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丹
(吉林省第一地質調查所 吉林長春 130012)
以工程勘查、遙感解譯、測繪和地面調查為主要手段在充分收集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查明地質災害分布現狀、孕災條件、發育規律及發展趨勢,開展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和危險程度區劃健全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結合監測網絡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災害損失,為政府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實施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提供基礎依據。
(1) 查清其分布范圍、影響因素和規模及特征、變形及結構特征、誘發因素等對工作區內已發生的地面塌陷和崩塌、泥石流以及滑坡等地質災害點及不穩定斜坡進行逐一調查并對其災情的危害性、穩定性及險情潛在的危害性進行綜合評價。
(2)對城市、村鎮、廠礦、重要交通沿線、重要工程設施、大江大河、重要風景名勝區和重點文物保護點等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區(段)進行調查,并對險情潛在的危害性和穩定程度進行綜合評價。
(3)開展地質條件調查,評價和預測其發展趨勢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巖土體結構條件,闡明其形成機理和發育情況以及分布特征規律等。
(4)收集氣象水文資料,調查水文地質條件,分析降水、地下水等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5)協助政府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綜合評價;
(2)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小綜合評價;
(3)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大小綜合分區評價。
(1)對各地質災害易發區基本情況進行統計說明(包括位置、面積、災害發育特征、主要危害)。
(2)分析總結易發區地質環境特征。
(3)闡述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和主要影響因素。
(4)結合經濟發展規劃,指出人為不合理工程活動易引發地質災害的區(段)域。
根據上述分區原則與方法,充分研究現狀調查資料,同時考慮行政區劃分等,共劃分出4個大區、5個亞區,其中高易發區分2個亞區、中易發區分3個亞區。
3.2.1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
分布面積241.83km2,占全市總面積的7.1%。區內地質災害災種多、數量大、強度高、穩定性差。按災種劃分2個亞區,分述如下:
(1)—云峰水庫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A1)。
分布于東南部、—云峰水庫5208省道沿線,面積97.09km2,占全市區面積2.85%,32處不穩定斜坡、18處泥石流、8處滑坡、125處地質災害點,66處崩塌、8處地面塌陷。該區處于中低山地貌,山坡坡度較大,地層巖性主要由巖漿巖、侏羅系沉積巖及寒武系碳酸鹽巖組成,斷裂構造發育。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發育,災害點密度大,發育的地質災害主要為修路和建房切坡引起的。災害點密度1.35處/km2。
(2)涼水鄉—二股流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A2)。
分布于西部涼水鄉—二股流S2 0 8省道和榆林鎮—財源鎮縣道沿線,面積144.74km2,占全市區面積4.25%,152處崩塌、58處不穩定斜坡、12處泥石流、198處地質災害點、1處滑坡,該亞區的地層巖性主要由巖漿巖、古元古界變質巖組成,斷裂構造較發育,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以修路、建房為主,地質災害發育,災害點密度大,主要以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為主,危巖體坡度大,多數大于60°,呈陡崖,拉張裂隙縫發育,穩定性差。災害點密度1.66處/km2。
3.2.2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
該區分布面積161.23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73%。區內地質災害災種較多、數量較大、穩定性較差。按災種劃分3個亞區,分述如下:
(1)云峰水庫—小青溝—頭道鎮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中易發亞區(B1)。
分布于東北部,云峰水庫—小青溝門—頭道鎮S208省道、G303國道沿線,面積101.05km2,占全市區面積2.97%,98處地質災害點、4處滑坡,32處崩塌、36處不穩定斜坡、22處泥石流,該區局部沖溝較發育,地層巖性為巖漿巖和古元古界變質巖,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較發育,災害點密度較大,主要以崩塌、泥石流為主,崩塌發育特征為拉張裂縫發育,穩定性差,泥石流多為溝谷型,相對高差大,主溝縱坡和山體坡度均較大。災害點密度0.92處/km2。
(2)麻線鄉—榆林鎮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中易發亞區(B2)。
分布于南部麻線鄉—榆林鎮S208省道沿線,面積30.44km2,占全市區面積0.89%,其中5處泥石流、24處地質災害點、25處不穩定斜坡,9處崩塌,災害點密度0.99處/km2。中低山地貌,地層巖性主要以白堊紀巖漿巖為主,多呈中等或強風化狀態,局部全風化,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崩塌均由切坡修路及建房造成的,局部形成不穩定斜坡。
