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禮 苗冠群
自媒體憑借其高效便捷的特征使得信息傳輸成本顯著降低,個體發布的信息效率比傳統媒體顯著提升。在此背景下,自媒體轉變成人們表達自身看法、訴求的信息集散地和輿論放大器。新時期,如何開展好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已成為各行各業需思考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教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任務。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隊伍龐大、思維活躍的特征,是自媒體應用的主力軍。所以,自媒體時代為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帶來了巨大考驗,自媒體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可幫助高校塑造更良好的品牌形象,又可能會對高校的有序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一、高校網絡輿情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
高校網絡輿情屬社會文化范疇,是社會輿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網絡輿情轉變成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一大載體,其不僅具有社會輿論場的共通性,又表現出高校輿論場的獨特性,實現了高校內生輿論場與社會輿論場的融合。其中,高校內生輿論場是源自高校門戶網站、論壇等校內媒體形成的場效能;而社會輿論場則是源自新聞門戶網站、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體的場效能。現階段,學術界針對高校網絡輿情尚無統一的定義,存在各種學術觀點。通過對各類觀點的整合,筆者認為,高校網絡輿情主要是指人們對產生于高校的事件現象的情緒、態度、意見、行為傾向等,其是依托互聯網平臺傳播而形成的對高校內生輿論場與社會輿論場融合的統稱。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主體的虛擬性。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轉變成信息傳播的主戰場。這些新媒體平臺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特征,傳播主體在傳播信息時可隱瞞自身的真實身份。該種虛擬性的傳播方式,使得大學生可在互聯網平臺上自由地表達觀點,而不受社會輿論、身份地位等的約束。與此同時,虛擬性的身份還會使得大學生在看待公眾事件時缺乏理性,盲目跟風,致使引發網絡輿論不良事件。二是傳播的實時性。自媒體時代,信息可在短時間內傳遍校園每個角落,信息傳播不受時空約束,可與公眾事件保持同步,幫助人們直觀、多方位了解事件的進展。例如,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互聯網平臺上瞬間便充斥著各式各樣有關新冠病毒的信息,受到高校師生的廣泛關注,體現出高校網絡輿情的實時性。三是信息的復雜性。高校大學生上網頻度普遍高于同齡人,他們不僅關注課程改革、校園活動、就業信息等,還關注體育賽事、娛樂資訊、公共衛生事件等社會信息,而海量的信息給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分析帶來了極大考驗,再加上高校網絡輿情通常與學生利益有著緊密聯系,觀點、立場的相互碰撞,極易引發群體極化效應,進而形成網絡輿情。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網絡輿情涉及不同領域,網絡輿情引導控制面臨不小的難度。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網絡輿情極易形成
如前文所述,自媒體時代下,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使得大學生可匿名在互聯網上表達自身對相關公眾事件的意見看法,且并不考慮自身表達的言論會產生何種后果。微信、微博、抖音等各類輿情媒介操作便捷、傳播迅速、影響范圍大,加之交際圈內普遍為熟人關系網絡,使得大學生青睞于應用這些新媒體平臺。相關調查統計得出,超過八成的大學生會將上網時間用以瀏覽或者更新個人朋友圈,輿論在熟人關系網絡中可迅速傳開,在短時間內便會形成相應的網絡輿情。
(二)網絡輿情監管難度大
自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迅速、傳播載體眾多、輿情內容多樣復雜,不論是國家時政,還是一些瑣碎事件,均可能引發輿情危機。僅通過簡單的復制粘貼,人們即可將瀏覽到的信息廣泛傳播出去,人人都能成為網絡輿情的傳播者、接收者。自媒體時代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互聯網在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加大了網絡輿情監管的難度。面對這一情形,高校構建輿情防范應對機制便顯得尤為迫切,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輿情的監管力度。
(三)大學生缺乏網絡自律意識
互聯網由于其虛擬性相較于現實世界缺乏有力監管,從而誘發輿情道德的缺位,用戶可在互聯網上自由發表觀點,使得互聯網上誹謗、造謠等事情屢見不鮮。大學生尚未融入社會,還沒形成完備的價值體系,在缺乏約束的互聯網世界中肆意放縱,缺乏網絡自律意識,長此以往勢必會對自身的健康成長及社會和諧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三、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一)建立健全網絡輿情預警應急機制
現階段,高校網絡輿情監管效果不盡如人意,很大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可靠的網絡輿情監管機制。網絡預警會經歷形成、蔓延、消退的過程,此期間如果缺乏健全的預警應急機制,必然會引發輿情危機。鑒于此,在網絡輿情形成階段,高校應設置特定工作人員全天候對互聯網平臺進行重點監查搜索,第一時間掌握輿情發展態勢,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對輿情信息開展全面系統分析,結合其實際情況制定應對策略,進一步將輿情控制在形成之初,推動其正向發展。除此之外,還應當制定網絡輿情應急方案,盡可能控制負面影響,要堅定實施應急干預手段,對不實的網絡輿情予以刪除、屏蔽等,遏制不良影響的蔓延擴散。
(二)構建完善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網絡體系
近年來,各大高校均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并通過這些平臺進行實時的正能量信息推送,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基礎上,高校應引導各專業、班級開通新媒體賬號,并推選出優秀教師、學生作為模范,有效發揮模范作用,營造良好的班級、校園風氣。與此同時,高校還應推進不同平臺的優化整合,推動不同媒體的融合發展,借助平臺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對學生開展人文關懷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愛國主義情懷。另外,教學工作者應密切關注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并以此為切入點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實現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
(三)加大高校網絡輿情監管力度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控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涉及多個不同方面,需要高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為此,高校應構建一套完善的網絡輿情工作機制。首先,應設置專門的輿情管理人員,對網絡輿情做到快速有效的引導、控制。其次,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的評論員隊伍,對大學生關注的公眾事件予以及時發布并進行答疑解惑。再次,要建立網絡輿情問責制度,切實營造和諧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對故意造謠、惡意誹謗的個人,應在事后予以責任追究,并開展好相應的教育引導工作。最后,構建熱點話題發布機制,加強對官宣正能量的有效宣傳,將學生關注的相關事件予以及時公布,并表明學校的立場或進行適當的說明,以贏得學生的認同,以此引導他們發表正確的言論。另外,對于學生廣泛存在的疑問,應第一時間進行解答,幫助學生了解事件真相,進一步占據網絡輿情引導主動地位。
四、結語
自媒體時代下,隨著輿情媒介的不斷發展轉變,高校網絡輿情表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切實開展好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對推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高校可持續健康發展乃至社會和諧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相關人員必須革新思想認識,不斷開拓創新,明確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特征,結合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立健全網絡輿情預警應急機制,構建并完善大學生思政教育網絡體系,加大高校網絡輿情監管力度等,從多個方面積極促進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研究”(編號:15CSZJ28);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微博語境下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對策略研究”(編號:J12WH11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秦培濤,趙閃.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主要特征、生成根源及應對策略[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92-97.
[2]張允崢,肖巍.自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2):95-97.
[3]于丹怡.提升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的策略[J].經貿實踐,2017(23):362-363.
[4]曾學清.自媒體時代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安全引導研究[J].智庫時代,2017(12):24-25+28.
[5]姜良杰,王星淇.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應對研究:以北京J大學為例[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34-140.
(作者單位 1.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2.濟寧醫學院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