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摘要:網絡文學的商業化保證了其作品能夠貼近讀者,通過市場機制對作品進行優勝劣汰,從而使得網絡文學能夠一直煥發出生命活力。然而商業化終究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起到激勵網絡文學作者的創作原動力,并且給作者提供創作創作的物質基礎保障的同時,同時也不免讓網絡文學創作開始帶有功利性。
關鍵詞:網絡文學;創作;功利性
一、過分注重其商業性而忽略其文學性與社會性
早期的文學網站在沒有建立其商業化盈利模式之前,網絡寫手在互聯網上的作品創作,基本是抱著沒有功利性的,即時是諸如依靠《第一次親密接觸》一作成名的痞子蔡,在談及他的成功經歷時,也自嘲到自己上網寫小說的感覺就像不穿鞋的奔跑,最初所追求的動機無非就是一個爽字,而之后在網絡上的突然爆紅不過是意料之外的“擦槍走火”。當早期網絡作家們抱著情感宣泄或者自娛自樂的心態進行創作時,網絡文學所呈現的是一種自由化、草根化的先鋒文學形態。他們的成名是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學逐漸被大眾認可的一個既偶然又必然的趨勢,如痞子蔡就被人戲稱為“大時代下的被動式偶像”。隨著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第一代網絡文學作家紛紛轉行,或從網絡文學創作轉向傳統文學創作,如安妮寶貝;又或從作家轉為編劇,如寧財神……這使得網絡文學創作者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斷層期。而隨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網絡文學作者,伴隨的是網絡文學商業化模式的逐漸成熟。V工P付費閱讀模式、版權后期發……各種商業利益的誘惑讓這些網絡文學作者的創作帶有了明確的功利性與目的性,點擊率與人氣成了衡量一個網絡作家成功與否的標準。網絡文學發展越發成熟,創作者的這種功利性傾向就越強,網絡文學創作早已不復早期網絡文學作者單純宣泄情感或自娛自樂的創作心態,更逞論傳統文學中“以文載道”、“詠物言志”的情懷了。網絡文學,對于創作者而言,演變成了流水線上制作的文字產品,能夠靠它換取經濟層面的利益,是創作的終極目的之所在,而其中的文學性與社會性幾乎消失殆盡。
網絡文學的商業化趨勢,影響的不僅僅是網絡文學作者的創作理念,更影響了網絡文學平臺的生存狀態。以在網絡文學發展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榕樹下”為例,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談到創辦榕樹下的理念時,說自己最初的初衷是想通過這個網絡文學平臺,倡導一種“生活、感受、隨想”的文學創作方式,使文學通過網絡這一快捷的載體真正變成了大眾的文學。正是秉承著這種使命感,榕樹下才會最早作出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融合的嘗試,也才有1999年至2001年邀請知名傳統作家擔任評委的網絡文學大賽。但這種理念也使得榕樹下在2001年之后網絡文學商業化浪潮的沖擊下運營舉步維艱,在2002年朱威廉不得不把榕樹下網站轉賣給貝塔斯曼,最后幾經易手,經過歡樂傳媒后最終被盛大文學收購。盡管在談到榕樹下被盛大收購時,朱威廉希望盛大不要將榕樹下過度商業化,不要成為第二個起點中文網,讓榕樹下網站能回歸以往純文學的創作氛圍。當然在大的商業化趨勢下,顯然只能事與愿違,榕樹下在只保留了少量純文學創作板塊的底線下開始了大幅度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如果說榕樹下至少還能在商業化與純文學化之間求得一個微妙的平衡,結局尚屬不錯。那么其它一些早期的純文學網站就沒有榕樹下幸運了。幾乎與榕樹下同一時代建立的幾個早期有名的文學網站,清韻書院、西陸文學早已停止運營,白鹿書院網站運營慘淡;而于2003年成立,曾獲得過中國十佳最佳潛力文學網站、中國原創文學PK大賽十強、中國出版年會原創類文學網站全國第七名的純文學網站若雨中文網,也因無力維持運作而涉嫌盜版,于2012年被關停。目前國內較有影響力的純文學原創網站唯有2005年成立的掃花網(原名風雅洛陽文學網),但在經歷了20092010年短暫的輝煌之后,其也在迅速沒落。正是由于網絡文學商業化的沖擊,逼得國內幾乎所有純文學原創網站要么轉型,要么死亡,無一幸免。
正是商業化運作的模式,為網絡文學創作者以及原創文學網站找到了生存之道,但也正是由于商業化的泛濫,使得擺在創作者與文學網站面前的只有唯一一條道路,市場與點擊取代了傳統文學中的出版把關,變成了限制網絡文學真正自由化的栓桔。而網絡文學作者與文學網站動機的功利化又反過來加劇了網絡文學商業化的傾向。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過程,并衍生出了影響網絡文學發展的其它問題。
二、網絡文學作品質量的整體下降
