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張體剛
(1.聊城市水利開發投資公司,山東 聊城 252000;2.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處,山東 聊城 252000)
近年來,位山灌區在加強工程建設的同時,強化各項管理工作,堅持依法治水、科學興水、改革強水基本方向,積極探索水利事業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路子,提高聊城市的水利服務能力。
分干渠以下渠道內水生植物泛濫造成阻水。縣級管理分干渠(溝)69條,總長1039km,有水生植物渠段約529km,占總長度的50.9%,其中,嚴重阻水渠段約328km,占總長度的31.6%。這種情況在鄉鎮管理支級工程中更為普遍,除高唐、臨清兩縣(市)約有30~40%渠道長草比例較低外,其余縣(區)高達60~80%。造成渠系輸水能力明顯降低,導致揚水泵站不能全馬力開機和干渠水位逐年雍高等現象。
由于縣、鄉管理經費不足,財政困難,個別縣和大部分鄉鎮無力實施清淤挖渠,造成部分工程淤積嚴重,特別是鄉鎮管理支級以下的問題更為突出。再加上沿渠群眾墾堤種植、土渠邊坡雨水沖蝕等因素,支級以下工程部分斷面縮小,變淺變窄,過水能力下降,嚴重影響了灌溉效益。
灌區渠道引水建筑物和調配水建筑物不配套、部分工程老化失修,致使跑、冒、漏、滴水問題突出,調控能力發揮不好。據統計,位山灌區分干渠上現有分水閘260座,約占應配套閘門總數52%,其中245座需要改建,占現有總數94.2%;支渠現有分水閘150座,僅占應配套閘門總數10%左右。缺乏行之有效的調控設施,無法將有限黃河水資源調至干旱嚴重、群眾亟需用水地區,同時影響水費征收落實。
一方面加強工程建設模式研究,探索通過工程措施解決水草問題的途徑。開展渠道邊坡襯砌改為渠底+短坡襯砌試驗,有效減輕渠道淤積和滲漏,阻斷蘆葦根系發育生長;還可采用U型混凝土現澆或縮窄整個襯砌渠道加大流速形式,總結治草經驗,確保渠道行水暢通,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另一方面理順渠道治理的體制機制,明確渠道維護責任主體。鄉鎮水利站作為基層水利服務部門,要結合沿渠村隊做好平時渠系的治理工作,組織清淤疏浚。同時,市、縣專管機構要向水利主管部門和政府做好匯報,積極取得政府支持和重視,及早對水生植物茂盛的渠段進行機械清除,對縣、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行安排部署。
工程經費作為水利管理工作的重點,對其整體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大資金投入,長效解決渠道維養經費問題,把灌區渠系用好管好。一方面對非農業用水水費實行分級核算分級計收,調動縣(市區)提高非農業用水比例積極性,有效增加縣級經費收入,改善經營條件。另一方面對于經費困難的縣、鄉,也可通過河湖長制籌措資金予以治理,并充分利用水費、清淤費獎勵扶持資金,監督各縣專款專用,落到實處,發揮有限資金最大效益。
一方面加快完善支級及以下工程配套改造,通過積極爭資立項,對支級以下渠道工程實施襯砌、整修和加固,新建和改造老化失修建筑物,確保工程良性運行,提高供水效率和效益。在此基礎上,實現支渠閘門自動調控技術,流量自動量測技術,利用計算機、傳感器等輔助對渠道水位變化進行采集監控,隨時了解渠道水流動態,逐步實行支渠閘門啟閉和流量施測自動化管理。另一方面形成渠道檢查制度,加強巡檢。引水前,詳細檢查渠道是否存在阻水雜物,并做到及時清除,再開展后續放水工作;引水期,應當詳細分析各個渠道水流運行穩定性是否在規定范圍內,引水過程中是否發生沖刷等問題;引水后,應當詳細針對渠道中的各個渠段進行檢查,使用有效性比較強的措施來解決,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當今高科技技術手段,利用互聯網絡、多媒體制作、光盤刻錄以及與有關方合作拍攝制作以“我用工程我來管”為主體內容的專題宣傳影片,組建愛護設施宣傳演出小分隊,在廣大沿渠鄉、村進行播放巡演,懸掛和張貼宣傳橫幅及標語、發放宣傳紀念材料物品等方式[1],引導農民群眾樹立主人翁思想,在全社會營造保護水利設施的良好氣氛,使農民群眾愛護渠道工程設施。
位山灌區積極探索渠道工程運行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補齊短板,加強灌區引黃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科學調度,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用水強度雙控,合理統籌各類用水需求,達到人水和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