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名字中帶有“毒”字的動物就是“毒”門武林高手,真正的高手一般深藏不露,名字里不帶“毒”字,但毒技高得很,都有自己的“毒”門絕技。

原產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索諾蘭沙漠蟾蜍由于善于捕食偷吃甘蔗的甲蟲而被引進到澳洲和加勒比海地區,被稱為“甘蔗蟾蜍”。它灰頭土腦的模樣有點丑,卻被澳洲很多寵物狗迷戀上了。寵物狗深陷“舔蟾蜍”不能自拔,逼得主人不得不將其送進寵物醫院,請專業醫生幫忙戒除毒癮。
原來,索諾蘭沙漠蟾蜍的耳后和脊背長著發達的毒腺,受到侵犯時會分泌毒性猛烈的黏液,堪稱“絕命毒蟾”。其乳白色毒液的成分相當復雜,最重要的兩種分別是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和蟾毒色胺。這兩種毒素能輕易通過血腦屏障侵入大腦,只需幾毫克便可使吸食者產生強烈的迷幻感。
曾有志愿者舔了索諾蘭沙漠蟾蜍的毒液后說:“四周的色彩變得無比艷麗,不計其數的荒誕念頭瞬間涌現,難以形容的詭異幻覺接連出現,整個世界在不受控制地縮小或變大,扭曲成不可思議的形態。無法抑制的興奮,讓我忍不住大笑。”
“舔蟾蜍”跟吸毒一樣,會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全身痙攣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死亡。每年雨季,索諾蘭沙漠蟾蜍都會大量出沒,很多寵物狗因為舔了這種可怕的毒物而被奪去生命。

當欣賞飛下枝頭的黑頭林鵙鹟的美麗身影時,你可能不會聯想到毒素。事實上,它是一種有毒的生物,體中含有大量與箭毒蛙體內毒素幾乎相同的毒素。蛇和鷹發現它們后會主動避開它們,即使在其他鳥類身上爬滿的鳥虱對它們也退避三舍。
黑頭林鵙鹟這種小鳥是如何在體內積存毒素的呢?
科學家發現,黑頭林鵙鹟并不會直接產生毒素,而是通過捕食姬螢科屬甲蟲來獲得毒素。這種毒素被涂在鳥蛋和從未吃過甲蟲的雛鳥身上,捕食者碰到后也會避讓三分。
靠吃東西獲得“護體神功”的技能并非黑頭林鵙鹟獨有。藍頂鹛鶇體內的毒素來自它所吃的毒蟲;距翅雁因捕食有毒昆蟲而富含斑蝥素,人或天敵食其肉就會中毒而死。
非洲冠鼠體型粗壯,身上的毛較長,有時會豎起形成冠狀。2011年,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學家喬納森·金頓發現,這種動物可以毒死任何觸碰到它們的生物。
奇怪,非洲冠鼠自身不能分泌毒液,也不吃有毒的生物,它們是如何變成“毒老鼠”的呀?
原來非洲冠鼠會啃毒箭木。毒箭木又稱“見血封喉”,毒性很強,只要傷口接觸了它們的乳白色汁液,傷者就會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以致死亡。通常,獵人會將毒箭木的汁液涂在弓箭上用來捕殺動物。

非洲冠鼠先啃食毒箭木的樹皮,然后將含有毒液的唾液涂在自己的毛皮上。如果有敵人靠近,它們先發出警示:黑色的毛皮上乍起長長的白毛,背部拱起,同時嘴里發出“嘶嘶”聲,好像在說“別惹我,我有毒”。如果警示未能奏效,那么捕食它們的動物下場也不會太好——動作失調,口吐白沫,甚至中毒死亡。
有一次,金頓看到一只狗咬了一只非洲冠鼠后差點喪命。那只狗之后再看到這樣的老鼠,估計會嚇得渾身發抖。
海葵長得很像植物,但其實是一種食肉動物,構造非常簡單,可固著在巖石、木樁或貝殼、蟹螯上。它們長有上千個刺細胞,在受到刺激時,刺絲囊從刺細胞中排出,同時刺絲由刺絲囊外翻出來,用以捕食和防衛。
色彩斑斕的裸鰓亞目動物如蓑海牛以海葵等為食,由于它們的喉部有一層堅硬的幾丁質,所以吞食“毒刺”可以毫發無損。如果你以為裸鰓亞目動物像黑頭林鵙鹟一樣吃了有毒動物后自身變得有毒,那你就猜錯了,裸鰓亞目動物雖是低等生物,用起毒來手段卻很“高級”。捕食海葵后,裸鰓亞目動物以腸臟膨隆的方式將刺細胞置于下身某個部位,把海葵的刺細胞直接變成自己的武器。一旦遭遇敵害,它們就會射出這些“暴雨梨花針”,殺對方個措手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