首先是作者創作心態的浮躁。前面已經談到了,隨著網絡文學商業運作模式的日益成熟,商業化程度的口益加劇,作者創作的動機就越發具有功利性。在網絡文學誕生早期,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造就了網絡文學創作門檻低的特點,因此出現了大量草根作家依靠一作成名的案例,如《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痞子蔡原本是水利專業博士生、《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在從事專職寫作前,也從事過廣告美工、軟件編程、國際貿易等諸多非文學創作行業。這些非專業作家的成名,給大量網絡文學讀者造成一個錯覺,就是不需要專業的寫作技能,只要會使用計算機進行文字輸入,就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寫作獲取豐厚的回報。加之對于文學網站來說,增加一名普通作者對幾乎不會增加網站本身的運作成本。所以各大文學網站也樂于看到作者數量的增加,甚至有意促進這一趨勢。幾乎在所有主流文學網站,都設置有一個名為“簽約編輯”的兼職職位,其唯一任務就是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發掘有創作欲望的普通網友成為網站簽約作者,在網站上進行文學創作,簽約編輯的報酬按照成功簽約作者數量比例進行提成。因此“依靠網絡創作就能輕松賺錢”這一思潮泛濫于網絡文學創作者之中,并造成了近年來網絡文學作者以及作品基數的極速上升。至2012年第一季度盛大文學的最新統計報告,其旗下七大網站作家數量已突破160萬,而原創文學作品則有近600萬部。眾多作者懷著一夜暴富的心態進入網絡文學創作領域,未經過對作品的深度構思便開始用鍵盤創作。這種創作方式在網上有一種形象鮮明的比喻,叫“挖坑”。而在“挖坑”后,把整個作品完成的過程叫做“填坑”。由于網絡文學作品最大特點之一便是受眾反饋迅速即時,所以許多作者在匆忙挖坑后,當發現讀者反應不理想,不可能給自己帶來可能的經濟回報時,便會馬上中止創作,造成了大量所謂有頭無尾的“太監文”的出現。而由于網絡文學作者的金字塔層級分布(以盛大文學為例,能取得巨大經濟回報的所謂人氣網絡文學作者占整個網絡文學作者數量的比例不到十萬分之一,位于金字塔頂端。越往下走作者收入越少,而群體數量越多,位于最底層的是數以百萬計毫無收入的網絡文學作者),絕大多數作者得不到任何讀者認同,也不能獲得經濟收入,而這個趨勢隨著網絡文學創作者群體的不斷擴大日益加劇。可以想象,在這樣的大創作環境下,造就了作者浮躁的創作心態,最終導致大量網絡文學作品質量也是難以保障的。
與傳統小說不同,由于其特殊的商業運作模式以及快餐文化的特點,讀者點擊率成為衡量作品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而對于一部網絡文學,要提升點擊量,除了依靠內容吸引讀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依靠作品的量來取勝。這個所謂的量,一是指“作品更新量”,即創作速度;二是指“作品內容量”,即作品篇幅。
其實由于互聯網特殊的創作平臺以及快餐化的文學氛圍,網絡文學誕生早在初期,就呈現出了平均創作速度遠遠快于傳統文學這一特點。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創作時間也只有兩個月零八天,卻完成了三十四集將近六萬字的連載。而隨著網絡文學產業的發展與成熟,加之網絡文學創作心態的浮躁,導致網絡文學作品數量劇增,在數量以百萬計算的網絡文學作品面前,無論是讀者還是文學網站編輯,都沒有時間與精力對作品質量做深度判斷。而對于網絡文學創作者,尤其是還不具備知名度與讀者人氣的新作者而言,就只能通過增加自己作品在讀者面前的曝光機會,不被其它海量作品所淹沒,才有獲得讀者人氣和編輯青睞的機會。當主觀的作品內涵、質量、精彩程度等難以成為衡量標準時,就只能通過客觀的數據一一作品更新字數來量化。事實上,在各大文學網站的首頁,都會有一個最新更新作品列表。作品更新頻率越快,每次更新字數越多,就有越多的機會通過更新列表出現在網站首頁,增加被讀者關注點擊的幾率。而且各大文學網站編輯也會對更新速度更快的作品進行首頁推薦、特別推薦等獎勵。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文學創作變成了碼字速度比拼。一般說來,一個成功的網絡作家,平均日每口創作量要在6000字左右,當遇上“井噴”時期,甚至可以達到每天數萬字的創作量。在2012年以3300萬版稅收入名列2012年網絡作家富豪排行榜第一位的張威(筆名“唐家三少”),平均每天可以創作1萬字左右,一年下來即是300萬字。而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其從2006年7月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到2009年7月離開起點。三年時間,一共創作了94萬字左右,平均每年30多萬字。這種創作速度放在傳統文學作家中已經算高產作者了,但是單從創作速度方面來說,他與其他成功網絡小說作家相比沒有任何優勢。所以《盜墓筆記》在2009年之后不再在起點中文網上連載,轉為通過以紙媒為主的平臺發布,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創作后期已經感覺到網絡文學創作對“量”的畸形追求讓他壓力過大,并且降低了作品質量。
參考文獻:
[1] 歐陽友權.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 殷曉蓉.網絡傳播文化歷史與未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