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茹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藝術性學科,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可以感受到數與數、數與圖形之間聯系的魅力。數學本身也是一門創造性思維學科,新知識的學習往往需要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并需要將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利用創造性思維與新知識點進行有效相連,才能完整的構成數學知識體系,可以說數學學科本身就具有創造性的屬性。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現代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數學運算能力強,數學思維能力弱的現象。雖然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實行多年,但高考、中考、小升初的教學壓力仍然存在,許多數學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往往通過題海戰術與機械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從而固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為了進一步詳細闡述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筆著將以《圓》、《圓柱與圓錐》這兩章教學內容為案例進行詳細的教學分析。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小學生
一 、以生為本,創新思維
學生是課堂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體,為此數學教師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要從學生的學習特征入手。高年級小學生本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數學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打下了必要的知識基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傳統的教學中,數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是“概念學習—例題講解—習題拓展”教學模式,教師為了迅速的強化學生做題能力,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用于例題與習題教學,從而忽視了概念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根本在于學生對于概念的深入了解,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概念的深入教學好比高屋建瓴,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成為了紙上談兵。為此高年級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時,應該以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與學習認知特點為根本進行概念的深入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教師在講解《圓柱與圓錐》這一章時,首先要為學生詳細的講解圓柱是由一個側面與兩個底面組成,其中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教師對學生講解圓柱的特征后,學生知識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識的表層認知,并沒有深入的理解其中的內容,高年級小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但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進行抽象的思維仍然有一定的困難性。為此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多個立體模型,讓學生在其中挑選圓柱體,學生辯認圓柱體的過程中也是將概念知識內化的一個過程。在學生挑選模型結束之后,教師將圓錐與圓柱放在同一視線處,讓學生進行對比,從而讓學生思考圓柱與圓錐的共同之處,教師可以告知學生這是“圓錐”,為學生在后序的圓錐學習中打下基礎。教師將創新思維融入教學中,創造“活性”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學以致用,靈活創新
筆者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看到,學生在數學學習時并沒有自己的主動思維,許多學生存在著“教師講什么,我就學什么”的狀態,只要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就可以。學生消極的學習狀態與不求甚解的態度,嚴重影響了教師開展創思思維能力教學活動的培養。為此數學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式,通過利用有效性提問打破學生的思維惰性,通過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從而實現培養學生靈活創新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教授《圓的周長》時,要求學生掌握圓形的周長公式為“C= d”或“C=2 r”。教師可以設計題目“如果一個圓形的周長是18,那么它的半徑是多少?”,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根據公式“C=2 r”得出“r=”,最后求得半徑為“”。教師此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題目“已知學校要在花壇(圓形)周邊擺上花盆,已知花壇的直徑為8米,那么花盆圍成的周長是多少?”,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這道習題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這道題目的所要考察的重點是是什么?題目中所求的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是“圓形”、“周長”,從而讓學生聯想到圓形的周長公式,進一步讓學生意識到花盆圍成的圖形的是圓形,實際上要求的是圓形的周長。通過所舉案例可以看到教師教授學生圓的周長公式,并利用周長公式推導出半徑公式,體現了“學以致用,靈活創新”的教學策略。
三、小組合作,創新能力
筆者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發現,小組合作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更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同齡人,并在小組討論中激發自己的創新思維。小組合作雖然是以學生討論為主的教學模式,但小組討論的專題與討論的題目直接關系到小組討論活動最后能否成功開展。為此教師在利用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應該結合數學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討論專題,規范小組討論流程、合理規劃組員。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性、性格、性別進行科學分組,盡量保持各個討論小組中具有不同能力、性格、性別的學生,從而為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提高不同的思考角度,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根據《圓的面積》設置小組討論專題“圓形的面積與圓的周長是否有關?”教師在幫助學生分完組后可以為學生發放多條長繩,讓學生用以構建不同的圓形。學生在小組共同的合作中經過多次的實驗發現,經過數次比對,周長越長的圓面積也就越大,學生們用直觀的方法得出結論。這時教師可以二次設置活動專題“能否從圓的周長公式與面積公式角度進行得出二者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在小組的多次合作中,通過討論、實踐等多種方式對教師所設的專題進行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結合生活,創新應用
創新應用是數學教師開展創新思維能力教學的關鍵環節,學生將創新思維應用與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生活性與實用性,生活中給處處存在著數學的身影。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數學理論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從而實現創新能力的有效應用。教師在進行此環節教學時,可以結合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中的生活現象,為學生構建特定的生活情景,從而幫助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有效遷移與創新應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應該以學生為本,尊重高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規律與認知規律,運用多用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構建“活性”數學課堂,實現創造性思維的有效內化。
參考文獻:
[1] 高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18(03):28.
[2] 宋國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