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超
(三亞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海南 三亞 572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人類對自然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并開始了自我反思和防治。我國是多山的國家,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33%,自然環境條件比較復雜,存在著地質災害隱患,當遇到極端惡劣天氣時,很容易會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加強環境地質研究,采取有效的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措施,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發展目標,確保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3]。
地質災害是指不良地質作用引起人類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的損失,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它的發生往往會導致當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甚至對其心理造成沖擊,影響生活。
環境地質一詞定義為:應用地質數據和原理,解決人類占有或活動造成的問題(如礦物的采取、腐敗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蝕等的地質評價)。環境地質在我國出現和使用較晚,但也是隨著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等)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愈來愈突出而提出的。
地質災害與環境地質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地質災害與環境地質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首先,環境地質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當環境地質的變化超過地質能夠承受的臨界點時,就會導致環境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其次,地質災害的發生也會引起環境地質的改變,這種改變往往具有長期性、即時性、隱蔽性以及不可逆性等特點。另一方面,地質災害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且危險程度千差萬別,在不同的環境地質結構的影響下,會對不同的地質形貌、巖石構成等造成持續且多變的影響,加速地質的變化及發生的潛在性,甚至會造成無法想象的財產經濟損失。
(1)環境地質復雜多變。我國地大物博、地域遼闊,在不同的區域會有著不一樣的環境地質種類。復雜多變的環境地質也進一步造成了地質災害的頻發。且在人們進行城市建設、開發以及擴張的過程中,會對環境地質造成很強的干擾,甚至導致平衡失調,引發地質災害。其次,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甚至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環境地質災害的出現,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2)對地質問題缺乏了解。由于不同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條件和發生機理等方面不甚相同,以及在實際當中缺乏相應的科學依據,很難充分了解環境地質災害問題的形成過程。人類活動是首要誘導因素,而環境地質條件的改變是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基礎。在對城市環境的調查中發現,簡單的摸底調查,無法認識到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加上人們對環境地質的片面了解,很難形成科學有效地依據,對地質災害問題的防止缺乏措施。
(3)法律體系不完善。不完善的法律法規和不健全的環境地質保護體系,很難對人類的活動造成約束,且遇到問題時,無法找到一鐘健全的法規來解決問題,導致環境與人的矛盾激化。根據相關統計,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達到70%,其中90%以上的水、土污染等災是人類活動導致的。因此,必須充分了解熟知地質規律,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規范教育,約束人類活動。與此同時,加強經濟建設與環境地質保護通向發展,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促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1)地震。地震造成的地質災害是非常嚴重的,常常作用在人類社會之中,造成社會恐慌。當各版塊內部應力發生變化,不再保持平衡時,地造運動將會變得較為活躍,引發地震,多數的活躍斷裂帶和板塊交匯地帶處在大陸與大洋板塊接觸處。而我國處在三大板塊的交匯地帶,其中,有不少區域處于地震多發區和概率較高地帶。
(2)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特殊的洪流,多是由于山溝地區出現強降雨、融水、冰雹等水源突發引起的,具有發生迅速、突發性強等特點,出現時常會伴有大量泥沙、石塊,在短時間內,向水平面低的方向迅速堆積。我國許多地區存在著大量的泥沙性流溝,且由于人們對環境的不合理開發,也會導致高頻率、大規模、高危害的泥石流的出現,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較大甚至毀滅性影響,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合理的開發環境資源,善待自然,加強對環境地質災害的防治是重中之重。
(3)滑坡、崩塌。受重力的影響,在土質松軟的斜坡地帶,往往會發生土體的下滑,導致滑坡。而在重力的影響下,巖土體脫離山體的束縛,從高處滾落、崩落和堆積到坡腳的情況就是崩塌。由于我國是多山國家,在不少的山區都會存在山體滑坡的災害,甚至有很多滑坡地質災害重災區,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4)地面沉降。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地下水的需求量也不斷地增加。當對地下水的開采超過一定量時,就會造成地表土體壓縮,導致地面大面積降低,這一過程是長時間的,成因復雜、生成緩慢、作用范圍廣,且防止困難。在我國,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各種地下開采活動的影響,已經在很多地區出現了地面沉降的現象。
