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
衛生間是現代住宅內部非常重要的功能區,也是居民使用最為頻繁的區域。近代以前,我國并沒有衛生間的概念,人們多在臥室放置馬桶、尿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衛生間逐漸成為家庭生活的標配,空間功能也一直被豐富,從單一的如廁功能演變為具有盥洗、洗浴、如廁等多元功能的復合體。現代衛生間的發展與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的發展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們對衛生間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建筑、裝飾、設計技術的發展則為衛生間更好地滿足現代居民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給衛生間設計增加了降低環境影響的必要條件。
清末,中國家庭衛生間仍然以糞坑、馬桶為主。典型的中式糞坑為陶制的大壇子,多凹陷在宅子后院,壇子前面設有一塊木制隔板,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隱私的作用,提高了如廁的私密性。為減少臭味,清末人們在如廁后,會在糞便上撒上灰燼。壇子周圍的泥土經火燒過,防水性能較好,可以減少糞便滲入地面和周圍水系統的問題。
民國時期是中國家庭衛生間發展變化的重要時期,一方面,新式的衛生間開始出現,在達官貴人群體中廣受歡迎,另一方面,普通家庭的衛生間情況也有所改善。許多官員政要、富商大賈以及明星的住宅已經開始安裝抽水馬桶。但因彼時下水系統尚未普及,廁水多直接排放進入河流。
建國初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因城市化初期城市人口壓力逐漸增加,公廁作為城市基礎服務設施被大量建設,以滿足居民如廁需求,居民多選擇到附近街道的公廁進行排泄。那時家庭衛生間稀少。
計劃經濟時代,筒子樓是城市居民最為主要的住宅形式。顧名思義,筒子樓由一條長走廊串連著許多單間,每個單間的面積在15~20m2左右,為私人空間,其他設施則為公共設施,如公共廚房、公共衛生間等。筒子樓的公共衛生間為蹲坑式,坑位之間用木板、矮墻分隔,呈半開放結構。最靠前的坑位上方為水箱,定期沖洗坑道,最靠后的坑位下有一個洞口,直通排水管道。
建國初期的公共衛生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如廁難的問題。這一時期設置獨立衛生間的家庭較少,如高校教授公寓、企業專家宅邸等,總體風格為前蘇聯風格,基本功能相對齊全,抽水馬桶龐大笨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以及商品房的普及,衛生間已經成為城市住房的標配。但城鄉衛生間發展越發不平衡,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指出“解決好廁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當前,全國各地正在推廣農村家庭廁所改造,以省里專項財政加市級財政加個人自費的方式來進行廁所革命,當下,蘇南、浙北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域,家庭衛生間已基本普及。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普遍認為如廁就是一件非常局促的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人們并未將廁所當成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空間來給予關注。古代社會受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衛生間的私密性并不高,西漢初年《汜勝之書》中曾描述過那時的家庭廁所,帶豬圈的廁所——溷(hùn)。在如廁時有動物在旁邊“觀禮”,顯然在如廁之余不愿多呆。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筒子樓中幾戶共用的衛生間雖然有固定的使用者,但其性質依舊是公共廁所,因此只有如廁時會入內。早期商品房中的衛生間通常將洗浴、面盆、馬桶擠在一個狹小空間,雖然終于可以在衛生間中進行例如洗手、洗澡等如廁以外的活動,但是潮濕閉塞,使用體驗不甚完善。
對現在衛生間布局設計影響較深的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斯圖加特白院建筑群中展示的對活動與空間的思考,喚醒了廁所空間布局的新思潮,這也是如今普遍使用的干濕分離設計法的前身?,F在衛生間已經成為人們最重要的活動空間之一被予以關注,衛生間的功能被大大豐富,除了滿足最基礎的如廁需求,還有清潔面首、洗浴、洗衣甚至美容護膚,設計師依據使用頻率、活動路徑、清潔需求、空間視覺等因素,不斷對衛生間的空間布局提出人性化的解決方案。
