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茜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的名字我是從眾多老師的發言中、辦公室墻壁上的格言中知道的,很慚愧從沒有主動研讀過蘇先生的教育著作。所以非常感謝學校師訓處贈與《給教師的建議》這本共讀書籍,感謝年級提供這樣的共讀時光,感謝備課組給我機會,讓我在這里和大家共同成長。
翻開書頁,熟悉之感卻撲面而來。書中內容真實、質樸,沒有華麗的詞句,沒有轟轟烈烈的案例,沒有讓人費解的說教。隔空隔世而來的蘇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講的正是我們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們的學生,他拿起的就是我們的教材,他討論的就是我們的課堂,對我有啟發的地方實在太多。今年是蘇先生誕辰101周年,書中的100條建議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細細品味與踐行。接下來談談我的體會。
關鍵詞:閱讀提供;教師;積極成長;內驅力
一、鮮活的生命力超越時空
蘇先生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從民主出發,從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出發,直指教育本質,他的教育理論永不過時,即使穿越時空,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如果能將這100條建議應用到解決當下最棘手的問題上,或許這才是他真正的意義所在。
當下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便是學生沉迷網絡游戲,那游戲究竟有什么樣的特點讓人如此著迷?我們的教學能否也具備這樣的特點呢。我在《給教師的建議》上篇中找到了答案。
游戲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情節動人,扣人心弦,隨時都可能會出現意外。這樣,玩家的心就會被緊緊抓住,不容半點的馬虎。特點二,是“一切都可以重來”。在游戲中,玩家都有若干次生命,一次倒下了還有下一次,當第二次生命來臨的時候,玩家就會更珍惜,更加投入。然而,不管你這樣做多少次,永遠沒有批評。只有技術越來越嫻熟,水平越來越高,心理素質越來越穩定。特點三,在游戲中,玩家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獲得一個殺手锏,或保護自己,或增強數倍的殺傷力。最后游戲能充分地張揚個性,可以選擇喜歡的頭像,喜歡的武器,適合的戰術,可以控制的速度,甚至自己“想死就死、想活就活”,那真是瀟灑自在、暢快淋漓。
二、教育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從某些角度看,教學和游戲是一致的,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他調動了學生腦力勞動的積極性。蘇先生講到,教師應努力發揮的正是這種大腦思維的積極性。如備課時要找到若干一下子看不出來的關鍵地方,他們有因果關系,從這種因果關系中就能引發問題,而問題本身就是調動學生腦力勞動積極性最好的方法。教師如果從這樣一個角度考慮教材,將因果聯系的暗線找到,設計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就能做到像游戲一樣牢牢抓住學生。而不是簡單講個笑話或者提問來制造課堂表面的積極性。
游戲中可以有幾條命,但我們的教學是不容學生失敗的。且不談大考,即使平時的作業錯了,雖然給一次補做的機會,但那也一定是在 “狂風暴雨”后。蘇先生說到,評分是一種最微妙地教育工具。只有當師生關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關懷的基礎上時,評分才能成為促使腦力勞動積極起來的推動力。蘇先生每堂課都對學生的精神生活進行細致的研究,從眼神就能判斷他是否懂了。如果眼神說明他對回答問題還沒有做好準備,那就不去評價,給他第二次生命的機會,此時的評分才會有分量。
游戲中的殺手锏如同教學中的學習技巧。蘇先生將沒有學習技巧比作一個沒有牙齒的人,不得不囫圇吞棗、起初感到不舒服,以后就害起病來,什么也不能吃了……快速而用心閱讀,邊想邊讀,快速書寫,邊寫邊想,都是學習必備技能,我們要將他訓練到日常中。要以看待事實的觀點分析教學大綱,要考慮選擇哪一部分事實用于課堂講授,留下哪一部分讓學生去收集和處理。學生收集和處理事實時,便走上了自我培養智力的道路。
蘇先生列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數學解題課中將班級分成了五個組:第一組是成績好的,第二組是勤奮努力的,第三組可以不需要幫助能自己解決中等難度的習題,第四組理解和做習題都很緩慢,第五組是個別學生。這些學生小組不是固定不變的,隨時根據知識掌握情況晉級到其他組。這是一個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進步的課堂,是使學生能像在游戲中一樣得到個性化定制的課堂。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只不過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圍的知識,而不是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學生,是以不同的方式達到這種水平和掌握這個范圍的知識的。
我們無法強迫學生用功學習,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們有探索的內驅力。一句話,我們應在孩子們行進時,不斷向孩子們的油箱“注油”。
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哪兒找時間,一晝夜只有24小時”,讀到這一條時,我第一次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教師這個職業。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學科積淀的重要性,可是總感覺沒時間提升,越不提升自己,備課越需要花很多功夫,就會越沒時間。如何跳出這個怪圈,唯有讀書。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就是這樣的活水。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最終注入思想的江河。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里,讀書是一個重復次數最多的詞語,這也是蘇先生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讀書不是為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于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請讀書吧,不僅要讀所教學科前沿的雜志,更要讀教育學術著作、兒童心理研究著作及其它鼓勵人奮進、引導學生成長的書籍。
現代教育家張文質說過:建議三種人去當老師,第一種人,童年特別幸福。一個生活在家庭氛圍特別好的孩子,得到足夠的愛、溫暖以及安全感,那他在教學中感染力特別強。另外,家庭閱讀氛圍好,教師的閱讀力就會很強,就能形成持續、系統、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會更專注傾聽,和富有邏輯的表達。第二種人,對職業的熱愛。所有從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都過著一種特別辛勞和清貧的生活,當老師的生活壓力太大,就更容易引起職業倦怠。所以,家庭經濟基礎尚可,同時熱愛這個職業就特別重要。第三種人,身體健康。一個強健的身體,才能應對教師這個復雜、繁瑣的工作,才能保證精神不輕易失控。可見,在如今的教育體制下,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中,應對教師職業倦怠和提高教師工作熱情,讀書無疑是最好的途徑。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有人問道,你要花多少時間來準備一堂課?我可以這樣回答:“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如果是說是辦公室里的準備,那只用了15分鐘”。
讀書是對自己的慈善,做任何事,就跟做慈善一樣,本身就是對自己的慈善行動,不追求社會評價和他人肯定,當然去做了,你一定會得到贊許。這場關于讀書的修行中,我們不是孤軍奮戰,期待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