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安徽阜南環境保護監測站 安徽阜南 236300)
省內的地表水資源為1179.32億m3,省內的地下水資源及地表水資安徽省的地下水資源的不重復量水資源量值為1.24億m3[1]。省內的水資源總量為1180.56億m3。安徽省全省水資源質量總體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但隨著省內經濟及工業的不斷發展,逐漸出現了一些現狀諸如:城市污水管網不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肆意橫流、工業企業廢水(部分企業轉移農村,躲避環保監管)侵入、滲透到地下,導致河流水質下降等現象,因此我省地下水環境資源狀況仍舊不太樂觀。
地下水環境監測的目的在于通過進行相關的監測工作,為政府以及城鄉居民提供準確的信息及工作服務,同時為省內的環保部門實施地下水環境管理及維護工作提供相關的參考價值[2]?,F階段,省內區域中共有239個地下水環境監測站點,其中國家級監測站點為25個,省級監測站點為156個,地區級監測站點為58個。根據《地下水監測工程技術規范》(GB/T 51040-2014)要求,地下水信息監測可分為人工、自動、調查三種方式,國家級監測站和省級重點監測站應為自動方式。監測項目根據監測性質和目的要求來確認具體監測指標,開展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
針對省內的地下水環境較為復雜的區域,如大中型采礦和加工礦區、地市級以上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的工業廢物堆積區域及填滿區域、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生活垃圾制定堆放點等復雜程度較高的地下水環境進行重點性的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并基于實際監測情況考慮將地下水環境監測站點資源側重性的布設在此類區域的周圍,實現對省內此類地下水環境重點污染區域進行較為全面性的監測工作[2]。
安徽省相關部門進行監測井層位的布設工作時,應該根據實地環境中的監測區位和監測目的布設對應的省內地下水環境監測層位及監測站點。從而,在構建省內地下水三維立體化的多層位(如區域中地下水環境監測層位中的淺層位、中層位以及深層位的不同含水層位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點時,應注意網點布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根據實際環境中的水體和實際地下水監測區域的不同及其環境特征點,科學合理地設計及分配水量監測,對監測地下水環境水體指標,有很強的針對性[3]。對于地下水環境中的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要定期對其進行水體全方位指標的監測分析工作,不同的地下水環境地理區位中的水體監測指標要以監測環境中的特征污染參考指標為主(諸如(如安徽油田/加油站地下水監測指標以石油類、苯系物、甲基叔丁基醚等指標為主,礦山開采區以重金屬為主等監測內容),只有通過實現監測工作中的目標監測功能,才能夠較為準確的掌握到并診斷出地下水環境監測附近的水體狀況及污染情況,從而從水體污染的角度實現對省內地下水環境的監測工作。
現階段省內地下水監測站(檢測井)的密度仍舊不夠高,覆蓋范圍也顯得較為有限,同時分布還不夠均勻化、合理化[4]。在省內部分地下水漏斗區、地下水供應區和省內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仍舊較為缺乏地下水環境監測站點。與省所需的地下水環境檢測水平及檢測能力相比較而言,省內的監視站的密度仍然相對較低。
可以說,安徽省在省內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方面所投入的資金已呈現出逐漸增大的良好態勢,但這一資金增大的趨勢也僅僅持續了兩年時間[6]。省內的大部分時候對于地下水環境監測的經費仍舊是處于經費不足的態勢,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省內的地下水環境監測設備嚴重缺乏,長期以來省內用于地下水環境監測方面資金的嚴重不足,已逐漸給全省的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7]。
就省內地下水監測設備的先進程度而言,安徽省目前較其他省份仍舊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部分地區地下水監測站網建設和運行費不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下水監測設備較為陳舊,且因為沒有專業技術的引入,監測的手段也較為傳統、落后,這一定程度上導致省內的地下水工作開展受阻,這種情況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安徽省在新的發展時期的生態環境監測需求[5]。
現階段,安徽省的大多數地下水監測井仍舊對這四個要素點的監測工作不夠重視,而大多時候僅僅只是簡單地監測地下水的水位和溫度。部分省內區域對于這4個水環境監測要素也會進行一定的開展工作,但其實際監測能夠收到的準確結果卻也很少。此類較為單一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項目對于全面實現多方位的省內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的工作目標顯然存在著一定的阻礙力度。
省內的環境保護部門作為地下水環境監測的重要管理以及組織部門,其必須適當地提高對于省內監測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實行力度。在需要的時候,傾注相關的資源(如人力、物力、財力等),同時有序地落實各個環境監測部門的責任[6]。環保部門和人員應當實實在在地完成以下工作內容:一是需要相關部門機構及責任人員加強對于省內地下水環境監測站網管理工作;二是盡快制定及完善省內的地下水環境監測標準及工作模式;三是嚴格進行工程審批程序和管理監測站管理工作的標準化體系,從而在地下水環境質量管理意識方面有力地促進我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增強相關責任人員對地下水環境質量管理意識。
在現階段中,我省的地下水監測井數量相對來說還較為稀少,同時省內多個城市在井網布局方面也存在諸多的不合理之處。為了應對此類尚存的問題,相關人員應需要集中精力、適當地側重于加強全省地下水環境監測井網絡體系的建設工作以及監測資源革新工作。在實際的井網改造的過程中,基于加快施工以及工程建設進度的基礎上,必須要根據實際監測環境的監測要求和標準來進行建設,同時借此充分發揮典型市區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示范的作用。
要想保證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正常的正常進行,就需要政府在此方面投入足夠的環境監測資金來進行支持。國家水利部在2014年就已經發布了關于增加安徽省地下水環境監測資金的特別通知。這一公告明確指出,在我省進行地下水環境監測及保護過程中,相關責任人員需要理清楚資金的實際用途,同時各個市區的財政部門要適當在此方面傾注資金,從而保證地下水環境監測的正常開展及監測成果。各市對于實際爭取到的環境監測經費,要將每一項所實際使用的開支清晰、有序的列入財政支出報告中以及預算報告中。同時,對于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的投資規模要積極地爭取擴大到最大化,從而為省內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提供資金方面的保障。
鑒于省內部分地區由于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以及污染超標等引起的有關的地下水環境方面的問題,相關部門及責任人員應充分使用所監測到的數據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的問題解決的措施。區域監測工作中,區域的供水源頭地帶、生態脆弱的地區、地下水的過度開發的地區以及省內較為重要的地下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地區,這些地區的地下水環境監測是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的重點。最后,在對于省內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方面,相關部門及責任人員還必須加強對地下水污染的監測和分析工作以及對于地下水的污染情況和轉化規律等進行深入化地分析,并就這些生態環境的評估情況和問題進行相關的專題研討和交流,從而有效地強化省內地下水環境監測的科學研究工作。
安徽省大多數城市的供水水源都是以地下水為主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的好壞不僅會直接影響區域經濟長遠發展,更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指數。在當前的地下水環境治理過程中,必須對地下水環境質量進行準確可靠的監測,只有充分掌握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的準確數據,才能夠保證地下水環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科學性,從而有效地促進省內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更加充分體會到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規范性、完整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的現實意義,更加深刻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論內涵和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