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明,陳 鑫,徐文騰
(濰坊市水文局,山東 濰坊 261061;魯鳶水務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061)
近幾年來,特別是實施中小河流治理水文監測工程以來,濰坊市水文從站點數量、測驗條件、測驗手段等都有了較大發展,但仍存在著一些短板需要盡快補齊。
從站網布局看,尚未實現對所有防洪任務河流全覆蓋。全市50km2以上的河流有水文站點控制的僅有33條;中小水庫監測預警能力不足,中型水庫設水文站的11座,不到總數的一半,小型水庫(554座)僅有5座設有水文監測,不到總數1%;攔河閘壩(3085)有水文監測的不足0.5%;墑情監測站20站,數量偏少。服務于區域用水總量、生態水量和江河水量分配調度等控制跨行政區界、重要控制斷面水文站網建設也不完善,市界還存在7條流域面積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未控制等;地下水山丘區和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區、海水入侵區等區域監測站點仍然不足,有待于增設。
從監測手段看,雨量、水位等觀測項目已經基本實現自動監測,部分水文監測斷面安裝了視頻監控,但是,水文測報技術手段總體落后,測站設施設備更新換代緩慢,水文纜道、水位臺等傳統設施還是水文測站的主要技術裝備,新技術新儀器研發和推廣力度不足,多數測站仍然以駐站測驗為主,耗費人力物力,運行成本較高。隨著中小河流治理水文監測工程建成運行,測站數量成倍增加,運行維護困難,難以滿足水利監管的需要,急需加強智能化建設。
從信息服務看,水文業務系統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建設發展滯后,水文監測要素多停留在基礎數據提供層面,水文信息產品相對單一。水文信息雖已與水利、城市管理、自然資源與規劃、氣象、農業等進行初步共享,但成果單一,不能充分發揮水文的基礎支撐作用。水文情報預報是水文服務的重要窗口和內容,但洪水預報系統還是停留在經驗預報手段上,自動化預報模型研發和引進相對滯后。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應用不充分,信息化智能處理程度低,服務手段相對落后。
科學謀劃發展布局,堅持地表水地下水并重、水量水質水生態結合、流域區域兼顧,在優化現有站網和與水利、城市管理、自然資源、農業及氣象部門整合共享基礎上,補齊流域面積50km2以上有防洪任務河流和中小型水庫及縣級城市水文等方面水文監測短板,補充完善行政區界、水源地等水量、水質、水生態監測站點,在充分考慮與水利、自然資源和地震部門資料共享的基礎上充實地下水監測站網,提高地下水山丘區和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區、海水入侵區監測的覆蓋率,擴大監測范圍。
統籌規劃,做好濰坊水文信息化平臺建設,提升水文測報和信息服務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加快技術裝備提質升級,補齊測報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水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改進水文測報手段和方法,全面推進新技術和新儀器應用,全方位提高水文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水文現代化發展步伐。
加快完善縣級水文中心,積極探索創新水文中心運行機制、購買服務運作管理機制和基層水文管理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水文工作,優化發展水文行業隊伍。
統籌考慮流域區域水資源水環境動態變化,做好跨行政區界斷面及最小生態下泄流量控制斷面的水量、水質監測與分析;在節水目標管理的各項指標確定和監管考核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供動態監測數據和分析評價成果;加強地下水超采區監測預警工作,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為推進水量分配、實施區域用水總量控制、落實生態流量管控和超采區地下水監管等項工作做好水文支撐。
加強涉水工程水文監測信息采集,開展濰河、彌河流域性的水庫群聯合調度和預報等,推進水庫水雨情監測預警全覆蓋;加強區域性的水資源配置和水量調度監測分析,提升水工程運行調度水文監測預報能力,為跨流域水量配置、水工程建設與運行調度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撐。
必須強化爭創一流的意識,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加強水文項目的建設管理。要高度重視項目前期規劃和儲備工作,加強各類工程項目資金監管,確保使用到位不出問題。二是加強水文行業管理。完善各類水文測站功能,加大現代化監測裝備力度,加快新技術與水文業務的融合,提升水文要素監測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構建集數據處理、預測預報和分析評價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水文服務體系,增強為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文基礎服務能力。三是要積極推進選人用人制度創新,把廣大青年干部打造成一支富有活力、充滿朝氣、開拓進取的學習型水文人才隊伍。
一是加強水文監測、預測預報監督工作,提升洪水測驗質量、洪水預報水平,為水利工程調度與安全運行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加強水文工程建設監管,加強在建工程安全監督檢查,強化日常管理、安全巡查和設施設備管護,確保度汛安全。三是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及分析工作。為水土流失狀況監管和治理成效評估提供數據支撐。四是強化流域內水質監測評價,及時向地方有關部門通報監測結果,為河湖長制工作評價提供依據。
一是要及時開展汛前督導檢查,重點區域、重要設施實現責任落實全覆蓋,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二是要有危機意識。現代化是水文發展的必由之路。水文人要按照水文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發揚知難而進、勇于擔當的精神,用改革創新的思維和辦法去真抓實干。三是要大力弘揚“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新時代水利行業精神,進一步增強水文改革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打造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水文隊伍。
一是持續加強水質水生態監測分析,推進開展水源地、重點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緊跟現代監測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擴大監測內容和范圍,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對實時水文信息的需求。二是以“智慧水文”為手段,整合水文系統內部各類信息,完善水文數據服務系統,深化水文數據加工,全面提升水文信息化、服務智能化水平,為加強水利行業監管提供信息化和科技支撐。三是要積極與氣象、市政等部門聯合,為城市建設、防汛、管理提供水文的支撐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