現代中國家庭衛生間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關系。從材料層面來看,早期衛生間設置,如馬桶以木質為主,民國期間,鉛皮馬桶一度非常流行,現代抽水馬桶多為陶瓷。在綠色、環保理念的影響,大量節能材料被應用于衛生間中。隨著國際交流加強,衛生間產品的國界壁壘降低,如日本智能馬桶、意大利自清潔納米釉面等產品活躍于中國市場。同時,我國衛生間產品的品質也在提升,出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國產品牌,如箭牌、維衛等。
新中國成立前后,受時期國際政治形式影響,家庭衛生間主要為前蘇聯風格,白色小片瓷磚打底,家具與潔具方正。改革開放后經濟文化逐漸復蘇,中式、復古歐式衛生間成為主流,彩色瓷磚加石膏線裝飾,浴缸與馬桶體量變小并演變出不同造型。近年,隨著生活方式的加快與住房壞境的改善,家庭衛生間的審美風格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其中北歐簡約、現代工業風和意式輕奢尤為流行,設計中開始體現對空間的思考以及使用持久性的需求。
從近代以來家庭衛生間的發展來看,功能多元化是一種趨勢,這也和居住面積的提升有著很大的關系。建國初期,人均居住面積非常狹小,1949年建國初期,我國人均居住面積僅有4.5m2,換言之,普通家庭一家四口擠在不到20m2的狹小空間內,根本沒有條件開辟獨立的衛生間。改革開放后,人均居住面積大幅度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36m2,位居世界第五,超過了絕大部分發達國家,三口之間120m2的居住面積成為常態,這為衛生間設計留下了更大的空間,衛生間也從單一的如廁功能,發展為具有盥洗、洗浴等多種功能的空間。
智慧廁所,或者說物聯網智能衛生間是當前中國家庭衛生間未來的重要設計趨勢。根據國務院2009年的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新一代信息技術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突破了衛生間的功能限制,通過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等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的結合,形成了一個包含人、物、空間的巨大網絡。物聯網的發展為衛生間中能源使用、資源回收、排放處理、健康檢測、智慧服務等提供了可能。
可持續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理念,居民建筑也正向著低碳節能的方向轉變。以往居民建筑中的低碳節能多從建筑整體出發,并未具體到衛生間,而隨著可持續理念的發展,低碳節能成為衛生間設計的重點。首先,從產品使用周期層面,使用表面易清潔材料可以減少反復沖洗耗費的人力物力,使用環保、節能、可回收利用的生態建材裝飾產品既能降低裝修成本也易于更換而降低維修成本。其次,從資源管理的層面,可以善用自然通風、采光,減少環境維護成本,也可以將洗手盆、洗衣機的下水管和抽水馬桶箱相連,以重復用水降低水資源的消耗。
現代商品房的裝修賦予了業主非常大的設計權限,業主可以在不違反規則的情況,結合個人的喜好,對衛生間的布局以及相關設施進行個性化的設計,這也促成了衛生間設計個性化的發展趨勢。一般而言,家庭衛生間的標配為馬桶、淋浴間、盥洗臺和洗衣機等。業主可從戶型出發來進行設計,可以從使用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也可以從具體的某項體驗出發來進行設計。舉例而言,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大量的青年人涌入城市,小戶型公寓備受歡迎。小戶型公寓面積多在60m2以內,衛生間空間有限,淋浴設計可以采用入墻室盆浴,從而減少淋浴系統對衛生間空間的擠占。
雖然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廁所從使用體驗和個性審美都在不停被完善與優化,但是在未來的發展中有些問題卻不得忽視,因為目前的廁所體系也是城市污水的主要生產源頭之一,廁水就是城市中的安全隱患。例如Covid-19全面爆發后,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的污水系統中都發現了冠型病毒,一部分原因是有些未經處理的糞便在化糞池里長期存放,對居住地周圍的地下水造成污染;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些被人工或抽糞車運走的人體排泄物未經妥善處理,擴散進入田地或水體中。而這些問題在我國也同樣存在,在未來的廁所設計中,這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要點。
從某個角度而言,家庭衛生間的發展變化見證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史,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會對家庭衛生間產生巨大的影響,當前,家庭衛生間正朝著智能化、節能化、個性化的趨勢發展,并且在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中,家庭廁所設計還面臨著降低環境影響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