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祥,楊玉水,張清軍
(1.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32;2.濟南黃河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濟南 250032;3.濟南黃河河務局濟陽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陽 251400)
黃河濟南段流經平陰、長清、槐蔭、天橋、歷城、章丘、濟陽7個縣(區),河道長度183.35km,其中,黃河濟南城區段(槐蔭、天橋、歷城區段)河道長度51.28km,河床高出兩岸背河地面約4~6m,灘區內有耕地,樹株、雜草、濕地等,突出特點是槽高灘低、堤根洼,堤外更洼,屬典型的“二級懸河”。由于“二級懸河”的存在,即使發生中小洪水,水流進入灘區也可能直沖大堤,增大防洪壓力。“二級懸河”增大了橫河、斜河等不利河勢發展的概率,同時由于灘唇高仰,漫談洪水在灘區內滯留時間長,對灘區及堤防防洪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堤防工程、險工工程、控導工程、水閘工程、管理設施等。黃河濟南段有臨黃堤防173.808km,北展堤14.98km;險工23處,工程長度38.50km,護砌長度35.89km;控導工程21處,工程長度24.21km,護砌長度22.35km;順堤行洪防護工程2處,工程長度8.44km,護砌長度0.84km。
生態建設主要進行了植樹、植草綠化美化,現狀為從臨河到背河依次種植了防浪林(柳樹、楊樹等)、臨河堤坡草皮(葛巴草)、行道林(柳樹、法桐、紅葉梨等)、淤區適生林(楊樹、銀杏、柳樹等)、背河堤坡草皮(葛巴草)、背河柳蔭地(柳樹)。
黃河濟南城區段位于濟南北部,緊靠濟南市區槐蔭、天橋、歷城城區。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結合當前濟南市政府攜河總體發展規劃,依據多年的黃河治理實踐,在不影響黃河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下黃河河道生態治理策略。
濕地是指有過濕的土壤(較長的積水期),是介于水生和陸地之間的過渡帶,濕地是自然界最富于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是人類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之一,它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水源供給、均化洪水、物種棲息等多種生態功能,于森林供稱為地球之腎,構建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
由于濟南市區土地寸土寸金,沒有建設濕地條件,在濟南黃河河道建設黃河濕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可以把灘區低洼地建設為黃河濕地,在濕地水少時可以利用在河灘處修建的分水閘向濕地放水,增加濕地存水量。同時濕地存水的側滲還可以補充濟南市區的地下水;另外,有利于調節自然氣候,增加濕度,有利于為各種飛鳥和水生生物提供樂園,增加景觀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改善濟南北部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
據有關資料分析,林地的生態效益高于草地更高于耕地,河道內的耕地應逐步實行退耕,宜林還林,宜草還草,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又能發揮林地的生態效應,給人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山東省黃河河道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內棄置、堆放阻礙行洪的物體和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及高桿作物??梢栽诓贿`反國家有關法規,不妨礙行洪、不影響河勢變化、防洪工程安全及水文測驗的前提下,培育樹苗或種植低矮的綠化灌木、藤本植物。
為了確保河道順利行洪,國家法律、法規規定不允許在生產堤以外灘地種植片林,并每年對已種植的片林進行清除,因此導致部分灘地沙土裸露,再加上靠近河水的部分嫩灘土壤,每年春季遇有大風,易被大風刮起,風沙彌漫,嚴重影響周邊的空氣質量。對人的生活健康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不利于濟南生態環境的改善。
為改善灘區生態環境,應在修建的護灘工程上進行植樹、植草綠化,對灘區裸露荒地全部進行植被綠化。為防止洪水期間片林阻水,可以種植防風沙的低矮的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可以減少對行洪的不利影響。
由于黃河防洪工程規劃、設計和建設時,植樹綠化投資較少,導致各類防洪工程植樹植草等綠化水平較低,一般都是楊樹或柳樹,草皮為葛巴草,加上防洪工程地勢較高,土質不好,維修養護經費嚴重不足,導致長勢不旺,成為“老頭樹”,影響生態景觀效果。因此很有必要提升現有防洪工程植樹綠化水平,應按照市政公園的建設標準進行高層次綠化提升,比如增加四季常綠樹株、增加植樹密度、修建健身甬路等。
2020年5月22日,濟南市召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會上提出了“加強生態保護”“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重要論述。在黃河河道治理時,應該大力展現黃河文化色彩,在灘區內建設黃河生態文化長廊??梢园压爬系狞S河文明、近代的治黃方略、黃河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的成就、黃河防洪工程建設業績等,同時也是對濟南黃河百里風景區的補充和拓展,使黃河文化融合到濟南地方文化之中,讓濟南市民更多地了解到黃河作為母親河的內涵。
實施“河中河”生態治理策略,有利于逐步改善黃河灘區及其相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基本不影響黃河治理整體布局,對大洪水過流能力影響很??;有利于在中小洪水時,減少進灘洪水次數,進而減少財產損失,減少順堤走溜的幾率,降低對堤防的危害。
生態效益是多方面的,對于二氧化碳和氧氣在大氣中的平衡起著調節作用,黃河的生態功能具體可提現為防風固沙,保岸護堤、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側滲補泉、輸送氧氣和為數量眾多的生物提供棲息環境。
社會效益表現在,為濟南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改善人居環境。通過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有利于市民了解黃河,有利于自覺的愛護黃河,有利于保護黃河生態環境。
實施濟南黃河河道“河中河”生態治理策略,有利于逐步改善黃河河道及其相鄰區域生態環境,基本不影響黃河治理整體布局,對大洪水過流能力影響很小。可以在上級和濟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把濟南黃河河道建成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的生態文化廊道,普惠黃河兩岸及濟南市區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