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福
(泰安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山東泰安 271000)
截止到2019年12月底,全市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7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國家級眾創空間6家,星創天地12家。此外,還擁有12家省重點實驗室、19家省工程實驗室、60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7家省企業技術中心、37家省院士工作站、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39家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系列科技研發平臺。國家級平臺占到我市省級以上平臺的8.36%。這些研發平臺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購買國內外先進科研設備,對破解產業技術難題、提升行業輻射帶動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加大資金投入,注入平臺建設“源頭活水”。一是實施高層次創新平臺建設資金獎勵。在我市人才新政“金十條”框架下,制定《泰安市創新平臺獎勵政策實施細則》,對經我市自主申報新建的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千人計劃”專家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創新平臺給予資金獎勵,其中國家級的一次性獎勵100萬元,省級的一次性獎勵50萬元。二是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獎代補”制度。市縣兩級財政建立了“以獎代補”經費投入制度,對批準組建、績效考核優秀的省、市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給予20~50萬元獎勵。三是在目前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相當緊張的情況下,安排了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及運行經費,有力得支持了創新平臺的建設發展。
(2)加強服務管理,推動平臺建設“良性運轉”。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實時管理。實施科技創新平臺的動態管理,出臺《泰安市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泰安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管理辦法》《泰安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備案服務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科技平臺進行績效評估、實行優勝劣汰,不唯數量,確保質量。二是優化平臺建設政務服務環境。探索試行全程網辦,以“泰安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備案”、“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為例,服務對象不用和科技管理人員見面,就可以順利完成相關工作,真正實現“貼心代辦、一次辦好”。
(3)集聚資源要素,提升平臺建設“內生動力”。一是筑巢引鳳,吸引高端平臺來泰建分支機構。以開展校地交流、招才引智等工作為抓手,吸引高校、科研單位來泰建立獨立的技術轉移中心,已共建中科院、西安交大等7家技術轉移轉化分支機構,這些機構依托母體科技資源,面向我市企業開展了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合作研發、人才培養等科技創新服務。二是因地制宜,推進高端科技園區和基地建設。通過連續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年”“推進年”“提升年”活動,培育了一批產業集聚度高、服務功能完善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截至目前,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由2013年的5~53家,總孵化面積由22.13萬m2增長到100.07萬m2,在孵企業由287家增加到1000多家。牽頭起草《關于促進泰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發展的意見》,集聚科技資源,推動國家礦山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進入山東省創新型產業集群行列。三是立足長遠,高點謀劃建設市域科技創新大平臺。著眼于泰安市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高標準、高效率推進了“泰山創新谷”建設,打造科研開發、成果孵化、技術轉化、市場交易、人才培訓和高層論壇六大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目前,“泰山創新谷”已被列入省、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重點平臺項目,采取“理事會+事業單位+公司”的運行模式,建成了13.3萬m2物理空間。截至2019年底,引進了34個高水平研發團隊,共建了10家產業技術研究院,設立了首家省外雙創中心——泰山創新谷北京雙創中心,注冊公司60家,21個項目落地進入產業化,已顯現出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雖然縱向比,我市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橫向比,特別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不能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主要存在高層次創新平臺少、創業孵化平臺服務能力不強、現有平臺發揮作用不充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從以下方面著重發力。
(1)加強高層次平臺建設。認真落實《泰安市“雙50強”企業“一企一平臺”建設行動方案》,以平臺建設提升企業內生發展動力以市內高校院所、重點骨干企業等為依托,圍繞非金屬材料、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礦山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領域,依托行業龍頭企業,運用廳市會商機制,加快泰安中研復合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構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重點支持復合材料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智能染整裝備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智能礦山裝備及礦山安全企業聯合創新中心、高效生態農業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的建設發展,形成優勢創新鏈和產業鏈。
(2)提升創業孵化平臺服務能力。按照規?;⒍嘣?、專業化、集成化、市場化要求,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優勢和較強競爭能力的創業孵化平臺。在發揮好泰山創新谷北京雙創中心作用的基礎上,爭取在美國、德國建設海外雙創中心,服務我市創新創業。加大對創業孵化平臺的業務指導力度,在前期對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問題進行排查的基礎上,對市級孵化器進行排查整改,建立以定期督促指導、不定期抽查為主要方式的指導檢查機制,及時掌握各孵化機構的真實情況和現實困難,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出現困難幫助解決。加強創業孵化平臺建設支持力度,嚴格落實對孵化器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財政獎勵等扶持政策。著力提高孵化平臺專業化運營能力,探索打造核心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聚集、金融與資本助力,層次分明的專業化細分孵化平臺。
(3)推進現有平臺提質增效。加強我市已有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的能力建設,支持其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提升科技研發水平和技術成果承載能力,切實發揮好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對于符合申報上一級科技創新平臺條件的,我們將靠上指導服務,支持其加速向高端邁進。積極引導各類科技園區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突出項目帶動,促進人才、資本等創新資源向各類科技園區集聚,推動科技園區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研發人員占比等創新指標穩步提升,著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科技園區品牌。強化平臺建設要素支撐。鼓勵和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共建研發機構,開展協同創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柔性引才機制,以重大項目的研發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為載體,引進和培養對提升我市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關鍵作用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推進技術經紀人培訓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進一步活躍技術市場交易。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配套完善貫穿創新鏈的資金鏈,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帶動風投、創投、信貸、保險等共同投入科技產業。
(4)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創新創業共同體是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加快形成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經濟反哺科技創新“良性循環”的有效平臺載體。按照“聚焦一個產業、建設一種模式、打造一個生態、形成一個集群”的思路,以泰山創新谷為核心,建設山東省智慧康養創新創業共同體,為大健康產業提供科研機構、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中試基地等創新創業載體,搭建高水平公共研發平臺,開展相關產業的基礎性、前瞻性和共性關鍵技術創新研究,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
(5)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建設泰安市產業創新研究院,成立建設領導小組和理事會,列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分支機構,引導我市企業探索創新科技平臺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組建方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動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進行共性技術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搭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橋梁,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落地,持續引領行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