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天亮
(山西瀟河建筑產業有限公司 太原 030401)
從國際建筑行業發展水準來看,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水平的確處于不高的狀態,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是其主要特點,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融入到實際的建筑工程中去,農民工成為建筑行業中人力資源的主流,其占比高達95%。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人口增長率會慢慢下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也在不斷加強,建筑行業勞動力資源的供需矛盾開始朝著日益激烈的方向發展。有專家對于江蘇省多個城市建筑農民工平均年齡進行樣本統計分析,發現平均年齡為44.73歲,其中45歲以上的建筑農民工占比高達49.5%。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建筑農民工反饋如果有其他的工作,他們更加愿意轉行,而不是留在當前的建筑崗位上。在生產建造方式不斷變革,城市化持續性建設訴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裝配式建筑作業方式開始成為國家推崇的建筑模式,這可以引導我國建筑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依靠更加機械化,更加自動化的技術來替代人工,確保更加多的年輕勞動力參與到實際建筑生產實踐中去。
對于裝配式建筑而言,工程化生產是其主要特點,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從當前實際裝配式建筑實踐來看,其主要有兩種實現路徑:其一,固定方式。也就是說模具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作業人員,鋼筋和混凝土在各個模具之間進行流動,在此過程中使用比較多的有固定模臺工藝技術,預應力工藝技術等;其二,流水線方式,就是PC構件生產過程歸結成為很多的操作工位,從構件到工位,依照對應順序來進行流轉,其中可能使用的有半自動流水線,全自動流水線。詳細來講述,PC構件生產工藝可以歸結為:安裝模具環節—依照程序進行澆筑—趕平環節—預養環節—抹光環節—養護環節—拆模環節—起板入庫環節。
從上述智能制造的流程來看,其的確可以使得實際建筑生產運作模式發生徹底改變,但是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還需要有著更加大的規模,這樣智能制造的發展也需要面對很多的問題,其集中反饋在:PC構件生產工藝處于十分復雜的狀態,并且標準化意識也不是很強;PC生產設備,鋼筋加工設備,攪拌設備,起重機設備之間的聯動性不是很強,彼此的工藝配合能力處于比較差的狀態,難以發揮整體協作機制的最大效能;生產設備自動化程度,信息化程度都處于不足的狀態,人工手動控制會消耗一定的人力資源;鋼筋生產的環節,單一鋼筋設備的簡單堆砌,還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其中;當前國產的很多設備無論是從精準度角度來看,還是從可靠性角度來看,都不是很理想。上述提及到的諸多問題,如果不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可能使得實際的智能制造處于相對低效率的狀態,也就難以體現出智能化的特點。
PC工程智能制造創新需求問題的探討,可以找到實際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可以以此為切入點,步入到更加理想的創新格局。詳細來講述,在此環節的創新需求集中反饋在:其一,PC構件生產線用擺模機器人和配套模具的研制,確保可以將其使用到構件生產制造中去,無論是機械結構的制造,還是傳動系統的制造,乃至是控制系統的指導,都可以展現出良好的控制精確度,擺模精確度,還可以高度開放,很容易進行兼容,繼而確保與人機之間的交互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依靠這樣的方式可以與專用模具實現匹配,繼而使得自動化水準得到更加快的提升;其二,實現鋼筋籠和模具一體化智能組裝設備的研發。在進入自動化的過程中,模具和鋼筋籠的識別過程,存儲過程,運輸過程,搬運過程都可以歸結起來,做好對應標記和存儲,這樣可以引導實際的組裝行為朝著更加準確化的方向進展。這樣就可以改變以往組裝安裝精確度不高的格局,使得自動標識和信息化建檔步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1];其三,實現鋼筋籠自動綁扎或者焊接智能設備的研發。比如可以實現對應網片規格全過程自動生產的設備系統,能夠焊接或者綁扎對應鋼筋,有著比較好的直徑范圍,質量處于理想狀態的。在鋼筋網絡尺寸精確度控制方面,可以將其設定在預定的狀態;依照預埋件,窗戶,門口尺寸等因素,使得實際開孔朝著更加自動化的方向發展[2]。
在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不斷運用到各個領域的過程中,發現在裝配式建筑環節的使用還是比較少的,相比較施工機械化和現澆結構而言,其優勢是很明顯的。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裝配式智能建造技術的發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求,其存在的問題集中反饋在:一,構件吊裝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比較低,并且精確度不是很理想[3];二,灌漿設備是人工操作的,實際質量控制難度比較大;其三,臨時支撐系統的調整性比較差,精確度也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其四,很多工作都是以人工的方式來進行,也沒有對應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來遵守,實際工作效率也容易陷入到比較低的狀態[4]。
裝配式智能建造中存在的問題,是當前急需要進行解決的問題,此時就需要將焦點放在技術應對上。詳細來講述,實際的解決策略集中反饋在:其一,關注PC構件智能抓取,智能安放,智能精準微調設備的研發上,確保這些設備可以與傳統的設備銜接起來,關注高精確度,適應性,自動測量性,自動調整性等功能,確保實際的調整時間得以縮減,使得安裝的適應性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其二,實現結構構件連接過程中,智能灌漿設備的研發,以上料參數,稱重計量參數,制漿注漿參數作為重要的依據,實現精細化規劃,精細化配漿,精細化注漿,自動化計量,自動化清洗,科學的數據交互等,這樣可以使得實際的灌漿施工步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5];其三,實現現場構件吊裝智能設備的研發。作為大型構件,裝配式建筑現場主體結構吊裝,需要使用汽車吊或者塔式起重機設備,此時可以研發出對應的智能操控系統,確保對于實際設備的運行行為進行更加高精度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將PLC控制器使用進去。
裝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和智能創造訴求,其從某種角度上就反饋出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要求。要正確看待這樣的發展趨勢,然后高度重視在此方面的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創造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增加研發投入,建立技術共享機制,確保實際的技術可以更好的服務于實際的建筑行業,繼而確保建筑工業化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