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超,周斌揚,王芙蓉
(1.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2.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
濟南市境內河網密布,內有黃河、小清河、徒駭河三大水系。濟南市內河道具有以下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南部群山環繞,北部地勢平坦;干流多東西向,支流河道以“單邊梳齒狀”為主;年均降雨量650mm,山區受泰山影響降雨量偏大,易出現局地短時強降雨;受泉群補給的河流四季有水,其它河道“平時干涸無水,汛期洪水洶涌”等。近年來,自然生態型河道理念成為一種新的需求。濟南市境內建設了多條比較成型的自然生態河道,但這些河道建設仍然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受資金或土地制約,至今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行洪及生態問題,有的河道存在斷面小、水面不足等;二是多數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護岸為漿砌塊石或鋼筋混凝土,切斷了水與土壤的聯系,削弱了河流的自凈能力;三是無常年為Ⅰ、Ⅱ類水質的河道,近70%的河道水質為Ⅴ類,局部還有劣Ⅴ類;四是河道防洪標準不足,水生態環境急需修復。
進行自然生態型河道設計,需要很好地觀察自然形成的原有河流,研究其結構形態與自然特征,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宜寬則寬、宜窄則窄,宜直則直、宜彎則彎,窄處適當拓寬,寬處也不縮窄,盡量保持原有河道彎曲的自然特點,避免河道斷面同一化,河道形態直線化,設計出既能滿足業主各種要求,又能體現自然河流特點的河流生態景觀。充分利用現狀河道的形態、地形、水文等條件,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力保自然河道原生景觀,尊重自然,自成天然之趣,減少人工痕跡;岸坡植物以本土品種為主,建筑材料盡量就地取材,構建具有較強自我維持及穩定的水生態系統。
傳統河道治理,所用的建筑材料多為水泥、鋼筋、石塊等硬質材料,很少把河流當作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忽視樹木、雜草、泥土等軟質材料。經過治理的河道,其堤岸、護岸、護坡甚至河床多呈硬質化,這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治水理念。軟性護坡溝通了水與外界的聯系,可提高河道內、外生物多樣性水平,增強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達到調節河道水位的目的[1]。建設自然生態河道,要以樹木、雜草、泥土等軟質材料為主,在局部岸坡陡、流速大的部位可采用水泥、鋼筋、石塊等硬質材料,目的是恢復河道本有的結構形態與自然特征,建立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營造生物棲息的軟環境,使河道回歸本來面目。
建設自然生態河道,河道內要有一定的水面面積。通過在河道上興建攔河構筑物,攔蓄上游來水,增加河道水面,既能滿足生態用水需求,又可有效補給地下水,改善當地水循環狀況,減少洪水的下泄量。但攔河構筑物將對河道防洪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容易產生負效應,許多河道的水毀工程與此有關,設計者對此要慎重處理。在濟南市境內,既有純山區河道、純平原河道,也有山區平原混合型河道。應根據河道流域特點、來水情況、地理特點、對洪水的影響等,在不同河段采用不同形式的攔河構筑物。對于河槽深、比降陡的河段,在不影響行洪的前提下,優先建設固定的硬質攔河堰,有利于節省投資,減少后期運營費用;對于河槽寬淺、比降平緩的河段,可建設節制閘、橡膠壩、翻板閘、鋼板閘等活動的攔河工程,適時調控河道水位,實現行洪、蓄水兩不誤。
濟南市河道雨季水量豐沛,旱季除有泉水補給的河道外,多數河道無水干涸。需適時給河道補水,維持生態基流。補水方案有:
1)利用原有或新建的水質凈化廠(污水處理廠)的回用水補水。濟南市境內有光大水務一廠、二廠、三廠、四廠,高新區污水處理一廠、唐冶新區污水處理等20多家水質凈化廠,其達標的回用水可用于補充河道。
2)利用北部黃河水、長江水豐富的優勢,實施北水南調工程。濟南市北部的玉清湖水庫、鵲山水庫、東湖水庫、白云水庫,有的存儲黃河水,有的存儲長江水,水量比較豐富。近期實施東湖水庫、杜張水庫、狼貓山水庫、白云水庫“四庫”連通工程,解決濟南東部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補給劉公河、楊家河、土河生態用水,逐步實現多水源互濟互補。
