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之下,電視觀眾的群體越來越龐大,而電視觀眾的層次也越來越多,具體包括性別、年齡、家庭背景、從事工作、收入水平,作為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每天固定于兩點一線之間,當代年輕人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工作與家庭,那么,電視中的財經節目就成為上班族了解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世界重大金融事件的窗口。當前金融市場中,股票的漲跌,房價的升降,CPI的欺負波動,等等的經濟學現象都是百姓最為關注的問題,上述的經濟現象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影響人們生活的重要因素。鑒于百姓生活的需要,電視財經欄目把握住了發展的契機。因此,本文以地方財經節目為研究對象,對電視財經欄目的困境與趨勢進行探析。
關鍵詞:電視財經; 地方節目;困境與趨勢
一、國內電視節目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視節目無論在數量或是質量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央視與地方衛視均采用自辦或者外購的方式播出財經節目,而財經節目以實用性、關注度高等的特點,一躍成為電視劇黃金檔、新聞資訊欄目的后起之秀。而當前我國的財經類節目制作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節目的播出形式比較單一、對受眾群體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的要求較高、財經節目的訊息準確度不夠,節目的收視率一般等問題使地方財經節目面臨不小的阻力,本文聚焦國內電視節目的現狀,探討當前網絡時代下電視節目面臨的問題,針對當前我國財經類節目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提出針對性地方財經節目的策略。
二、國內財經節目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一)收視率考核之痛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財經節目收視率并不理想,根據尼爾森的收視調查統計表明,央視晚間《中國證券》的收視率一般只有O.3%,《中國財經報道》也只有0.2%或者0.3%。地方臺的情況大同小異,如最早涉足證券電視節目的北京臺,《證券無限周刊》節目雖然曾在業界有很大影響,收視率也一直在低位徘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絕大多數的財經節目內容理性,數據分析枯燥乏味,與社會新聞相比,眼球效應相對較低。其中一些證券分析類節目形式簡單、內容晦澀,普通百姓看不懂,專業人士不愿看,成為許多財經節目生存的尷尬境遇。目前電視媒體仍是以廣告為主要盈利來源,收視率是決定廣告收入的核心指標,財經節目的壓力不言而喻。
(二)全媒體融合,多渠道發布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各種移動設備可能會成為新的節目接受載體,財經節目的形態、架構也會根據移動技術和設備的特點改變。同一個信息根據不同目的制作不同產品,比如在電視中播出注重分析,在網絡中注重信息量,手機中注重互動,這種有針對性的制作將大大增加信息的利用價值。
三、財經節目發展趨勢
(一)欄目定位清晰,目標受眾明確
電視財經的受眾嚴格來說也分為“大眾”和“細眾”,定位大眾,就要考慮到通俗易懂,定位“細眾”,則要投其所好。尋找到適合大眾接受的新聞寫作和表達方式。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財經故事化,如央視財經頻道的《生財有道》,以故事化手段洞察經濟生活,在降低受眾接受門檻的同時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
定位細眾的財經節目則要根據目標受眾的年齡、行業、性別、文化水平等因素作精準分析,制作符合受眾預期的節目。面對專業投資者的節目,要做到及時權威,提高專業化水平。國外的彭博資訊、道瓊斯等專業的財經信息提供商,以強大的信息容量為后盾,以權威的信息分析為利器,要求記者達到二級經濟分析師的標準,再加上熟練的新聞采訪技能,必然在專業性上走得更遠,這是專業財經節目需要借鑒的地方。
(二)打造品牌節目,提升附加值
一檔熱門品牌節目的生產創建要有相對成熟的專業流水線,像第一財經的《決策》就是同CNBC、哈佛商學院合作,從案例、嘉賓、觀眾的選擇,主持人問題,到演播室背景,都有一系列制作標準和技術,雖然收視率在同時段中并不是很高,但收視群體素質相對較高,并且穩定。
(三)立足本土,服務地方經濟。
以特色內容服務地方經濟,成為地方經濟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是地方財經節目實施個性化、特色化的節目營銷策略,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江蘇民營經濟發展活躍,鼓勵自主創業的政策不斷出臺,在此背景下,《新@財經》推出了《創富江蘇》專欄,聚焦省內特色創業項目和創業人物,用創業故事的形式。
(四)整合資源,提升品牌價值。
《新@財經》除了日常節目播出外,還充分整合資源,延伸電視傳播鏈。例如,與南京大學EMBA合作,聯合舉辦南京大學EMBA年度峰會暨江蘇巔峰經濟人物頒獎典禮;在品牌板塊《巔峰訪問》的基礎上,推出兩冊同名圖書;與省發改委合作,多次推出大型跨國新聞報道,并結集出版。可見,地方財經節目可通過整合資源,與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共同把事業做大做強,實現共贏。在電視、雜志、書籍、網絡、社交圈等多種媒介之間實現內容相互推銷和資源共享,形成合力,拓展財經節目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了品牌價值和內涵,使地方財經品牌在傳媒競爭的浪潮中自有一席之地。
四、結束語
由于全國證券市場集中在滬深兩地,上海、深圳、北京,在此類節目制作上占有絕對優勢。各電視臺、各頻道引進的證券節目或聯辦的證券咨詢機構大都集中在這三地。
參考文獻:
[1]李妍. 廣播電視節目傳輸與發射臺的維護管理研究[J]. 電視技術, 2020, v.44;No.531(02):24-25.
[2]楊一森, 劉福泉. 科普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特色——以《加油!向未來》為例[J]. 青年記者, 2020(2).
作者簡介:
侯俊宇(1999-),漢族,甘肅白銀人,專科,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