(5)水土流失。為了加快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很多地區都存在著自然資源不合理開采的現象。大規模的開采、伐木、墾荒等行為,致使很多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多個水流區段聚積淤泥,河道阻塞,嚴重影響水庫效力。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且不合理的防治措施也對水土流失的預防造成了不良的誘導,導致水土流失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治理和控制[4]。
目前階段,我國對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了解還處在初級階段,存在著治理體系不完善,監管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地質災害防治的成功率。而學習汲取其他國家在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災害現狀情況,針對不同的地區的實際情況,構建科學有效地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地質利用體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日本,由于處在兩大板塊交界處,會經常有地震災害的發生,所以對地震的預防和震后處理的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我們可以學習他們針對地震災害防空等方面的制度體系,為這類災害防治工作體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參考。再比如美國,在地質災害防止等方面的體系已經較為完善,且通過將環境保護工作和地質災害預防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探索的同時,重點突出人為保護的重要性,不斷提到地質災害預防控制成效,盡最大可能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由此可見,在我國各項機制不健全的前提下,我國要多多的學習汲取這些國家在災害防治和環境利用等方面的經驗,結合實際,構建完善的中國特色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和環境地質影響評價體制,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保障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根據每個的環境地質特點,并以有經驗地區的實際經驗為基礎,建立適合于當地環境的系統的災害調查評價系統,并將可能導致環境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進行評估、計劃和分析,明確規定出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并根據危險性和計劃結果劃分出不同的災害風險區域,指出災害風險區域內存在的潛在隱患。比如,我國目前建立的地震前兆觀測系統,能夠實現部分地區的震前預測預警,但受地域影響較大。其次,我國還在很多地區設立了大量的環境監測站、大氣質量監測站以及地下水監測點等,但是,要想實現完全監測仍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因此,為有效地對環境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預警,為城市建設規劃提供可靠依據,必須建立可靠有效的環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體系的建立,能夠起到很好的減災防災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捕捉到災害發生前的各種前兆因素,并及時的下達預防信號和應急措施,提前做出準備和避險決策,將風險降低到最小。并根據各地區的環境特點,有效的將治理工程和災后重建工作結合起來,實現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合理利用。
做好環境地質利用體系的建設。首先,要考慮環境地質的利用安全性,加強環境地質工程的安全環境管理制度,構建完善的地質工程環境安全評價體系,為環境地質的開發和利用建設工程的合理開展打下基礎,堅決杜絕為了追求建設進度和經濟發展,做出破壞環境、違背自然的行為。在保障建設安全與環境安全的基礎上,推動人與自然地和諧發展。其次,做好對各地區環境地質的勘察工作,對的地區的環境問題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利用不同的方法做好環境地質勘察和環境調查工作,并以此為基礎,結合經驗,為環境地質利用體系的建設進行科學、可行的評價。
對于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為了降低災害發生頻率及其對人們生活和生命所帶來的危害,相關部門要對這些地區給予特別關注,設置地質災害調查區,組建地質災害專業水平較高的調查隊伍,準確地調查分析其地質情況及水土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科學考察和分析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在調查分析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災害的過程中,根據其嚴重程度來分類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類型。同時,對于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也要加強研究與分析,應急預防計劃的建立根據其發生規律來進行,做到科學有效。這樣,預防工作才能做到科學嚴謹。
在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預防上,我國受技術的限制和經濟條件的約束,尚不能對各種地質災害進行精準預測。因此,建立完善的應急處理機制,提高資料獲取的可靠性的科學性,健全各項應急措施,做好災前準備工作是有必要的。完善的應急處理機制,可以開展有效的治理措施,大大的降低災害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提高了人員的安全撤離效率,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增加了保障。且對于災害頻發地區,應急處理機制的建立,提高了人-財-技之間的結合度,也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率[5]。
環境地質災害的多樣化、廣泛化、嚴重化的特點,在發展的新時期,常見的環境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對許多地區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且由于我國我國對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等方面的缺乏經驗,相關防治體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對環境地質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現狀的研究存在缺陷。因此,急需要對環境地質災害的危害性進行全面的分析,提高預警和防治水平,最大化的減少環境地質災害威脅,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