(3)涼水鄉—大路鎮—古馬嶺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中易發亞區(B3)。
分布于西南部涼水鄉—大路鎮—古馬嶺S208、S311省道沿線,面積29.74km2,占全市區面積0.87%,地質災害點15處,其中崩塌10處、泥石流1處、不穩定斜坡4處,災害點密度0.50處/km2。中低山地貌,地層巖性主要為古元古界片麻巖、變粒巖、淺粒巖等,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較發育,災害點密度較大,主要以崩塌為主,發育特征多為陡崖、陡坡,拉張裂隙發育,穩定性差,主要危害對象為公路。
3.2.3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
本區位于中北部清河鎮—花甸鎮縣道和部分鄉道沿線,面積67.22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97%。其中12處地質災害點、2處地面塌陷,7處崩塌、21處不穩定斜坡、5處泥石流,地貌以低山為主,其前緣微地貌多呈緩坡狀,地層巖性以古元古界變質巖為主,人類工程活動局部較強烈,地質災害局部較發育,主要以不穩定斜坡為主,局部拉張裂縫較發育,多為較穩定。災害點密度0.38處/km2。
3.2.4 地質災害不易發區(D)
本區面積2895.03km2廣泛分布在公路沿線之外地區占全市總面積的89.4%。其中2處崩塌、3處不穩定斜坡、6處地質災害點、6處地面塌陷、泥石流3處,災害點密度0.034/km2。該區不良地質現象少,地質環境良好,地質災害不發育,災害點零星分布。
本次調查地質災害點隱患點共459處,這些隱患點還在不斷發展,在一定條件下,會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依據上述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參考單價表,地質災害經濟損失預測共計583.00萬元,險情等級多為小型,危害對象以公路、農田、房屋為主。
4.2.1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的主要任務
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工作是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災害調查區劃項目的任務:
(1)確定納入監測巡查范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查明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分布規律及危害程度編制監測巡查方案。
(2)建立防災責任制明確地質災害防災責任。
(3)開展監測知識及相關防災知識培訓確定群眾監測員。
(4)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隱患點防災預案建立各項防災制度。
(5)通過實時監測和宏觀巡查進行臨災預報和預警,在出現災害前兆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形情況。
(6)組織實施縣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檔案并及時更新、隱患點監測原始資料檔案及隱患區宏觀巡查檔案。
4.2.2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構成及職責
(1)體系構成。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由市、鄉(鎮)、村三級監測網絡和監測點構成。
市級:人民政府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包括氣象、水利、交通、建設等相關部門有關負責人鄉(鎮)級:鄉(鎮)級成立地質災害監測組,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任常務副組長并負責日常工作由分管鄉(鎮)長任組長。
村級:位于地質災害隱患區的村或隱患點的村成立監測組,選定災害點附近的居民做監測人由村長任監測責任人。
(2)各級組織的職責。
市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群測群防體系的統一領導負責統籌安排轄區內群測群防體系運行經費,組織開展防災演習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等工作。
鄉(鎮)級:在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統一組織領導下督促村級監測組開展隱患點的日常監測,鄉(鎮)級人民政府具體承擔本轄區內隱患區的宏觀巡查。
村級:參與本村地域內隱患區的宏觀巡查,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日常監測,并做好記錄、上報。
地質災害監測是集多種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技術體系,正確把握技術開發的方向依據不同監測技術方法的應用特點充分把握地質災害的形成發展規律,做好監測技術的優化工作才能保證監測效果,同時,應以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地質災害監測和技術開發。
綜合評價法包含了比其他常規評價方法更多的信息,具有分辨性和可比性強的特點,用于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在實際工程中是可行的。地質災害的產生是自然及人為兩方面的多個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而不同工程的地質災害影響因素是不同的。選擇反映工程的特征及用地范圍內的地質條件,借助于經驗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是決定評價結果是否可靠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