3)利用南部“五庫”連通工程“廣蓄水、儲客水、保泉水”,進行生態補源。包括臥虎山、錦繡川兩座水庫的地表水以及黃河水、長江水客水資源,用已建成的泵站及供水管路,向南郊和分水嶺2座水廠,興隆、漿水泉、孟家3座水庫和興濟河、全福河、洪山溪、大辛河4條河流補干凈水。
在城市規劃區的河道兩側,多規劃有一定寬度的綠化帶,可擴大河岸綠地區域,不僅能保護生態系統,而且還可緩解酷暑的炎熱與嚴冬的寒冷程度,降低風速,凈化大氣,使人居環境變得更加舒適。沿河綠地對水工程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一是可以有效地緩沖水浪對河岸堤岸的侵蝕,防止水土流失,延長堤岸的使用年限,降低河道的養護費用;二是可以提供抗洪搶險應急木材,做到快速應對;三是不僅具有生態效益,還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樹木成材后,可以取得一定的經濟收入[2]。
河道設計要體現地方特色,河道形態盡量接近自然河流。植物配置要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建筑材料盡量就地選取,杜絕長距離運輸,既可節約成本、縮短工期,又可提高經濟效益。
在河岸及綠化帶造林或種草時,應選擇在生物學、生態學特性方面與立地條件相適應的樹木或草種,以充分發揮土地及植物的生產潛力,有利于植物健康成長,減少后期養護成本。
自然形成的河流是最簡潔樸實的,其形態最豐富,景觀也最優美。地域條件的不同,會產生不一樣的地域文化,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應在景觀設計中體現出來。設計者應根據河流的特點,融入相契合的地方文化元素,使每條河都變成一條景觀帶,有自己的特色,其景物能隨著人們腳步的移動而變化,每到一處,都別有一番韻味。
如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段位于濟南市龍洞片區中央,為沿河兩岸居住和商業區域的雨水排放承接河道,建有以鳳凰湖為核心的生態綠廊。2018—2019年,通過河道治理、生態補水、景觀綠化、照明亮化、路網建設等,修復了原有的水系生態,將河道打造成一條清水流淌、景色怡人的綠色廊道,為市民提供了休閑游憩的場所,極大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土地是建設自然生態型河道的重要制約因素。自然生態型河道的河岸以斜坡式為主,占地面積較大,因此,在河道的兩側應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在城市,河道兩側往往高樓林立,若增加河道寬度,征遷工作難度大,所需資金數量多,需要結合城區改造和開發,按自然生態型河道要求進行改造;在農村,河道兩側往往有基本農田,需按占補平衡政策進行補劃,并開展征遷補償工作。歷城區北部平原有7條南北向的河道,因受土地制約,多年來河道斷面狹窄,防洪標準偏低,但最近也開始進行有序治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級政府日益重視自然生態型河道的建設,土地制約因素將逐漸被解決。
河道比降是建設自然生態型河道的重要制約因素。不同的河床界面,具有不同抗沖刷的能力。建設自然生態型河道,因在岸坡上栽種植物,水流速度的控制顯得十分重要,過大的流速會使兩岸植物的配置變得困難[3]。歷城區劉公河、土河、楊家河的中上游段為山丘區,下游段為平原,河道比降陡、流速大。為了減小流速,沿途布設了多個一級或二級跌水,可以減慢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力,有利于打造生態河道。
清淤與清污是自然生態型河道管護工作的重要難題。河道淤積與上游水土流失、洪水流速與流量等有關。為了避免全河道清淤,減少河道清淤次數和清淤數量,可以在河道易淤段布設沉沙池,當池內淤積量足夠多時,采取機械集中清淤。河道位于地勢低洼帶,受水流沖擊作用,許多柴草、樹木、垃圾被沖入河道,清污工作顯得很繁重。合理布設攔污柵、攔污橋,并配備清污機,適時進行機械清淤,可減少人工操作,保持河水清潔、衛生。
建設自然生態型河道,需要規劃、水務、市政、建筑、交通、景觀、環保等多部門、多專業配合。通過破解自然生態型河道治理和管理的瓶頸,營造河岸生物棲息軟環境,增加河道內水體面積,擴大河岸綠地面積,進行河道生態補水,彰顯地方特色,打造簡樸景觀等措施,盡量恢復河道的本來面貌,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真正做到“水綠相依,以水美綠,以綠凈水”,將河道建設成融防洪、補源、景觀、生態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靚麗風景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