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男
摘 要:大學作為文化傳承及創新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培養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的使命。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往往掌握文化理論知識和框架,無法對文化建立起一種感性認識,限制了傳承文化的能力。為了適應現階段“文化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我們在文化教學中提出“可見、可觸摸式”中外文化體驗模式,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參與到文化實踐中去。
關鍵詞:大學生;可見;可觸摸;文化體驗
“可見、可觸摸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形象化教學為出發點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其特點是,在傳統的課堂講授和PPT圖片基礎上,結合大量的實物模型,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和發現概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基于“可見、可觸摸式”教學法的特點,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需求,進行了一系列文化教學改革,不僅在課堂中使用模型和道具,對文化進行了實實在在的“可見、可觸摸”,也利用第二課堂進行了更深入的文化“觸摸”實踐。課題研究以“可見、可觸摸式”作為切入點,擬通過這個研究,探索高校中外文化體驗的有效模式,為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了解外國文化,作出些許貢獻。
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為學生開設文化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進行文化理論導入。首先進行文化“觸摸”認知,在課堂中理論教學中,可提供一系列簡單的演示和文化傳承者的表演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如中國文化中的漢服、書法、剪紙、京劇等。找出那些可以用實物說明的結構或概念,然后設計、制作出簡單的、適合于課堂使用的演示模型即文化符號來解釋這些概念。在可能的情況下,要鼓勵學生來設計和制作一些模型和樣品,通過這樣的“可見、可觸摸”,實現課堂上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其次,帶領學生參與到文化“觸摸”實踐,為使學生更好地以“可見、可觸摸”方式體驗中外文化,因此我將設置文化“可見、可觸摸”的實踐體驗環節。在課堂中根據第一次文化“觸摸”建立起的文化認知,讓學生進一步接觸文化符號,如:唱京劇、制作臉譜、寫書法、編中國結、剪紙、做茶藝表演等,實現真正的“可見、可觸摸”。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從春秋先秦到漢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中國戲曲藝術經過幾千年的孕育、融合、演變和不斷改革完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表演藝術風格和表演形式。但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西洋音樂的引進,戲曲也就距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的傳統戲曲藝術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大多年輕人不懂這門藝術,后繼之人也甚少,但是許多外國人非常仰慕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尤其是京劇藝術,漂洋過海到中國拜師學藝。因此,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我們應該加強大學生對戲曲藝術的學習,讓學生們了解戲曲,熱愛戲曲,并能夠切身參與到學唱戲曲活動中去,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戲曲文化。
在文化“觸摸”認知階段,首先進行戲曲概述的講解,如:中國戲曲成熟的條件,戲曲種類,發展歷史,戲曲的四大行當“生、旦、凈、丑”,戲曲臉譜和服飾以及戲曲的藝術特點等。在此階段,通過ppt展示和欣賞播放名家名段,使學生對戲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激發學唱戲曲的興趣。之后我帶領學生參與到文化“觸摸”實踐中去,主要是學唱與演繹名段和臉譜制作體驗。如《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花木蘭》、《女駙馬》、《大唐貴妃》大家熟知并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通過課堂上的欣賞,情景的演繹,小組的討論以及教師的指導,讓學生成為舞臺的主角。
情景式教學法也是現代教育課程中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操作是在文化學習的最后環節,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全員參與,以一場中外文化元素組成的文化演出或者以和文化相關的作品展示作為考核學生文化課程學習的實際效果。在戲曲課堂中,學唱京劇,進行表演展示,并且通過文化符號制作、民俗文化調查和文化匯報演出等文化實踐形式,真正實現對文化的“觸摸”。
在一輪文化體驗結束之后,系統總結和反思研究課題的實施過程,形成詳細的研究報告,整理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適合培養學生體驗文化學習文化的教學模式,并進行總結分析以用來作為改進工作的參照。 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動手制作和交流討論等文化實踐環節,才能使學生在學唱經典劇目和繪制臉譜過程中提高對中外文化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內心對于文化的真正熱愛。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經驗、共享經驗,也能夠促進學生全面擴大中外文化認知面以及激發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愿望。這種文化體驗模式比以往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更加具有親和力,更生動和活躍。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戲曲課程的學習,通過與戲曲的親密接觸,有機會以全程“可見、可觸摸”的方式接觸高雅文化,能夠很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性思維習慣。在戲曲文化體驗過程中,很多同學深深喜歡上了戲曲藝術,并通過文化表演等形式展示這些文化形式的美,激發了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以更高的熱情投入中外文化的學習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活動中。
結語:
“可見、可觸摸式”文化體驗模式本身具有創新性。它的理念可以概括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文化符號或模型為輔助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動手能力同時關注教師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針對當前傳統文化傳承式微的局面,提出“文化型”人才培養理念,明確對于漢語及非漢語專業的學生,要把對中外優秀文化的認知、內化和傳承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以此也可以帶動學生會在語言學習過程能夠更加游刃有余。
通過“可見、可觸摸式”文化體驗模式的實施,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既重語言又重文化”,認識到文化之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使得在“一帶一路”大環境下的大學生首先建立起“文化先行”的概念。
參考文獻:
[1]郭金龍.淺析如何讓戲劇戲曲走進大學生[J].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5
[2]盧曼萍,潘曉華.體驗:實踐教學的重要內涵-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解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3)
[3]周雪英.淺析實踐體驗式教學的三種方法[J].新課程,2017(11)
[4]顏曉華.關于戲劇戲曲教育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北京大學收錄,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