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學如同哲學一樣普遍,很多人認為美學是一個高端的學科,不是普通的人能研究明白的,所以一些自認為粗俗鄙陋的人他們認為美跟他們相距甚遠以至于摒棄它,厭惡它。但實際上,美就在我們身邊,不管從哪個流派,哪個思想來說,美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鶯歌燕舞叫美,螞蟻在搬家也是美,世間萬物都離不開美。千百年來無數的人在探索美得本質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其目的旨在于探索出一條真正正確的道路,到底什么才叫真正的“美”?本文淺論西方美學在不同時期對美的本質的研究進行解析。
關鍵詞:西方美學;美的本質
一、古希臘時期美學
古希臘時期的美學主要是指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四世紀這一段時期的美學,而且真正輝煌發達則開始于柏拉圖以及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時期。這一時期被西方學者視為啟蒙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還沒有真正接觸到美學,沒有真正的去探索,但是已經有初步的意識去思考何為美。
說到古希臘時期,我們不得不提到古希臘文化,希臘文化發源于巴爾干半島,因為四周環海,在地理環境上對整個希臘的經濟、思想、政治都給予了極大的助推力。而由于其航海業以及經商貿易的發展,使得其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再加上希臘民主制度的建立,還有宗教色彩的孕育,對希臘美學思想的形成于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
希臘哲學在最開始的時候是以畢達哥拉斯學派為代表的探究客觀自然所帶來的美的思想,他們認為“和諧起于差異的對立”,“音樂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闭J為宇宙萬物都與美有聯系,畢達哥拉斯學派可以說是古希臘時期美學最重要的理論,后期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美學都收到其影響。
說到古希臘美學,不得不提到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可以說,其二人的美學思想代表著古希臘時期美學思想的巔峰與輝煌。柏拉圖有一個使一切事物成為美的事物的品質,特例的美是相對的,變化無常的,而這個美的品質是絕對的永恒不變的,是絕對的。將其賦予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這件事物就成為了美,而不管這個事物是物件還是人本身亦或是思想學派都無關緊要??鬃诱f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通過肯定來否定固定下來的思想,因為固定下來的東西,最終還是會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而消逝殆盡。你認為天有缺,缺在你自己心中,補天,即補自己的心。如果心無缺,天也就無缺了。你不能固定真實,你可能認為自己能固化外在的表象,但其實你只是把自己的思想給固定化。而亞里士多德則更偏重于經驗、科學的分析,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在很大部分程度上樹立了古代西方美學的基本規范。
二、古羅馬時期美學
在亞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臘美學思想則慢慢衰敗,文學以及文化藝術的重心由雅典逐漸向羅馬偏移。在古羅馬時期,除去原有的藝術形式,小說,諷刺性散文以及抒情詩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由于缺乏了對美學思想深入地去探索思考,即使在古羅馬時期各個藝術流派新興學科的興起,在對美學理論研究的發展上依舊不如古希臘時期。盡管在一部分程度上,古羅馬在文化上借鑒吸取,甚至有些復刻的痕跡,但是古羅馬的美學理論依然有著屬于羅馬人自己的美學特色。在這個時期中,伊璧鳩魯、斯多葛以及懷疑派在古羅馬時期占據了主導地位。伊璧鳩魯注重感覺,“美即享受”,他認為只有快樂才是美的標準。伊壁鳩魯的哲學正象他那時代所有的哲學一樣,主要的是想要獲得恬靜。他認為快樂就是善,并且他以鮮明的一貫性堅持這種觀點一直到底。他說:"快樂就是有福的生活的開端與歸宿"。而斯多葛則追求自然法則,將自然與美的享受統一起來,在社會生活中,斯多葛派強調順從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幸福。他宣揚人類是一個整體,只應有一個國家,一種公民,即宇宙公民。懷疑派則是顧名思義,對理性的懷疑體現得淋漓盡致。不管到底有沒有問題,這三種思潮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足之點,但是他們仍然對羅馬人對于美學的傾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羅馬時期,維特魯威對具體的藝術類型的理論研究有了進展,他的《建筑十書》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都深刻地影響著西方的建筑思想。
三、中世紀時期美學
“中世紀”這個詞的觀念,是十五世紀后期人文主義者首先使用,具體指向為古希臘羅馬到古典文化復興期間的年代。中世紀實際上是處于基督教神學統治的時代,教會至上,它不僅控制著社會群眾的思想,甚至控制了這個國家的統治層。中世紀美學思想大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時代的美學思想;第二個就是以托馬斯·阿奎為代表的經院哲學的美學思想。中世紀的美學思想核心思維就是代表上帝來告訴群眾什么才叫“美”。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實的。所以同理類推,他所創造的各種對象在不同程度上也肯定都是美的;現實世界的美,是上帝作為萬物的創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結果。由于其存在于神學唯心主義,所以中世紀時期所存在的美學一定都是附庸到神學統治中的,在中世紀時期美學思想的發展中,普羅提諾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學說將畢達哥拉斯學派以及新柏拉圖主義還有東方神秘主義相結合,認為美的本質是宇宙的本源,即“太一”。普羅提諾突出了柏拉圖哲學中的“巴門尼德”方面,強調最高精神本體即"太一",由于他是有神論,所以在他的精神領域中是存在映照諸天的神的,他所處于的世界是悲慘而且痛苦的,而他認為是存在于另一個世界,天堂也好,地獄也好,那個世界是幸福的美好的,他是不屬于這個世界的,所以他的生平也都是由其底弟子蒲而菲力所寫的傳記將其記載下來的。盡管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附庸了基督教,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哲學思想對整個中世紀時期美學影響也比較巨大。
