群眾思想認識,讓廣大群眾充分認識領略到汪塘整治的積極意義,汪塘整治工作與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關系著千家萬戶的根本利益。汪塘整治要從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出發,充分尊重民意,精心謀劃、合理布局。要以方便生產生活、改善農村環境為抓手,力爭達到“治理一座汪塘、改善一片生態環境、成一片自然景觀、促一方經濟發展”之目的。汪塘整治過程中,要注重發揮樣板工程示范帶動引領作用,突出展示汪塘整治的生態性、文化性、傳承性,留住鄉村記憶,把汪塘變為農村的“生態明珠”。
汪塘整治,生態恢復是根本,打造鄉村人文風情是主體,科學治理是關鍵。根據不同的地形地勢、村風民俗、文化歷史,分類制定汪塘生態科學化治理方案,對汪塘淤泥進行清理,在滿足防洪排澇的基礎上進行生態建設,增大汪塘防洪調蓄能力;在保持汪塘的原始岸坡面貌基礎上,搞好具有美化凈化功能的水生藻類、水草立體種植,實施汪塘生態護坡,恢復汪塘原有的生態性,打造汪塘獨有的鄉村風情;徹底清理上下游溝道的垃圾雜草,疏通上下游通道,搞好水系連通,提高汪塘水循環、凈化水質功能;因地制宜修建、綠化、亮化汪塘周邊道路,打造休閑觀光長廊。
將農村汪塘治理同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推進,納入縣級各部門、鎮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提高對汪塘治理保護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結合農田排水體系建設,努力打造綠蔭環繞、天藍水凈的生態系統。將汪塘治理保護工作實行分級、分部門負責制,相關鎮街負責整體推進落實,明確村居建設管護責任人;農業農村和環保部門負責汪塘整治規劃,協調監督和技術指導;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籌措,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的同時,協同落實好各部門相關政策資金,運用市場機制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多元化籌集建設管護資金,保證項目建設資金投入;水利部門對所涉汪塘防洪、排水體系提供規劃支持;建設部門負責協調汪塘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有機結合。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確保汪塘生態建設后,專人管理、專人維護,并健全完善農村汪塘長效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