而作為中世紀時期美學向文藝復興時期美學過渡的人物但丁也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人物,他是意大利從中世紀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過渡期前最偉大的詩人、作家,也是人為主義的開創者。《神曲》是但丁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他在被流放的過程中見到了太多的苦難所以想尋求真正的快樂與幸福,《神曲》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的?!渡袂氛麄€就是一個寓言,人生中迷路到了煉獄見過了那么多的苦難最終走向了天堂到了幸福的伊甸園。他告訴人們只有經歷了那么多的苦難,但是最后一定會幸福的走完這一路,他不僅是要將這個思想傳遞給他人同時也是傳遞給自己,在流放的過程中他一定很痛苦很絕望,但是《神曲》作為他精神的一個寄托他一定最終會走向幸福的國度,這個過程只是他人生中必將經歷的一個旅程。但丁美學思想的基礎是中世紀神學以及亞里士多德哲學,他強調“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同時,也強調“萬法取自自然?!彼c普羅提諾對中世界時期美學思想均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四、文藝復興時期美學
文藝復興是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初發源于意大利并作為全歐洲文化與思想的運動。文藝復興時期也經常被西方學者稱之為中世紀與近代的交接和分界的時代,其最大的特色是“人文主義”思想為核心反對中世紀的神學觀念。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高度贊揚了世俗美,人性與人權,整個藝術充滿了人本主義美學思想。重點強調了“人間煙火氣”的思維,認為只有人的生活基礎才是最重要的。由人的理性而充分肯定世俗物質生活和人的感官愉快,從藝術實踐出發,來探討美學問題,各種藝術的繁榮是文藝復興美學的最大的特征。而且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在美的哲學思辨中也沒有太大的進展,并沒有形成成規模的美學體系,二期文化上的發展本人將其分為三個階段——起步、輝煌、遲暮。在美學思想上難以嚴格將其區分開來。
達芬奇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也是將繪畫與美學相結合,他認為不懂繪畫得人既不懂哲學,也不懂自然。他認為“藝術應該像一面鏡子將自己轉化為對象的顏色,并如實攝進擺在面前所有物體的形象。”人們對于美學思想的認知都是從感性到理性慢慢轉換的,而達芬奇的“經驗論”與后期思想主義相比就非常超前了。對于美觀,他所認知的美感思想已經超于了那個時代,甚至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界限。到目前為止,還有人在探索達芬奇的秘密,對于達芬奇眼中到底什么是美,人們直到現在都在探索,就像是神秘的微笑這幅巨作一樣,到底她的微笑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感情,到底想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思想大家到如今都很迷惑。離世之后,留下很多的疑問,等著人們去探索,他當時的思想以前超越同時代,在死前,還留下遺憾,讓上帝寬恕他的靈魂。
達芬奇美學思想結合了他自己對于世界多方面的獨特見解,在科技、科學中的眼光中理解藝術美,藝術字融入科學,兩者結合構造了一副完美的藝術創作。因為達芬奇自己的思想融入了科學的元素,所以開創了藝術界的先河,在中期的時候,達芬奇美學思想得到了藝術的肯定,到現在為止,達芬奇美學思想還在世界各地流傳,被廣大追求美的人探索著。
卡斯特爾維屈羅作為文藝復興著名的文藝批評家也是亞里士多德史學理論最有名的詮釋者,其保存下來的《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詮釋》是卡斯特爾維屈羅最有影響的著作。他認為詩的目的就是娛樂,尤其是娛樂人民群眾,這與長期以來西方美學思想認為美學的美育性是相悖的,尤其是吉爾伯特以及庫恩都稱之為“當時最激進的詩歌理論”。它標志著人民對藝術獨立的美學價值的認識更加的滲透了。如果說達芬奇是提出了“鏡子”理論的話,那么卡斯特爾維屈羅則是提出了由“鏡子”轉向“燈”的思想。他還將戲劇詩與敘事詩相區分開來,認為戲劇詩在范圍上是小于敘事詩的,這些等等看法對于西方古典戲劇的“三一律”有著重要作用。
以上四個時期,作為西方美學思想的發展來說屬于“少年”,在這個大時期中,種種的思想還不夠成熟,有許多思想體系還存在著不足與偏差,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不管美學研究的是自然還是人,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藝術一直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和關注點,追根溯源,探求美的本質是需要我們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柏拉圖也好,亞里士多德也好,薄伽丘也好,不管是從理性視角出發還是感性視角出發,不管是“萬法自然”還是“美即享受”,美就是美,它存在于那里,所以,它存在于那里。
參考文獻:
[1]毛宣國,《西方美學思想史》[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
[2]牛宏寶,《現代西方美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
[3]宛小平,《美的爭論—朱光潛美學及其與名家的爭鳴》[M]新知三聯書店,2017.6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6
[5]張法教授,《中國美學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6
[6](德)托尼奧·赫爾舍著,《古希臘藝術》[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7]李澤厚,《論美感、美和藝術》,哲學研究,1956
作者簡介:
尤陽(1996—),男,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